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譚 梅
通訊員 張 進
「烏雲遮不住太陽,黑夜擋不住月亮,草繩拴不住犛牛,皮襖搭不成帳房。村窮了就像『三九』天的風一樣令人心寒,村富了就和二三月的雨一樣讓人們心熱。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主要是村集體經濟像座大山一樣牢靠,我們要風有風要雨得雨,日子再不難心了。」這是記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下崗查村採訪時村民尕瑪多傑的一席感言。
這個原來吃飯靠救濟,花錢靠貸款的牧業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通過這幾年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採取「黨建引領、村社合一、村村抱團」的辦法,整合現有牲畜、草場和勞動力,突破發展村集體經濟各自為陣,分散經營的傳統模式,用建立牛羊育肥、牛羊販運、採挖蟲草、勞務輸出等協會及合作社的方式,抱團取暖,形成了「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局面,使村集體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昔日那種「一頭犛牛兩隻羊,一頂帳房走四方」的遊牧生產生活得到徹底改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從原來的「零」變成現在的年均收入11.5萬元左右,牧民人均年收入也從五年前的3867元提高到2020年的8169元,翻了一番多。
從採訪中記者得知:貴德縣從2015年開始,多元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內涵。在實踐與創新中,面對千絲萬縷的農事,來來往往的村民,探索制勝之道,勁鼓「破殼」之風,將原有的65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按每年「破殼」改造20%的比例。「過去的五年,我們貴德縣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5%,村集體固定資產從原來的1.27億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2.49億元。」貴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秦志明告訴記者。五年間,村集體經濟實力破繭化蝶逐漸壯大,有1.28萬農戶,6.2萬農牧民從中收益,村集體為農牧民辦實事1.31萬件,累計投入民生資金3780萬元,徹底扭轉了以往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的尷尬局面。
走訪貴德縣河陰鎮童家村記者了解到:抓住「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童家村爭取專項資金3693.05萬元,在搞好村內基礎設施的同時,建立了玉米飼料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村支書兼任合作社負責人,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整合撂荒、閒置土地530畝種植玉米、青貯為主的訂單生產經營。同時,村裡的村民們自籌資金45萬元購置籽種、化肥等,投資17萬元購置覆膜機、點播機、施肥機等生產設備,當年投資,當年收益,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村集體有錢了,組織的活動也就多了。2020年童家村村委從集體收入中拿出數千元,首次組織本村八十多位老人舉辦了九月九重陽節聯歡會,向老人們贈送禮品,為11名考入大學的新生配發了行李箱和路途生活費用,讓群眾看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同時,童家村將鄰近的鄧家村和張家溝村兩個村引入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小圈子,將民間資金和專項資金,土地、勞動力、農機具整合起來,打破「零打碎小」、「小打小鬧」的困境,你忙了我的機械和勞動力來支援,我忙了你的機械和人力來幫忙,採用大中型農機具,勞動力共享模式,抱團發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幫互助促進了「空殼」村的根本改觀。
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以來,貴德縣整合涉農資金6750萬元,鄉村自籌資金2700萬元,為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注入新的活力。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由原來的54個增加到目前的122個。據秦志明介紹:現在貴德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由原來的18個增加到現在的31個,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村由原來的14個增加到現在的24個,基本扭轉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的局面。122個村子利用村集體經濟實體安置農村剩餘勞力690多人,新建農家院,養殖場,種植基地300多處。使得貴德縣農牧業年產值達7.24億元,農牧民年均增加收入675元,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往年的8151元增加到今年的1.16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帶動激勵全民創業增收的目的。
走進坐落在貴德縣玉皇閣古建築群景點旁的河陰鎮城關村村委會,排列有序的幾十間磚木結構的平房整潔寬敞,房前的小花園裡金燦燦的九月菊熠熠生輝,院子中央聳立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村裡歌舞團的婦女們正在載歌載舞,排練文藝節目……「原來的城關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2016年在縣、鄉黨委的鼎力扶持下,利用老果園,撂荒地建起旅遊餐飲業接待點,對外出租後,每年為村集體增加純收入11萬多元。」聽著村支書講著過去的城關村,看著眼前的城關村,改變和發展讓村民們切身感受到了生活有了奔頭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