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一年級·大學季》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很有些不舍。
從醞釀、製作到播出,《一年級》的面世,恰如歷經十月懷胎的新生兒,幾多艱辛、幾多風雨、幾多歡喜。很高興,這檔節目的誕生與成長,一直被你青睞有加。
這是一個巨變的時代。產業在快速更新,產品在快速迭代,每個人都在拼命追趕。
陳道明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機會都很小」,他指的是演員之路很難。
電視這條路何嘗不是。
這幾年,文化娛樂市場井噴,海量影視產品充斥大小屏幕的各個角落,搶奪受眾有限和嬗變的注意力。對內容製作者來說,機會唾手可得,也稍縱即逝。
有人統計過2015年屏幕上播放過的電視節目,單真人秀就多達兩百餘檔。能被人記住的寥寥可數,高興的是《一年級•大學季》屬於其中的一個。最想說的是,謝謝你。
謝謝你如此看重中國的原創節目。
當版權模式已不再是獨家秘密時,當越來越多的製作機構投入到版權爭奪戰裡時,當觀眾看電視津津樂道於節目購自哪國模式時,你大概想過中國原創節目也許不比國外模式差。很高興你見證了我們把「也許」變成了「真」。
夢想成真的真正原因是不迷信,不迷信現成的模式,刻板的教條,旁人的誤解,甚至自己的經驗。當去年小學版的《一年級》成為一個成熟的品牌時,我們放棄了剛剛摸索出的操作寶典,繼續探索全新未知的領域。創新的過程,也是推翻自己的過程。
謝謝你鼓勵了電視人的工匠精神。
電視內容的創作在加速更迭,好萊塢式的流程標準也許是趨勢,但精細打磨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在籌劃節目之初,我們設定的目標就不是同類電視節目,而是一流影視劇的觀感。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經歷了即便是同行也難以想像的工作強度,也遭受過前所未有的質疑,不過還好有你不離不棄的陪伴。
當許多電視節目被詬病娛樂至死時,當許多明星參加真人秀能輕鬆拿到比出演電影更高的片酬時,當消費明星成為許多電視節目無奈的策略時,是你看到了以素人為主的《一年級•大學季》內容的精細,看到了中國原創的崛起,並給予了節目充分的肯定:她開創了中國真人秀的全新樣式:真實戲劇。很想知道,對這檔節目,你是否有發自內心的建議,尤其是在2016,當我們憧憬新一季《一年級》時。
謝謝你。
文 《一年級·大學季》導演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