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人在結婚前多會問大這個問題:伴郎伴娘是不是都必須是未婚的?那如果說自己是個大齡青年,身邊的朋友都已經結婚了該咋辦?是不是就不能用了?
關於這個問題,貝叔遇到過很多,有很多新人讓貝叔給個固定答案,可是這哪有什麼唯一的答案,說白了現代的婚禮完全看新人的心情和家裡是不是很注重某些習俗
貝叔今天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如果還在糾結的新人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下。
伴娘伴娘的起源
國外
最開始的「伴娘」,要追溯到古羅馬時代,不過和今天不太一樣的是,當時「伴娘」和新娘穿的一模一樣的,在舉行結婚典禮的那天,伴娘會跟著新娘,從新娘的家一路來到新郎的家,此時伴娘的作用可不僅僅是陪著新娘那麼簡單,她們最大的作用其實是做新娘的掩護,防止強盜或土匪來把新娘搶走,還要防止魔鬼過來傷害新娘(古時候國外也是很迷信的)。主要是為了讓不懷好意的人,或者是一些邪靈搞不清楚誰才是真的新娘。
在國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因為一些西方國家的婚禮,大多數都是在教堂裡舉行的,教堂本身就是代表了神聖、莊嚴、純潔的一種場合,所以教堂中的婚禮是要求伴郎和伴娘必須是未婚的男女,代表著純潔,象徵著純潔的愛情,就跟婚紗一定要是白色的道理一樣;同時也預示著婚後新人對待對方忠貞不二,把純潔的愛情持續下去。另外就是西式婚禮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傳遞手捧花,接到手捧花的人會延續新郎新娘的愛情,成為下一個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所以未婚男女來接受這份祝福顯得更合適一些。
國內
在古代的時候,婚禮的時候是會為新娘配一位「喜娘」的,這位「喜娘」必須是已婚,生過兒子,夫妻感情和睦,不能是寡婦之類的,所以會挑選一位兒女雙全,父母健在,命好的一位女性作為新娘的「喜娘」,一方面是因為有經驗,可以在大喜當天幫助新娘瑣碎的事物,另一方面迷信的說法就是可以把自己好的命運,影響到新娘的未來。
不過還有一些地方的伴郎伴娘也是為了抵擋邪祟,大喜當天一般會選擇未婚男女做伴,衝走不乾淨的東西,當然每個地方的說法可能不同,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樣的。
現在的婚禮
我們國內現在的婚禮其實對伴郎伴娘是否未婚已經看的不是特別的重要了,除非舉辦的婚禮是純中式婚禮,或者是純教堂式的婚禮,可能會對是否未婚有相對嚴格的要求;我們現在參加的婚禮或是自己舉辦的婚禮,大多是來說都是摻著的,有中式接親的環節,又有西式儀式的環節,婚俗文化上已經隨著時間的變遷跟著混合和改革了。
如果沒有特別的風俗習慣,大多數人還都是會選擇自己的好朋友,前提是只要你朋友願意的話;如果真的是你身邊的人全都已經結婚了,而且你又比較介意這個的話,可以改改名字嗎,伴郎和伴娘可以稱之為:「兄弟團」和「閨蜜團」也是非常不錯的。
貝叔曾經策划過這樣一個婚禮,新娘的三個伴娘是新娘的三個姑姑,而且三個姑姑穿的都是婚紗,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新娘從小父母雙亡,這三位姑姑一起把新娘養大,在婚禮這個人生最重大的儀式上,新娘想表達對姑姑們的感情,所以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所以伴郎伴娘是誰、是否已婚、數量是不是雙數、屬相是否跟自己相剋等等這些因素都不是你糾結的問題,只需要把你自己的心表露出來,在這個重要的儀式上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去感恩,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