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章丘鐵鍋,在《舌尖上的中國》的帶動影響下,一口「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溫,素有『鍛打三萬六千錘,勺底錚明顏色白』之美譽」的鐵鍋,讓從古至今就有著「鐵匠遍天下」之稱的章丘重新興盛起來。但隨著機器化生產的步伐,昔日的繁華和大浪淘沙過後,保留下來的卻是真正的傳統古法手工匠人。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
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
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被不鏽鋼鍋、不粘鍋所替代,幾近消失。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孫廷保來說,用五輩祖傳的古法打鐵手藝鍛造出來的鐵鍋,才是「章丘鐵鍋」真正的代表。「我們家五輩祖傳打鐵,我的父親、爺爺、老爺爺都是鐵匠,我從12歲就開始跟著他們拉風箱。戰爭時期,我父親和大爺還做過槍,太平了就做農具活兒。我從學校回來也跟著學打鐵。」
有著60年打鐵經驗的孫廷保今年已經74歲,但他每天還是會拎起錘子,堅持古法手工鍛造鐵鍋。走進他的工作場所,除了紅爐裡熊熊的火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就是到處都擺滿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鐵錘,「鍋的種類各式各樣,製作工藝也不一樣,不僅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認真,工具也要分門別類,否則就打不成鍋」。孫廷保說,自己最早還想當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但人的精力終歸有限,只能專注於一件事。「我的叔叔對我說,把鐵打好了就行。「早些年在國有工廠工作的孫廷保還是八級工,有時廠子裡遇到難題還會請他指導解決,孫廷保也不負眾望,問題到他手裡總是迎刃而解。
每口鍋最少錘打三萬六千次,匠人匠心是本色
一塊普通的鐵板,經過大火熔煉,上萬次的鍛造,最終變成「體如明鏡」的章丘鐵鍋。每一次古法手工的鍛造,都是向百年匠心的致敬;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堅持,都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孫廷保說父親曾經教育他,「今年做好活,明年主戶多」。幹活就要仔仔細細,每口鍋最少要錘打36000次,有的甚至要更多,只有精益求精才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顧客。
「為了把鍋打好,我還是按照老傳統打法,主要就是『鏡面』,只有多打上幾遍,才能保證把鍋打好。」對於鐵鍋的製作技法,孫廷保有著自己的獨家秘籍。「冷鍛的時候必須使用鼓風機,如果不用鼓風機,雜質進去烤藍時就會不好看。一旦鼓風機停了電,一錘子我都不敢砸。」對於章丘鐵鍋使用起來「沉」的問題,孫廷保時是如何克服的呢?他說,「我就把毛坯四下裡打薄,中間留著略厚,這樣減輕了分量,顧客們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手工鍛打耗時耗力,而且產量低。機器代替人工節省成本,增加產量,但質量卻無法保證。「我一天也就打一個,多了也做不了。如果我自己一個人,手腳不停最多最多能打兩個,每一個鐵鍋上都有我的鋼印。」孫廷保對於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高,有一點瑕疵都不行。之前給一位江蘇客戶做鐵鍋,客戶等不及先把鍋拿走了。孫廷保追出很遠才趕上,因為鍋還缺少最後一遍打磨。客戶直說已經足夠好了。但孫廷保知道,如果缺少這最後一遍打磨,用的時候鍋柄很容易把手磨破。「活不好不發貨是規矩,有一點問題也別想出廠,我就是這樣堅持的。「現如今別人產的鍋銷路困難,但孫廷保的一個退貨的都沒有。「我只做高端產品,雖然我的鍋價格高,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哪兒都有,更是遠銷到日本和美國。」
用文字書寫傳承,讓手藝留存世間
匠人的製作,不會因為缺少市場而停工。但是對於非遺傳承來說,手藝的延續才是真正的目的。有人學藝,無人從藝,往往是非遺傳承遇到的尷尬境地。雖然也有很多人前來學習手工鍛打技術,但作為打鐵手藝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孫廷保心中始終有一個異於常人的想法,作為74歲的老人已經開始付諸實踐。
「老一輩打鐵人,火候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一切全憑自己眼力判斷、手力感覺。我就想寫一本書,但是自己文化不行,就一點一點記錄,從選料、鍛打、烤藍等,內容非常多,每一個品種、每一個環節都不同。」孫廷保說,「現在這個歲數了,再過上幾年,或許腦子糊塗想說都說不出來。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一旦失傳挺可惜。有願意學的我就傳,我也不收費。希望讓這門手藝,作為一項民族技藝,能繼續延續下去。」
孫廷保的女兒說,把手工鍛打技術傳承下去一直是父親的一個心願,自己也在非常努力地幫助父親傳承手工鍛打技術,宣傳弘揚非遺文化。「現在章丘鐵鍋比較火,但是市場上手工鍛打的技術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機器製作。我也希望能夠幫助父親完成心願,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了,只要是鐵他就會打,可以說是父親的這種毅力感動了我,就希望能幫他把手工鍛打這種技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