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重啟之極海聽雷》行情一片大好,在盜墓筆記系列改編成的影視作品中評分位列榜首。
《重啟》受到的熱烈好評多來自實景拍攝、特效逼真,還在於選角和演員的表演上。
陳明昊飾演的王胖子大大咧咧,粗中有細;
黃俊捷飾演的小哥張起靈冷酷堅毅,和兄弟在一起時也會展露人情味;
朱一龍飾演的吳邪,既有瀕臨死亡的蒼白病態,也有年過四十依然天真無邪的少年氣。
尤其是朱一龍,在塑造人物上格外用心。
為了使角色人物更真實,鑑於吳邪曾經在沙海被割喉的經歷,他執意每天多花半個小時化妝也要加上割喉疤。
割喉疤
在吳邪知道自己所剩時間不多時,專門設計了擺弄燃燒火柴的情節,作為吳邪生命流逝的具象化表現。
這些細節不僅受到劇粉的好評,更是感動了書粉。
對角色塑造這樣認真、這樣關注細節,是朱一龍演戲的一貫態度。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朱一龍在演戲上努力的細節有哪些?
光是第一個網友的回答中,就有不勝枚舉的細節。
覺得紅著眼更符合角色形象,就不治療吹進了沙子的眼睛,任憑它發炎。
為了讓外在形象更符合角色的生活條件,刻意增肥或節食瘦身。
飾演一個跛子又怕自己會因為情緒或劇情忘記,就在鞋子裡放石子,放到走起來像跛子的地步。
劇情需要的摔打危險戲都親自上場。
在《鎮魂》中,朱一龍分飾多角,會為區分角色做特有的設計,有時還會自己為角色選擇合適的戲服。
即便是導演都不在意的細節,朱一龍也會一絲不苟,力求真實。
除了外在形象上對角色上心,他讓角色內心變化和人物成長也儘量符合生活邏輯。
或者可以說,外在的形象就是為揣摩人物內心服務的。
只有到達那個狀態、那個生活中的形象,朱一龍才能真正相信自己是角色,才能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
為此他會花大量時間跟導演溝通人物的成長變化,自己休息時也會看人物傳記。
&34;
以此來豐富人生經歷,使角色的生活邏輯更合理。
朱一龍有過一段時間同時拍兩部戲,《新蕭十一郎》和《羋月傳》。
那時他每天只能睡一個小時,每天早上在橫店拍戲拍到凌晨一兩點,再坐四個小時的車去象山,背詞只能在車上。
這兩部戲都完成了,別人也覺得合格,但朱一龍覺得,這並沒有達到自己滿意的標準。
所以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同時拍兩部戲。
他不在乎作品會不會火,不在乎能從中盈利多少,即便是18年《鎮魂》爆火,他也沒有恃流量要求更高的片酬。
只求問心無愧,無愧於他人,無愧於角色,無愧於自己想做好一部戲的真心。
朱一龍走上演員這條路,是他媽媽當年強行幫他選的。
朱一龍和媽媽
17歲的朱一龍參加北影面試時,表演的是劍道,摔跤了兩次。
一個迷茫懵懂,沉默內向的男孩,莫名其妙地來參加了這麼一場重要的考試,還出了醜。
那時等待結果的朱一龍一定是極度忐忑的。
意外的是,他被選上了。
老師的理由是:
&34;
所以零基礎的朱一龍,剛開始就像誤入尖子班的差生,第一天上課扮醜都不能合格,這讓他無所適從。
&34;
直到一次無實物表演,朱一龍對自己、對演戲才有了改觀。
彭冠英回憶朱一龍的表演
情竇初開的少年,純情而生動,這場表演讓老師和同學都讚不絕口。
至此朱一龍才覺得,演戲這件事,自己好像可以做好。
朱一龍第一次正式拍戲,是在周潤發主演的《孔子》裡客串一個小角色,飾演在城門前迎接孔子及弟子的衛國特使。
朱一龍客串衛國特使
整部戲裡,他只有一句臺詞。
但因為天太熱,因為現場太亂,因為等的時間太久,因為太緊張。
不管因為什麼,即便之前做了許多功課,到了正式拍攝時,他還是忘詞了。
最後這場周潤發(孔子)向他下跪拜見,朱一龍說一句臺詞的戲,拍了13條才過。
這場戲讓朱一龍有了一些心理陰影,也加劇了他的不自信,此後背詞不背成生理記憶都不敢去現場。
朱一龍也意識到,演戲還是一條要走很長的路,自己的問題還有太多。
因此朱一龍選擇了最不投機取巧的一條路。
讀大學時,北影的學生都會參演低成本的數字電影,積累經驗,掙點生活費。
但也會積極爭取大導演的作品,尋找機會,力求合作。
當時的朱一龍成績不錯,外形也不錯,畢業時卻沒有積極爭取和大導演合作,反而籤了這家製作低成本數字電影的公司。
他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還太多,需要磨練的也太多。
所以需要作品,需要時間,來積累,來練習,來打磨。
這一打磨就打磨了十年,打磨到同班同學彭冠英、翟天臨都火了,他還是寂寂無名。
正如老師的判斷,朱一龍如同一張白紙,他只一心奔著戲去。
從山野毛猴到翩翩公子,從不定性少年到冷面殺手,他不在乎角色大小身份,不在乎火不火。
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把角色完成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34;
18年《鎮魂》大火,這年朱一龍正好30歲。
被問到30歲有沒有給自己設立新的目標時,清醒理智如朱一龍,依然不急不慢地回答:
&34;
朱一龍在採訪中表現出來的樣子,往往時有呆滯,不夠圓滑,&34;混過關的。
只有遇到跟演戲相關的問題,朱一龍才會侃侃而談。
這其實是朱一龍大智若愚的表現,他知道什麼問題需要巧妙化解,什麼問題可以暢所欲言。
ELLEMEN 2020年8月刊封面人物採訪《朱一龍:放馬見浮生》
看似呆萌的背後,其實有自己的主觀選擇。
朱一龍性格偏內向,不習慣表達,很多情緒都是自己內化消解。
但這不代表他沒有自己的想法。
大學畢業時,朱一龍選擇先積累作品,在作品中磨鍊演技。
不同於同期同學積極主動去爭取喜歡的角色,朱一龍那時有戲就接,不考慮角色是什麼,只考慮自己能不能演好。
大概是不喜歡直接推銷自己,沒有作品打底,會讓他覺得很虛,爭取時也會沒有底氣。
等到15年,朱一龍覺得攢夠了經驗,才開始自己爭取角色,《羋月傳》的參演機會就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朱一龍也在採訪中說過,自己不夠有綜藝感,也不太喜歡上真人秀。
唯一參加的真人秀節目,還是在《全員加速中》飾演劇情篇男主。
《全員加速中》第一季第五期劇情故事《替身新娘》
除了不太有綜藝感,上綜藝節目不太自在,朱一龍不參加真人秀還有一個原因:他認為多上節目會對演繹的作品有損。
&34;
觀眾如果通過真人秀太了解一個演員本身的性格特點,那麼在影視作品中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是他演的,他本身的性格不是這樣。
這樣會讓觀眾也不相信這個角色。
朱一龍並不在意真人秀能帶來更多流量,讓自己更火。
他不喜歡被過度關注,更喜歡安靜地演戲,更喜歡有演戲之外的私生活,只想做演員,不想做明星。
朱一龍對演戲都是不抱期望的。
他只把演員當做一份需要自己認真去對待的職業。
作為演員他已經習慣了沉浮,習慣了有作品才會被關注。
所以即便在爆紅之後,他也能保持頭腦清醒,知道這不過是一部被認可的作品,爆紅也只是一時的現象。
而他,依然是需要認真投注演戲的普通演員。
朱一龍自身性格使然,不善言辭,不善表達,大多是自己消解情緒。
演戲卻是給了他機會讓他通過另一個人表達自己,給了他逼迫,給了他理由,合理地釋放自己。
慶幸朱一龍遇到了演戲,也慶幸演戲遇到了朱一龍。
這才有了吳邪、沈巍、傅紅雪、齊衡、花無謝、嬴稷、連城璧、馮豆子……這些讓人哭,讓人笑,讓人帶入一番情緒,讓人看懂一場命運的角色。
時至今日,曾經那個不自信的少年,如今已經有19部電視劇,36部電影作品傍身。
他已然有足夠的底氣,坦然面對自己始終熱愛如一的演戲。
對於演戲,朱一龍是當做一輩子的職業。
要攀登一生的高峰,怎能輕易言成就?
所以每當別人問他對哪部作品最滿意時,他總會回答:
&34;
往後看吧,32歲,一切都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