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寧奎
10月22日,記者走進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天子山鎮黃河村,見這裡新房成排,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垃圾也實行集中清運。很難想像,這裡曾是武陵源區最貧困的山村之一。
「能否把沿溪溝兩旁做進一步綠化,環境衛生做進一步治理」「建議村裡再建一個水池」……今年5月,後盾單位武陵源區紀委監委在黃河村召開「屋場會」,村民們提出一個個建議,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伍良貴一一記在心裡,如今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作為偏遠山村,黃河村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村民的「心頭痛」。而這裡山高、地廣、坡陡,成了基建「攔路虎」。但基礎設施是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再難也要搞起來。
於是,在駐村幫扶工作隊艱苦努力下,原向家臺村部道路提質改造,黃柏溪組公路硬化……一項項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完成,黃河村很快變了樣。
「以前村裡哪有這個樣子,經常是天晴一身灰下雨兩腳泥。」貧困村民劉先鋒告訴記者,通過這幾年建設,村子乾淨整潔了,到村部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趁著這個機會,她在村部開了個小賣部,生意不錯,一年能給家裡增收幾千塊錢。
在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黃河村大力發展扶貧產業。3年來,辣椒、葡萄兩產業給貧困群眾分紅16萬元;400多畝葛根基地安排500多名村民務工,一年還支付流轉土地資金12萬多元;村集體房屋出租,年收入30萬元……
「一個月有2000塊錢工資。」在葛根基地,貧困村民劉昌雲在忙碌著。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在基地做了8個月,收入1.6萬元。老婆閒暇也來做工,80元一天,去年收入4000多元。家裡還有6畝地流轉到葛根基地,每年租金1800元,家裡3人每人每年還有100元分紅。
腰包鼓起來了,日子好起來了,整村脫貧了,黃河村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駐村幫扶工作隊。
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責任。如今,駐村幫扶工作隊依舊在大山裡奮戰,讓告別貧困的黃河村加快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