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被主持人圈粉。有印象的主持人只有兩個。
一個是孟盛楠。之所以對孟盛楠有印象,是有一次孟盛楠主持訪談阿寶的節目。最後是阿寶唱《傾國傾城》。她自己就回後臺去了。誰知阿寶唱了一段,孟盛楠娉娉婷婷從後臺走出來,接著唱了另一段,唱腔優美,眼神嫵媚。
一個央視主持人,如此不莊重,不僅大膽,而且有趣,順帶有了好感。
還有一個就是董卿。董卿主持了N屆春晚,與其他主持人沒有任何兩樣。我對她一無所感。
直到董卿獨立製片、主持《朗讀者》,恍惚間,覺得董卿煥然一新,她變了,油脂被層層褪下,小董原來還是一個文藝女青年。
穿著月白的衫子,董小姐如唐詩,如宋詞,也如長調,小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舉手投足,眼波流轉,丹唇輕啟,動聽的詩句汩汩流淌……
一是美好。
之所以說是美好,其實就是說董卿不是漂亮,是生動,是美好。美好的重點在「好」字上,美好不單單屬於顏值層面。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有一個選手被董小姐迷住了,用清代文學家張潮《幽夢影》對美人的標準來稱讚董卿。
選手說:「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最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您是我心中標準的美人,您美得清新雋永。」
這一段是詩詞大會最經典的插曲。既稱讚董小姐的美,但又歸結在詩詞為心。董卿之美,美在詩詞之心,因而美得清新雋永。清新雋永,是知性美好的另一種表述。
二是優雅。
怎麼說呢,董小姐的優雅,與儒家有關,修於內心,起於形色,表於外在;與道家有關,雲淡風輕,自然而然,大道入簡;與釋家有關,痛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惑。
很少有女孩子,眼神那麼幽靜,深遠,篤定。董小姐的優雅與她自己的人生閱歷有關。
優雅是歲月的積澱。作為獨生子女,董卿從小寄居在上海外婆家,讀書之後才回到爸媽身邊。
父親極其嚴厲,在董卿最美的年齡,不允許照鏡子。因為照一百次鏡子,馬鈴薯還是小土豆。
也不允許其母給董卿做新衣服,女孩子把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太沒出息。而且要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小學時,董卿還沒灶臺高,但就必須站在小板凳上洗碗、刷鍋,做各種各樣家務。
中學時,每到假期必須勤工儉學,在賓館裡打工。每天上午要清理10個房間,鋪20張床位。有很多次董卿累得直哭。
此外,董卿每天還有大量的讀書任務,抄背古文、古詩,還有1000米跑步,這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磨礪,但越磨礪越光芒。一直到今天,幾天不讀書董卿就覺得自己在犯罪。
董卿的優雅並非與生俱來,與生俱來的是基因,不是優雅。優雅來自閱讀,是心靈和智慧的結晶。
優雅或許與年齡有關,但更與自身的強大有關,這種強大不是力量,而是來自骨子裡的自信,來自對生活的領悟,反省,尊重和感恩。
優雅的人一定是自律的人,也一定是有教養的人。有人看見董卿在舞臺間歇中,總是跪在一把椅子上。
問她,她說,這樣能夠保證裙子不打皺,這是對節目的尊重,也是對觀眾的尊重。什麼是教養?這就是教養。什麼是職業精神?這就是職業精神。
在央視《開學第一課》上,董卿採訪著名翻譯家許淵衝老人,因為老人坐在輪椅上,短短三分鐘,董卿三次跪地採訪。一是穿裙子沒辦法蹲下,二是一定要平視老人,所以自然而然就跪下了。什麼是禮儀?什麼是尊重?什麼是善良?董卿的一舉一動全都是。
重要的是老人還值得跪,他是2015年的中國文化之光,更是國際翻譯界北極光大獎的獲得者,90多歲了,每天晚上都要讀一篇莎士比亞。這是多麼值得我們尊重的一個老人!
大家還發現,在《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所穿的每一件衣服,好像都來自唐詩宋詞。其實這正是董小姐的優雅所在。只有歷經歲月芳香的人,才能夠駕馭那些衣服。
韓松落曾經說過:一件衣服大於一件衣服,一件衣服裡,有董小姐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聽過的聲音,讀到過的人,有以前穿過所有的衣服,還有當時當地的境遇。一件衣服到了最後,幾乎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三是知本。
這是世界上,有的女人腰纏萬貫,有資本;有的女人有容顏,也就是有姿本;但董小姐才華橫溢,最重要的是知本。
在舞臺上,這個平凡的女子,光彩奪目,如同天空裡最亮的星。那些詩經中的句子,經過千山萬水,念念風塵,通過她的朗讀,如同一泓清泉,流進現代人乾枯的心靈。
她說,朗讀屬於每一個人,朗讀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朗讀者》。
我們只看到董卿的光彩,但所有光彩的背後都是默默無聞的汗水。冰心說:
成功的花兒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卻不知當初的芽兒
歷經奮鬥的淚泉
灑滿犧牲的汗水。
後來,董卿主編的《朗讀者》圖書熱銷,創造了中國圖書的銷售紀錄。
在《朗讀者》圖書推廣會上,董卿這樣說:
做《朗讀者》的製作人,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醞釀和準備,做《朗讀者》這本書的主編和人文社的最優秀的團隊努力了將近三個月。但是,我覺得其實真正能夠走到這個舞臺上和大家見面,我用了23年。謝謝你們。
她還回顧了做《朗讀者》這個節目,她說,我有一把藍色的小鑷子,以前是用來拔眉毛的,過去這一年我用來拔白頭髮。我做了這個節目之後,因為熬夜、策劃、錄像、後期、策劃、錄像、後期,無休止的,所以我見過北京城後半夜各個時段的樣子,兩點、三點、四點、五點、六點,正因為這樣,白髮橫生……
可憐白髮生,正因為董卿的這些看不見的努力,才有了我們看得見的精彩。否則一個主持人在眾多的專業大家中,在無數的電視觀眾面前,她憑什麼贏得尊重?
書香門第,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董卿從小博覽群書。工作後,一旦沒節目,她就從北京飛回上海去上課,在這個間歇讀完了華東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的碩士。而且還忙裡偷閒,在新東方學習英語。
14年董卿又在如日中天的時候,離開央視,去南加大做訪問學者。更重要的是,她的這些學位不只是個頭銜,都是實打實奔著學習去的,在南加大不少人在圖書館看到董卿勤奮攻讀……
這都是董卿的努力,當然還有她的天賦。這些因素的完美結合,使得她具有極高的文學素養,能夠在節目過程中,自然銜接,畫龍點睛,但又不喧賓奪主。
在整個觀看節目的過程中,還有一點讓我非常感動,那就是她的傾聽意識,用同理心與嘉賓和選手自然交流,任何時候都真誠的看著對方眼睛,都能及時給出準確回應,這需要極高的語言積累和才華滿溢。
譬如,遇到一個斷臂女孩,董卿鼓勵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完整,只不過有些是看得見的殘缺,有些是看不見的,用樂觀、堅強,勇敢追求一顆完整的心靈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欽佩的。」
我看見那個斷臂女孩的眼睛裡,不僅有淚光,更有了生命的自信。人是需要鼓勵的,更是需要理解的。
還有一位農民大爺,回答錯得離譜,有點尷尬。董卿趕緊說:「一位只讀過四年書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大叔,那詩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點綠色,始終帶給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澆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長,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錯了,那也是在我們現場最美麗的一個錯誤。」
這就是用心理解,始終寬容,對所有人都充滿善意。這位農民大爺一下子就解脫開來,相信很多觀眾也會為自己淺薄的笑聲感到羞愧,這就是董卿,始終充滿著悲憫情懷。
現場有一位母親,她的兒子是一位戰士。董卿馬上獻給她一首詩。
她說:「我記得在阿拉曼大英國協士兵墓地當中有這樣一條墓志銘,它說,對於世界你是一名戰士,但是對於我,你是整個世界。」
這位母親馬上被感動得珠淚漣漣,相信現場的觀眾也是心潮澎湃,誰不曾是世界的一個人,但又是另外一些人的全部世界?
還有一位選手,父親是盲人,從小父親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教他詩詞。
董卿馬上聯想到了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的經歷和名句。「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然後還不忘鼓勵他說,他們說人生有六個字,前面是「不害怕」,後面還有三個,是「不後悔」,努力去做吧!
但最讓我動容的是,有一對父女,一同參加節目,董卿被他們的父女情深深打動,脫口而出一首葉賽寧的詩《我記得》:
「我記得,當時的我是何等的溫柔,我把花瓣灑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這首詩吟誦完之後,董卿自己也是淚光點點。我想那時候,董卿一定腦海裡一定想起了自己的虎爸,現場靜默無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然後就是暴風雨般的掌聲……
也就是從《朗讀者》之後,我被董卿圈粉。卿本佳人,奈何還如此勤奮?讓我們這些俗人,低,低到塵埃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