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門開!汕尾人在中元節吃什麼?這個絕贊好美味

2021-01-08 珠珠搵食

"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美食卻掌握在自己手中。愛美食、愛探店、愛做早餐的二胎90後寶媽。大家好我是珠珠。"

七月半,鬼門開。

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今天的時候,正是中元佳節,也多被人稱為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而談起這個節日,就不得不說起它的兩處由來。

"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春秋繁露,四祭》董仲舒

以前的人們生產力低下,信奉萬物有靈,將作物的收成和神明相勾連,而秋嘗便是人們在秋收之時祭拜祖先,和鬼神相溝通,安心現在,祈福未來的日子。起初並非定於農曆十五,只是這個時間秋風起,陰盛之時,與鬼神溝通最為方便,也便越來越多人接受。

而後在南北朝時期,便是佛教流入中國,大量的佛教典故和文化為人們所接受,其中這樣一個典故為人們熟知。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人重孝,佛教中的"目連救母,用珍果素齋供奉母親,安頓其靈"的行徑廣為認知,而統治者又喜於教化百姓,便開始提倡該典故,而"七月半,鬼門開"也是在這個時候深入人心,為人們所知,並進一步祭拜鬼神,上新墳,祭拜孤魂野鬼,並定下安居在家,不得出門等習俗,"孟蘭盆節""鬼節"的名號逐漸擴散開來

而後道教介入其中,並定下"中元節"這一名號,這個時候,中元節才徹底成型,逐漸流傳至今。

在道教裡面,冠以農曆七月一,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上中下元。上元天宮賜福,中元地宮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而中元則是地府大開,孤魂野鬼遊蕩人間,陰氣最重,也因此,在這個時候,人們往往禮拜祖先,供奉親人,祭拜鬼神,也給孤魂野鬼上香祈福,行善積德。

而在汕尾這塊,則是會舉行隆重的祭拜活動,其中最為普遍的便是親戚長輩一起準備三牲粿品,祭拜老爺,施孤普渡。

家裡比較闊綽的會在這天搭孤棚,陳列活豬,活羊,耕牛等,只是這些年裡少見了。

而後在祭拜的供桌前會準備臉盤,裝夠八分水和毛巾,為"好兄弟"接風洗塵。

祭拜的過程中也頗為莊嚴,富有儀式感,需在火上撩三遍,方可點燃化金,燒開庚衣,為"好兄弟"穿衣,祝福心想事成。

香火也需盛大,可以插的地方都可以插上,為其飽腹。

不過這些年城市比較嚴,所以更多的則是在家中祭拜,約束兒女了。

而在汕尾,中元節裡自然也少不了吃的。

比如吃鴨,壓住鬼魂,保佑平安;捏花饃,保平安,孝順父母……

不過最為人稱道的,便是中元節標配的層糕粿。

層糕粿,利用糯米粉耐心打磨成米漿,然後層層澆至,一層層粿逐步擂上去,粉粉嫩嫩的,咬上去頗有一種層次感,摸著壓下顫顫微微的。

這是昨天早上去親戚那裡拿的層糕粿生胚,沒有太多的味道,但加工過後很香。

如果是單純直接吃的話,撕起來一層層,嚼著有些米香和蘇打的味道;如果是和我一樣的吃貨,可以隔夜撕成條狀,或者塊狀,下入豆芽,小蔥,炒到微微發焦的時候最好,倘若方便的話,還可以加上鮮蝦和魷魚脯,肉絲等,更棒哦。

濃鬱的米香和富有層次感的口感,混合著多汁的肉塊,是所有汕尾人熟悉而又永遠吃不膩的絕贊味道。

其實中元節,沒有清明節那麼大名氣,畢竟對於鬼神之類的大多年輕人都不怎麼重視。

但我想,無論神鬼之說是否屬實,但中元節到底還是存在的,而且它所提倡的是尊祖,行孝 ,愛人行善是很值得我們繼承的思想。

也許大家會覺得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這些是不是有些好笑。但我想中元節的這些習俗到底和子虛烏有的傳言是不同的。

萬聖節這樣宗教紀念活動這些年來越發商業化,淪為純粹的狂歡節日。而中元節則不然,它帶著我們五千年的文化輾轉至今,和我們相見,告訴著我們曾經的輝煌歷史,告訴著我們行孝,為善,對自然崇敬,對祖先尊敬愛戴。

我想,這樣的文化是應該繼承的,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的不同,這是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的驕傲。

當然,我並不是讓大家信奉鬼神,也不是封建迷信,只是單純的希望大家能多記住,這些東西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自信。

在中元節裡,我爸媽會念叨著讓我今天不要出去,在家裡好好呆著;也念叨著要去買只雞,買些鴨什麼的好好供奉祖先;以前倒是有放過河燈,不過現在只能在家裡和著爺爺奶奶折金箔了。

爺爺奶奶還暗搓搓的告知我不要去河邊玩,走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聽到有人叫你不要回頭什麼的,聽起來還怪有有趣

大家過中元節的時候有被家裡人叮囑過什麼嗎?

相關焦點

  • 中元節文化闢謠:沒有「初一鬼門開 三十鬼門關」的說法,只有七月十五
    又到了農曆七月,因為七月十五為三官大帝·赦罪地官的誕辰,據說地獄會放出亡人魂魄,加之宗教因素的文化,變成了一年中最大的鬼節——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所以七月也被人們稱為「鬼月」。當然這些可以說是迷信以及民俗信仰,但作為傳承下來的一種祭祀文化,也是有其可取之處,比如慎終追遠的對先人的奠祭。
  • 七月半·鬼門開
    七月半,鬼門開。
  • 中元節鬼門大開,應謹慎啥?
    可在鄭博士公眾微信下方菜單中點擊「聽鄭博士」收聽 文/鄭博士 公眾號:鄭博士說風水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就是坊間說的鬼門大開的日子。
  • 中元節 | 鬼門開.
    七月半 | 佛家為盂蘭盆節,道家則為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民間則為鬼節。古時七月半時是隆重的節日,從張岱「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便可知,民國期間七月半時遠比「七夕」、「清明」熱鬧的節日。
  • 七月半鬼門開?宋朝人到底怕不怕鬼呢?
    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公曆的8月15日)是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不知道大家哪嘎達都是怎麼過這個節日的,不過在小魚兒的老家——七月半,鬼門開。相傳中元節這天,陰曹地府會開門放鬼魂,所以晚上要關門閉戶,一旦有小孩不聽話,就會叫鬼差一起抓走!
  • 七月半 鬼門開 百鬼夜行
    農曆七月十五,道教稱之為「中元節」,而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在民間俗稱為「鬼節」。
  • 七月鬼門開,午夜心慌慌 鬼門已開 這些禁忌千萬不要做 !!
    有的鬼因生前作惡多端,下地獄後淪落為「餓鬼」,喉嚨變得比針鋒還要細,肚子比孕婦還要大,吃什麼東西都會燙嘴,所以這些鬼還要等待道士做「法事」時候才能享受到美味給予超度。在一個月之後,他們會在七月廿九日的夜裡亥時(21 點~23 點)左右回到地府或者祠堂、廟宇裡。
  • 民間傳說:七月初一鬼門開鬼月禁忌
    七月十五中元節,就是中元赦罪地官二品清虛大帝的誕辰。十月十五下元節,就是下元解厄水官三品洞陰大帝的誕辰,合稱三官大帝,全稱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簡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每當三元節到來之即,叢林廟都會舉行齋醮科儀,為國祈福,為亡靈超度,為國解厄科儀。所以民間流傳七月十五舉行中元節超度法會,請地官赦罪,為亡魂超度。
  • 七月半,鬼門開,陰氣重,這些民俗與禁忌不懂是要吃虧的
    還別說,中元節真的蠻邪乎的。一到傍晚就陰風四起、惹人發毛。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這個"鬼節",看看它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中元節,為什麼被稱為"鬼節"?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除了鬼節外,還能被叫做亡人節、七月半、施孤等等。它跟清明節、重陽節還有除夕一起被稱為"四大祭祖節日"。
  • 三月七月鬼旺月:鬼門大開的中元節,究竟來源於道教還是佛教?
    這個故事說的是佛陀弟子目連的母親生前吝嗇貪婪,天天宰殺牲畜吃,死後投入餓鬼道,目連想要報答度化母親,卻發現自己給母親送的飯一到她嘴裡就化成了火炭。目連於心不忍,於是請求於佛陀,佛陀告訴目連要在七月十五建盂蘭盆會,集合十方僧眾之力才能讓其母吃飽。
  • 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 鬼門開結婚好嗎
    每年的農曆七月都是鬼節,而初一這一天是鬼節的開始,這一天鬼門會大開,所以陰氣會特別的重,在這一天當中有許多的禁忌從我們的老祖宗口中傳下來,最好是不要隨便去觸碰,那麼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鬼門開結婚好嗎?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  鬼門開由來  地官掌管地獄之門,從七月初一這一天地官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晚上可以出門嗎?
    比如,會通過一套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到了晚上,過去家家戶戶還要在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稱之為「布田」。
  • 七月半,鬼門開,十條禁忌須知曉
    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
  • 【民俗文化】農曆七月的「鬼節」——中元節即將到來,這些風俗禁忌...
    此刻,我們進入農曆七月——也是我國傳統民俗中「鬼月」已接近半月,農曆七月七月中,最引人注意被稱為的「七月半」/「鬼節」的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即七月半),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中元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
    這幾天相信有的小夥伴坐在家裡也能偶爾聽到鞭炮聲,或者是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個小土包,上面插著幾根香,其實這一切的行為只是有人在緬懷逝去的親人,有人就會問這些行為不是清明節才有嗎,其實農曆七月十五也會有這些習俗,這一天就是中元節,也叫做鬼節。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農曆七月十五則是鬼門關的時候。
  • 七月鬼門開,午夜心慌慌 !「鬼節」的來歷和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有的鬼因生前作惡多端,下地獄後淪落為「餓鬼」,喉嚨變得比針鋒還要細,肚子比孕婦還要大,吃什麼東西都會燙嘴,所以這些鬼還要等待道士做「法事」時候才能享受到美味給予超度。在一個月之後,他們會在七月廿九日的夜裡亥時(21 點~23 點)左右回到地府或者祠堂、廟宇裡。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是個什麼節日?老祖宗留下哪些習俗呢
    今年的中元節馬上就要到了,相信不少地方的馬路上,又多了一些燒紙錢和元寶的人。「鬼節」一詞成了中元節的代名詞。那麼這個節日究竟是怎樣來的?又有哪些習俗呢?中元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三個「元」節,分別是上元節,中元和下元節。
  •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 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今年的鬼節是9月5號,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是怎麼來的?都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悠久歷史讓這個古老的東方帝國有很多的習俗,正是因為如此顯得中國神秘又富有韻味,中元節就是人們常說的「鬼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有句古話叫:「七月半,鬼亂竄。」就是描述的這一節日,也因為涉及到鬼魂這個節日的神秘色彩也更加的濃鬱,很受家中長輩的重視。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