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西正經歷著嚴重的山火,
不僅天降異象,血橙色天空籠罩著美國西海岸,山火燃燒後產生的灰燼堆滿了地面:
中午的舊金山天空
圖源:推特
加州地區,尤其是舊金山附近空氣汙染指數爆表,美國各大網站上的空氣淨化器也因此一度脫銷:
圖片來自知乎 出處見水印
目前,蔓延美國西海岸三大州的山火造成已經造成29人死亡。
但悲劇似乎並未結束,山火重災區之一的俄勒岡州官員警告稱:
由於山火難以控制,未來或將發生「大規模死亡事件」。
然而這場幾乎「燒掉了18個紐約市」那麼大燃燒面積,導致數萬人被迫撤離家園的嚴重山火,
居然與人為縱火脫不了干係?!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
目前美國西海岸的警方以故意縱火的罪名逮捕了四人,其中還包括一名在社交媒體上直播這場火災的男子。
圖源:每日郵報
華盛頓州巡邏隊證實,兩名男子因本周在華盛頓州縱火而被逮捕。
其中,36歲的傑弗裡·阿科德因涉嫌在Meridian 167號州際公路上縱火,隨後Facebook上直播自己「發現了這場火災」。
圖源:每日郵報
這名男子的Facebook帳戶上寫著他的居住地為華盛頓的科溫頓,被捕前他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在火災現場的視頻。
在視頻中,該男子稱他在相反方向開車時無意中撞到了車,並向當局報告了火災,他還說「很高興我及時報警」。
他在視頻中說,「當時我就把車停在路邊,然後等警察來。」
該男子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相關視頻畫面
圖源:每日郵報
第二天,當地一名28歲的男子也因在公路上縱火被捕。
圖源:每日郵報
俄勒岡州現年41歲的麥可·賈羅德·巴克拉星期五因縱火被捕。
根據當地警方,他涉嫌在當地撲救俄勒岡南部阿爾梅達山火時故意縱火,加劇火勢。
他放的大火逐漸蔓延,並與大約6小時前開始的阿爾梅達火山匯合。
圖源:每日郵報
俄勒岡州當地警察局星期五宣布,將以縱火罪起訴他,他的縱火行為,導致了至少8人死亡,數十人失蹤。
這名男子於星期五被捕,並被控犯有兩項縱火罪、15項刑事惡作劇罪和14項魯莽危害罪。
此外,由於造成俄勒岡州兩人死亡的阿爾梅達山火附近發現一具屍體,目前當地警方正在調查該山火是否有人為縱火。
阿什蘭警察局局長泰伊·奧米拉周四宣布,已經對火災原因展開刑事調查,他認為火災周圍的情況「很可疑」。
圖源:The Street Journal
上述幾人使得當地已然嚴重的山火情況惡化,那麼接下來這位被捕的加州女子更加罪孽深重...
安妮塔·埃斯奎維爾(Anita Esquivel)因人為縱火而開啟了加州這場「死亡之火」,目前她已經被收容到蒙特雷縣監獄(Monterey County Jail)。
她被控於周五上午9點左右在Boronda路附近的101號高速公路上故意縱火,引發數不清的火災。
圖源:每日郵報
根據報導,目前加州至少20人死亡,俄勒岡州8人,華盛頓州1人死亡。
圖源:Getty Images
俄勒岡州官員宣稱:數千名消防員努力控制火勢,超過100萬英畝的土地被大火燒毀,數千棟建築被毀,至少10%的人口被迫逃離肆虐的大火。
由於火勢依舊在蔓延,並且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撲滅,川普在星期六宣布,他將於星期一訪問加州,聽取那裡的野火情況匯報。
在這次發生的嚴重山火不久之前,加州已經經歷過一場歷史上最大的野火,全州範圍內有超過310萬英畝的土地被燒毀。
可悲,少數人的罪惡使得美西山火肆虐,生靈塗炭,無數人被迫離開家園。
而最近美國氣象局公布的一項數據令人震驚:
今年肆虐美國的野火中,有87%由人類引起。
圖源:The Street Journal
以加州為例,加州有310多萬英畝土地被燒焦,是2019年同期的26倍。
圖源:每日郵報
不斷熊熊燃燒的山火導致了美國西海岸空氣汙染的加劇,熱浪一波又一波地襲擊著受影響的地區。
看了上面這篇報導,這些人為縱火導致山火加劇的人是不是很可恨?
其實,也許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無數場山火背後的幫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野外大火的燃燒頻繁進入新聞報導。
前加州州長傑裡·布朗甚至曾經警告過:
「野火將會成為加州的新常態,這可能是每年都會發生的事情。」
美國西海岸的山火,除了人為縱火外,愈演愈烈的趨勢大體可歸咎於「自燃」。
人類無論是在直接還是間接上,都與肆虐著的山火、野火脫不開干係。
無止盡的濫砍濫伐樹木,人類社會活動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地球溫度居高不下。
這裡再次以頻繁受山火襲擊的美國加州為例: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加州的高溫乾旱季節比起上個世紀70年代足足延長了兩個半月。
圖源:wikipedia@Phoenix7777
近年來北極冰蓋大規模融化,林木線不斷向北移動,瘦骨嶙峋的北極熊被迫在垃圾堆中覓食;
亞馬遜森林燃燒,野火綿延不絕......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一個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瘟疫、水災、肆虐的大火,地球正在以各種形式警告著人類,
若是不行動起來加以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將越來越惡化,最終威脅到自身生命安全。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 魚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