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所裡的小張律師臉哭喪得如隔夜的菜包子,問他這是失戀了,還是失身了,小張無地自容地說:「被割韭菜了,租蛋殼的房。」
我說:「你一個律師被套路,千萬別聲張,只是丟點錢,聲張出去就丟大人了,你讓那些請你搞風控的顧問單位怎麼想?」
創業界一直盛行一種玩法叫「槓桿遊戲」,讓韭菜們被割了一茬又一茬。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槓桿遊戲」,到底是個什麼鬼,
研究半天也沒咋搞明白,「槓桿遊戲」說得很誘人,學會槓桿遊戲,可以從時間管理轉變為「倍增」管理,將自己的努力效果成倍擴大,而步是僅僅增加自己的付出。
不就是玩空手道不勞而獲嘛!
玩「槓桿遊戲」的都是耍流氓,沒有例外,過去有種說法叫「所有賺錢快的方法,都寫在《刑法》裡了」,事實上,會玩槓桿的才是大玩家。
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監管體系總是容許這樣的流氓存在,更關鍵的問題是,流氓耍完流氓跑了,我們的監管體系可以更流氓地說:「請你們拿起法律武器」。
P2P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到去年11月中旬,P2P徹底歸零。沒有人告訴你,P2P清零之後,還有出借人的8000多億元沒回收,到底怎麼辦,打水漂了嗎?
還能怎麼辦,「引導群眾走法律途徑」唄!
P2P爆雷他們是這麼說的,O2O出事他們是這樣說的,現在的蛋殼事件他們又是這麼說的,「引導群眾走法律途徑」,成了監管失職的擦屁股紙。
苦了「最後一道防線」上民工們,不立他們告你違反立案登記,不判他們告你違反審限要求,執行不來他們說你打「法律白條」,遇到這樣的糾紛,神都沒辦法。
拿到融資後開始迅速跑馬圈地,最後卻還能把槓桿轉移給房東和租客。房東沒有錯,租客更委屈,雙方都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銀行站在一旁等收貸。我就問,這樣的糾紛「法律途徑」該怎麼走?
租客起訴要求按合同履行,和房東起訴要求按合同騰退,到底該保護誰的利益?這樣的案件如果訴訟,你且告訴我怎麼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冤有頭,債有主,罪魁禍首跑了,留下租客與房主兩個受害者互相撕逼,在法律框架中討論兩個受害者該保護誰的利益,簡直就是扯淡。
「合同你們自己定的,命苦不能怨政府。」
確實,有一點道理,但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合同自由原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合同自由,但在誠實信用體系缺乏的情況下,政府必須在限制合同上有所作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