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書寫打鐵「秘籍」

2020-12-23 愛濟南客戶端

說起章丘鐵鍋,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帶動影響下,一口「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素有『鍛打三萬六千錘,勺底錚明顏色白』之美譽」的鐵鍋,讓從古至今就有著「鐵匠遍天下」之稱的章丘重新興盛起來。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

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

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被不鏽鋼鍋、不粘鍋所替代,幾近消失。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廷保來說,用五輩祖傳的古法打鐵手藝鍛造出來的鐵鍋,才是「章丘鐵鍋」真正的代表。「我們家五輩祖傳打鐵,我的父親、爺爺、老爺爺都是鐵匠,我從12歲就開始跟著他們拉風箱。戰爭時期,我父親和大爺還做過槍,太平了就做農具活兒。我從學校回來也跟著學打鐵。」

有著60年打鐵經驗的孫廷保今年已經74歲,但他每天還是會拎起錘子,堅持古法手工鍛造鐵鍋。走進他的工作場所,除了紅爐裡熊熊的火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就是到處都擺滿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鐵錘,「鍋的種類各式各樣,製作工藝也不一樣,不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認真,工具也要分門別類,否則就打不成鍋」。孫廷保說,自己最早還想當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但人的精力終歸有限,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我的叔叔對我說,把鐵打好了就行。「早些年在國有工廠工作的孫廷保還是八級工,有時廠子裡遇到難題還會請他指導解決,孫廷保也不負眾望,問題到他手裡總是迎刃而解。

每口鍋最少錘打三萬六千次,匠人匠心是本色

一塊普通的鐵板,經過大火熔煉,上萬次的鍛造,最終變成「體如明鏡」的章丘鐵鍋。每一次古法手工的鍛造,都是向百年匠心的致敬;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堅持,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孫廷保說父親曾經教育他,「今年做好活,明年主戶多」。幹活就要仔仔細細,每口鍋最少要錘打36000次,有的甚至要更多,只有精益求精才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顧客。

「為了把鍋打好,我還是按照老傳統打法,主要就是『鏡面』,只有多打上幾遍,才能保證把鍋打好。」對於鐵鍋的製作技法,孫廷保有著自己的獨家秘籍。「冷鍛的時候必須使用鼓風機,如果不用鼓風機,雜質進去烤藍時就會不好看。一旦鼓風機停了電,一錘子我都不敢砸。」對於章丘鐵鍋使用起來「沉」的問題,孫廷保時是如何克服的呢?他說,「我就把毛坯四下裡打薄,中間留著略厚,這樣減輕了分量,顧客們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手工鍛打耗時耗力,而且產量低。機器代替人工節省成本,增加產量,但質量卻無法保證。「我一天也就打一個,多了也做不了。如果我自己一個人,手腳不停最多最多能打兩個,每一個鐵鍋上都有我的鋼印。」孫廷保對於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高,有一點瑕疵都不行。之前給一位江蘇客戶做鐵鍋,客戶等不及先把鍋拿走了。孫廷保追出很遠才趕上,因為鍋還缺少最後一遍打磨。客戶直說已經足夠好了。但孫廷保知道,如果缺少這最後一遍打磨,用的時候鍋柄很容易把手磨破。「活不好不發貨是規矩,有一點問題也別想出廠,我就是這樣堅持的。「現如今別人產的鍋銷路困難,但孫廷保的一個退貨的都沒有。「我只做高端產品,雖然我的鍋價格高,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哪兒都有,更是遠銷到日本和美國。」

用文字書寫傳承,讓手藝留存世間

匠人的製作,不會因為缺少市場而停工。但是對於非遺傳承來說,手藝的延續才是真正的目的。有人學藝,無人從藝,往往是非遺傳承遇到的尷尬境地。雖然也有很多人前來學習手工鍛打技術,但作為打鐵手藝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孫廷保心中始終有一個異於常人的想法,作為74歲的老人已經開始付諸實踐。

「老一輩打鐵人,火候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一切全憑自己眼力判斷、手力感覺。我就想寫一本書,但是自己文化不行,就一點一點記錄,從選料、鍛打、烤藍等,內容非常多,每一個品種、每一個環節都不同。」孫廷保說,「現在這個歲數了,再過上幾年,或許腦子糊塗想說都說不出來。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一旦失傳挺可惜。有願意學的我就傳,我也不收費。希望讓這門手藝,作為一項民族技藝,能繼續延續下去。」

孫廷保的女兒說,把手工鍛打技術傳承下去一直是父親的一個心願,自己也在非常努力地幫助父親傳承手工鍛打技術,宣傳弘揚非遺文化。「現在章丘鐵鍋比較火,但是市場上手工鍛打的技術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機器製作。我也希望能夠幫助父親完成心願,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了,只要是鐵他就會打,可以說是父親的這種毅力感動了我,就希望能幫他把手工鍛打這種技術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章丘鐵鍋傳承人發明的「魚鱗紋鍋」衝上電商...
    74歲的章丘鐵鍋省級非遺傳承人牛祺聖沒想到,自己當年根據客戶要求進行的一個技法上的創新生產出的魚鱗紋鍋,竟然成了網紅章丘鐵鍋裡的「爆款」,備受用戶好評。
  • 「章丘鐵鍋」現象背後的品牌培育和保護之路!
    好多人都被章丘鐵鍋圈粉,然後迅速種草,紛紛求"代購"。求鍋者從線上店鋪追到線下工廠,很多人為了購買一口正宗的章丘鐵鍋,慕名來到章丘,不惜翻牆入廠,開出高價,甚至追到鐵匠家裡。據了解,章丘區相公莊鎮的省級非遺傳人鐵匠牛祺聖,一周內接待了近千人次,訂單排到了2019年3月。在天貓上的銷量已同比增長近6000倍,最火時線上一天就能賣出上萬口鍋。
  • 臺灣八大電視臺專訪攸縣非遺項目《打鐵水》
    11月18日,攸縣「非遺」項目《打鐵水》接受臺灣八大電 打鐵水現場     11月19日,株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攸縣《打鐵水》接受臺灣八大電視臺專題採訪,這也是株洲攸縣的「非遺」項目首次接受臺灣媒體專訪。
  • 1000度高溫冶煉,36000次捶打出一口章丘鐵鍋,了不起的工匠精神
    在章丘,只要能夠手工做鍋的鐵匠做坊,都被各地買鍋人「惠顧」,卻一鍋難求。不久後,它又迎接過絡繹不絕的媒體、慕名買鍋人、參觀者,之後又緊鎖大門。一開一閉背後,是章丘鐵鍋走紅後態勢的悄然變化.鐵鍋為什麼一定要買章丘的?如今,在被稱為齊魯聖地,孔孟之鄉的山東,章丘鐵鍋用自己的匠心之作給了你答案。由《舌尖3》亮相的匠人師傅王玉海親手鍛制。
  • 章丘鐵鍋現狀調查:自查「李鬼」 正宗傳承仍不愁賣
    中國山東網訊 今年年初,章丘鐵鍋因《舌尖上的中國3》而家喻戶曉,一時間「一鍋難求」,全國各地的「求鍋者」從線上店鋪狂追到線下加工企業;很多人為求得一口純正的章丘鍋,不惜在加工廠等候並加價購買。6月24日,在章丘當地記者見到了相公河莊鄭記鐵鍋傳承人鄭佐超,據他透露,章丘鐵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河莊,《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章丘鐵鍋後,村裡突然冒出幾十家鐵鍋加工戶,大都沒有紅爐,從機械加工廠買來機械鍛壓鐵鍋回來,在煤氣爐子上烤熱後敲出錘印後冒充熱鍛手工鐵鍋出賣,關門生產,開門賣鍋,客戶根本看不到加工過程。
  • 千錘百鍊銅鑼「匠心」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3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梁平區了解到,在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柳河村六組,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一直堅守和傳承著這項技藝,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也讓更多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許國祥(左)在敲打銅鑼。
  • 拼多多上買了一口100元的章丘鐵鍋,用過之後感慨良多
    100塊的章丘鐵鍋,2000元的雙立人炒鍋,你選哪一樣?前段時間看到拼多多上做章丘鐵鍋的直播,好奇看了一下,立馬被嚇到了。正宗的章丘鐵鍋補貼後才賣102元?放在國外大牌身上,只怕才夠買一個包裝盒吧。實際上中國的製造技術不差,像章丘鐵鍋這樣的還有著濃鬱的文化色彩。今年74歲的章丘鐵鍋非遺傳承人牛祺聖,祖上世代打鐵,到他已是第五代,從14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術。雖然現在是機器時代,但章丘鐵鍋還保持著手工鍛造的傳統,不需要加入任何防粘塗料就可以做到不粘鍋,還可以為人體提供天然的鐵元素。
  • 章丘鐵鍋 鍋「紅」是非多 火了之後這些官司多了
    胡德旭法官表示,在章丘有很多打鐵的匠人,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後來就依賴這一手藝謀生。早在2014年「章丘鐵匠習俗」就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來隨著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歷經12道工序,18遍火候,經受36000次鍛打」的章丘鐵鍋一夜成名。不可否認,章丘鐵鍋的確成了「角兒」。
  • 「打鐵花」驚豔長春夜空,非遺表演助陣臺北大街夜市~
    「打鐵花」驚豔長春夜空,非遺表演助陣臺北大街夜市~ 2020-06-12 0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敲出銅鑼最強音
    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張常偉 攝新華網消息,「噹噹當」……一陣陣敲打聲從許國祥的鍛造作坊中傳來,一面嶄新的銅鑼即將完成。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助力非遺產業化,湖南13位非遺傳承人獲幫扶
    如何讓非遺走進生活,進而得到更持久的傳承?「非遺產業化」是一條值得推廣的路徑。 9月11日,湖南省首屆非遺傳承人公益幫扶大會暨張新發非遺產業化發布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旅廳非遺處處長顏喜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湖南非遺產業化成果。
  • 章丘鐵鍋詳細介紹
    章丘人民務工經商歷史悠久,世稱「鐵匠之鄉」,「章丘鐵匠」更流傳百世,鐵匠功業續傳千秋。有《章丘鐵匠謠》記敘到:章丘哥,窮漢多,斷奶就去學打鐵。風吹一爐火,錘打四方財。朝打鋤,暮打钁。年年月月不得歇······滄州獅子荊州塔,東光縣的大菩薩,都是章丘鐵匠來鍛打。七火鋤頭八火鐮,九火十火也不全。北國烘爐密如林,爐爐都有章丘人。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日前,一點資訊攜手數十位非遺傳承人正式推出「非凡的非遺」全球大型直播計劃,計劃自3月27日開始每周五選擇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主播,通過一點資訊客戶端和Facebook、YouTube等內容、社交傳播平臺進行全球直播和視頻傳播,讓用戶在特殊時期足不出戶在線「雲賞」非遺的魅力。
  • 非遺傳承人張美蘭舉辦二人臺講座
    河曲視窗網訊(苗香9月24日下午,河曲縣二人臺藝術研究中心舉辦非遺傳承人張美蘭二人臺講座。
  • 脆甜大蔥+古法鐵鍋 山東章丘兩件寶遠銷全國各地
    章丘大蔥高、大、脆、白、甜、品質優良,深受市場和消費者的歡迎。每年的立冬過後,章丘大蔥就進入了收穫的最佳時期,不過從去年開始魏李村的蔥農們不僅僅要忙著收穫還要忙著種下新一季的蔥苗兒。在章丘有句老話叫「寧吃一口鮮,不吃一口爛」,可見新鮮的大蔥更受消費者青睞。魏李村的四季鮮蔥就是能滿足愛蔥人的這一喜好。
  • 近百組非遺傳承人進駐優酷 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
    用雕刻復活傳統年節中諸神的木版年畫、從最鮮美食材中尋找上古美味的荊州魚糕、從大自然中取材巧奪天工的傳統木雕……12日起,全國近百組非遺傳承人將進駐優酷,通過直播方式展示傳統工藝和非遺故事,讓「藏在深閨」中的老手藝,通過網際網路呈現在更多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