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紅、墨綠,屬於聖誕的顏色又一次席捲了全國各地的街頭。對於我來說,聖誕節傳統就是看《真愛至上》,原本只是一個熱鬧的外國節日,因為這部電影,也讓我體會到了外國人對這個特殊日子的儀式感,就像春節之於中國人。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部經典溫情聖誕電影《真愛至上》,感受影片導演想要傳達給我們的無處不在的真愛。
愛是什麼,這是一個偽命題,那麼真愛呢?其實《真愛至上》並沒有試著去回答這個問題,而是選取了比較美好的角度來展現真愛。在本片中,身居高位的英國首相,可以為了愛情與美國總統硬剛;失去母親的小男孩,因為愛上了即將離開的女孩子而鬱鬱寡歡;丈夫出軌的女人,啜泣後又擁抱了悔過的愛人;作家與語言不通的葡萄牙女侍彼此接近相愛,最終用對方的語言傳達「我願意」。在希思羅機場內,十段短小的愛情故事融匯在了一起,人們親吻、相擁、滿含熱淚,影片從此開始,也在此結束。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愛情電影,卻自上映後仿佛成了每年的聖誕慣例一般,被人們反覆觀看。明明故事都發生在遙遠的英國倫敦,但這似乎並沒有阻礙各個地方的人們年復一年地重溫。
一年來,我們經歷過心碎、受到過傷害、感到過背叛。此時此刻,在這個寒冷的聖誕節,我們仿佛成為了影片中勇於表白並收穫愛情的角色,被擁抱、被撫摸,哪怕明知前路漫漫,也沉溺在真愛至上的口號下,告訴自己來年溫暖如春。
除了溫暖以外,《真愛至上》的成功還必須歸功於它的愛情主題。不知是商家的謊言,還是當代人美妙的誤讀。聖誕節這一充滿著宗教意味的節日,流轉至今,已漸漸成為了不次於2月14日的情人節代表。
在這個歌頌獨立、呼籲自我、流行獨身的年代,愛情似乎應是落伍又俗套的話題。然而當我查閱「愛情」這一課題的時候,我能看到的是大量的文字和闡述來解釋為什麼當代人不需要愛情,而駁斥的文字寥寥無幾。但很有趣的就是一個越沒有人去佐證的觀點,卻好像更有力的暗示著其命題的絕對性。「愛情」二字本身,就以其優勢地位,回擊了一切蒼白的語言。
每當我為世界的現狀感到沮喪時,我就會想到倫敦希思羅機場的接機大廳。很多人都開始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貪婪與憎恨的世界裡,但我卻不這麼認為。
對我來說,真愛無處不在。它可能並不起眼,也上不了報紙頭條,但它的的確確存在著。它存在於父子、母女、夫妻、男朋友、女朋友、還有老朋友之間。
飛機撞上雙子樓的那一刻,據我所知,沒有一通來自航班上的通話傳遞的是仇恨或復仇,它們全部是愛的留言。如果你用心去看,我確信你會發現,真愛其實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