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美誠最近是桌球資訊裡的流量擔當,剛剛結束的T2聯賽中伊藤美誠再次闖入決賽,最後在決勝局搶五中一分惜敗孫穎莎。伊藤美誠目前已經完全具備挑戰國乒任何高手的資格,對國乒的勝率為44%,名副其實的最大的競爭對手。
伊藤美誠的發球也是目前熱議的話題之一,前面寫過她的勾手側上旋球,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她的勾手下旋發球,都說伊藤美誠的發球迷惑性很強,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在比賽中,伊藤美誠的勾手下旋發球用的並不太多,因為她本身自己力量小,搶下旋的能力不足,她的發球主要以側旋球和側上旋為主,這樣第三板的搶攻更容易上手,下旋球主要作為配合使用。
勾手發球要注意的首先是握拍,握拍跟平時擊球還是有區別的,板柄要對準食指最下邊這個關節,拇指要立起來,板型稍微勾一點,保持後仰的狀態,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觸球的右側,在右側進行摩擦,伊藤美誠準備動作如下圖。(這個握拍動作和發上旋球是一致的)
伊藤美誠發球前側向球檯,左腳在前右腳在後,拋球的同時身體重心上移,重心壓到右腳,大臂與身體的夾角變大,前臂跟隨大臂運動基本沒有額外的引拍幅度,同時肘關節往後拉,引拍比球稍高一點,身體的重心隨著球的降落同步下移,當球與球網同高時,揮拍擊球。
以上的發球動作從發球前準備到引拍到最後擊球前的一系列動作和發上旋球是基本一致的,這樣是為了讓對手無法通過這些前奏來判斷發球旋轉,只是在擊球瞬間通過改變發力方向和調整板型來達到發出不同旋轉的效果。
伊藤美誠在發下旋球時的用力方向是往下用力,橫向用力很小,擊球動作是往斜下方砍下去,擊球後前臂帶動手腕迅速制動,擊球後身體重心上移,並隨著右腳蹬地身體正對球檯進行第二板的快速銜接。
能夠發出高質量的下旋球,伊藤美誠在擊球前和發上旋球一樣,都有一個小動作的二次引拍,在觸球前小臂帶動手腕二次啟動上揚,一方面是增加瞬間的迷惑性,二是增加從上往下砍的距離,提高擊球質量。
伊藤美誠的下旋球質量高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在發球時身體放鬆,擊球時手上有明顯加速度和擊球後的制動,二是用上了身體的力量,在揮拍的時候一定要用上腰的合力,腰的用力是從右腳轉向左腳,在揮拍觸球瞬間腰配合手臂一塊發力打球,這樣球的旋轉才能出來,把身體轉過來,腰要有加速度,手臂同時也要有加速度,這樣才能把球發轉。
桌球網-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