如果只能找一本書代表中國文化,應該選哪本?
答案是《易經》。
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2004在北京召開的文化高峰論壇上,在世最偉大的(沒有之一)物理學家楊振寧,在現場發表了一篇演講,演講的內容是有關《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演講,當時在文化界、科技界就引起了很大反響。
演講 | 楊振寧
隨後的演講,發表在2005年《自然》雜誌的第1期上。本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下面幾十分鐘要討論的概念很多:精簡、類比、天人合一、聯想、象形、漢語漢字的形成、歸納等(見圖1)。有那麼多的想法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說清楚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易經》對中華文化思維方式的影響,是導致近代科學未在中國萌芽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對《易經》也產生了興趣。
其次,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節語言的原因之一。三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美學思想的影響。本人研究物理,未從事歷史,考古,語言學,語音學,美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最近幾年我對中國文化的成因產生了興趣,所以今天大膽地在這裡跟大家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據了解,《易經》是中國很古老的一種文獻,夏代就已有最早的《易經》叫「連山」,商代叫「歸藏」較晚,已失傳。在西周,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就是周易。因此,「易經」的孕育至少要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我想這一結論是可以接受的。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以乾卦和坤卦開頭。若問易經是如何形成的,下列說法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國發展出卜卦,是因為對卜卦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而發展出卦象,所有六十四卦都有卦象。幹是六連線,坤是六斷線。寫完之後還要寫出名言。卦的名字有音,有音不足,有字。我不是研究考古學的,但是我想,這個前後發展的順序,大概是對的吧。
新疆特克斯縣
但我們知道,孕育《易經》的年代也正是漢語漢字開始形成、中華文化誕生的年代。這幾個卦都是「象」,這是周易自己在裡面說的,是濃縮概念,把天、地、人的變化按卦符名歸類為「象」。
以上幾個字可以說是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易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濃縮、分類、抽象、精簡、符號」是《易經》的精髓。我想這種精神貫穿於中國文化的每個角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知道中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疾病和醫學分為了陰陽、寒熱、表裡四大類,以這種分類的概念為大前提來發展中醫學理論。它是從易經傳統中繼承而來的。我們可以舉許多這樣的例子。
第一,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誕生,原因在於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誕生。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可以歸納出五個理由:
第二,科舉制度。
首先,中國傳統是入世而非出世。換句話說,它比較注重實際,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構架。三是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它是「奇技淫巧」。四是中國傳統的內在無推論的思維方式。五是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我認為第四和第五兩點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要說的第四點,是關於推論和歸納兩種思維方式的。圖2顯示了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
在現代科學中,歸納法和推論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思維方法。
有歸納法,卻無推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這裡面有什麼歸因呢?說到這裡,肯定會讓很多人覺得,特別是那些研究中國哲學的人,覺得我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攻擊太厲害了。我根本不打算攻擊。天人合一的內涵並不局限於內外,更重要的是「天人和諧」。
天人和諧對中國傳統的影響是巨大的,從當今世界的現狀來看,我們可以問一下,拋棄「天人合一」而完全以西方的方式發展下去是否會出現天人對立的現象?這個題目很重要,但它超出了我今天所能談到的範圍。
02、漢語漢字的成因
全世界的原語和成語幾乎都是複音的,單音的語言只有一個。沒有哪種其他成熟的語言像漢語一樣只有一個音調。近年來,考古學家發現,16000年前的江西,已經把採集野生稻作為主要糧食。
因此,中華文化在一萬多年前就已開始形成。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已經有了語言,我們也有理由認為,我們祖先使用的這些語言都是複音語。那怎樣才能變成單音節漢語呢?
由複音漢語向單音漢語過渡肯定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肯定有其道理,因為這是非常獨特的事情。
一種大膽的假設是:這種改變是受到了易經的影響。卦名稱為單音卦。乾坤,……全是單音音節。它是統治者用的,神秘的,有很大影響力的,有分量的。久而久之形成了重視單音符的價值觀念,並影響了後來整個漢語的發展。這裡有語言學方面的專家,我這篇演講非常大膽,希望不要被語言學家們批評得太厲害。
我們看元、亨、利、貞、吉、兇、陰、陽、日、月、天、地,這些有聲有色,有分量的,講出來有影響的單音字對於整個語言文字的發展當然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剛才說我猜想漢語、漢字所以變成單音的語言文字與《易經》有密切關係。
(以上發言來源於楊振寧)
可見,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周易》中以「一」為陽,以「--」為陰,這是宇宙發展的原動力和規律。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囊括了天地之道,生命之至理,正因如此才能做到以簡為繁。
說到底,易,就是變化。
一切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調和,宇宙變化,人生處世哲學。
這對於後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先不說它的卦象,光說《周易》的內容,就足以我們揣摩一生,例如:
貧窮就會改變,變化就會通,一般就會
這句出自《周易繫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也就是說,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就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礙,事物就會不斷地發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這一規律之下運行。
窮而不變,是沒勇氣。
變而不通,是沒能力。
通而不久,是沒堅持。
而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自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善見善,善見變;君子藏而不為,待時而動,何樂而不為呢?
這些都是《周易》裡面的卦象,單從文字來說,就不愧被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可是易經晦澀難懂,還是文言文,不知從何下手
推薦這本《周易》給大家,它以最直白的方式,用圖畫、白話來詳述《周易》的內容:
由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八卦等內容,到《易經》中象、數、理等內容的介紹,並引申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向大家講解學習《周易》所需的基礎知識。
一大堆書,讓你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用最簡單的文字,圖片教你如何學習易經,領略傳統的古典文化。
假如你想買這本書,點擊下面的商品卡片,你可以直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