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愛是亙古長明的燈塔,它定睛望著風暴卻不為所動

2020-12-22 騰訊網

點擊「句子迷」關注,總有一句美句,觸動你的心

《十四行詩》第116首

莎士比亞

我絕不承認兩顆真心的結合

會有任何障礙;愛算不得真愛,

若是一看見人家改變便轉舵,

或者一看見人家轉彎便離開。

哦,決不!愛是亙古長明的塔燈,

它定睛望著風暴卻兀不為動;

愛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顆恆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卻無窮。

愛不受時光的播弄,儘管紅顏

和皓齒難免遭受時光的毒手;

愛並不因瞬息的改變而改變,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盡頭。

我這話若說錯,並被證明不確,

就算我沒寫詩,也沒人真愛過。

梁宗岱 譯

Sonnet 116

By William Shakespeare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英國人說:「沒有讀過莎士比亞,沒有背過彌爾頓的人,根本不配用英語寫作。」莎士比亞在英語文學中的重要性一言概之。《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詩集收有154首詩。詩集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6首,獻給一個年輕的貴族(Fair Lord),詩人的詩熱烈地歌頌了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們的友情;第二部分為第127首至最後,獻給一位「黑女士」(Dark Lady),描寫愛情。莎士比亞在運用十四行詩詩體時,極為得心應手,主要表現為語彙豐富、用詞洗鍊、比喻新穎、結構巧妙、音調鏗鏘悅耳。而其最擅長的是最後兩行詩,往往構思奇詭,語出驚人,既是全詩點睛之作,又自成一聯警語格言。在英國乃至世界十四行詩的創作中,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是一座高峰,當得起空前絕後的美稱。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體由三節四行詩和一副對句組成,每行10個音節,韻式為ABAB,CDCD,EFEF,GG,又稱為「伊莉莎白體」。十四行詩第116首,《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也遵循了十四行詩的創作體式,前十二行隔行押韻,步步推進,末二行偶句押韻,以銘文式警句收攏全詩,概括主題。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運用了比喻等手法,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觀,特別強調共患難、諒解包容以及心靈的契合,堅信這樣的愛情是真愛, 是珍貴且永恆的。這首詩歌也在《理智與情感》中引用過。詩中的一句話也多被人們引用: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美精緻,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它會吞噬稀世珍寶、天生麗質。沒有什麼能逃過它橫掃的鐮刀。

相關焦點

  • 夢境,安放理想世界的唯一所在|莎士比亞《暴風雨》
    聽我的心靈向你訴告:當我第一眼看見你的時候,我的心就已經飛到你的身邊,甘心為你執役,使我成為你的奴隸;只是為了你的緣故,我才肯讓自己當這個辛苦的運木的工人。天在頂上!地在底下!為我作證這一句妙音。要是我所說的話是真的,願天地賜給我幸福的結果;如其所說是假,那麼請把我命中注定的幸運都轉成惡運!超過世間其他一切事物的界限之上,我愛你,珍重你,崇拜你!
  • 手把手教你說莎士比亞式情話,附抖森深情朗誦
    沒錯,他就是莎士比亞大人。像這樣的情話說出口,是個姑娘都會捂胸口暈倒的……莎士比亞的各類文藝作品中,將他對愛情的態度最淋漓盡致地表現的要數他的十四行詩(sonnet)了。十四行詩有固定的韻腳模式,莎翁的十四行詩韻腳通常為ababcdcdefefgg式。
  • 電影《燈塔》
    幕後花絮為了拍攝影片劇組在新斯科舍半島上,搭建了一座70英尺高的燈塔,可以照射到16英裡以外的地方。電影裡有狂風暴雨場景,其實都是實景拍攝,因為島上風特別大,根本不需要其它設備。影片在加拿大偏僻的新斯科舍半島取景,因為那裡天氣非常惡劣,主創們在拍攝過程中經歷了真實的強烈風暴。
  • 鴨長明《方丈記》導讀
    作者鴨長明,生於平安時代末期,古日本著名的歌人和隨筆作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歌人是日本歷史上的一種職業,即傳統詩歌形式和歌的創作者。鴨長明的父母在他二十歲左右時相繼去世,了無牽掛的鴨長明棄家遊學,開始專心研究和歌與樂曲。中年時收到後鳥羽上皇賞識,被任命為和歌所「寄人」,負責選定、創作和歌。鴨長明才華橫溢,精通漢詩漢文,深得同時代文人景仰。
  • 世界著名燈塔的歷史故事,都在這本《燈塔之書》
    此外,書中由英國國家檔案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等權威機構提供的400多幅珍貴的燈塔設計手稿、修建場景實拍照片、歷史畫作,生動地為今天的讀者再現燈塔建造與技術發展的全貌與細節。長久以來,遍布於世界各地懸崖、島嶼、礁石上的燈塔,被冠以「孤獨」「光明」「神秘」等諸多標籤,讓人好奇而嚮往。它們見證歷史興衰,在無數個黑夜中守護著光明。可以說,每一座燈塔背後,都是一部不應被忽視的歷史。
  • 莎士比亞的英美劇時代
    野心的故事亙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