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最近「厲害」了,接連向中國發起「攻勢」,起因竟是因為一張「漫畫」,澳大利亞發怒了!
據環球網報導,近日,一張諷刺澳大利亞士兵暴行的政治漫畫在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外交官趙立堅用個人帳號轉發該漫畫後,澳總理莫裡森居然氣急敗壞地要求中方"道歉"。
最新消息
澳總理:不會削弱與中國人民友誼
12月1日,莫裡森在其官方微信帳號上發表了題為《來自總理的信息》的文章。文章以第一人稱向澳大利亞華人闡述政府立場,並強調對軍隊與華裔的尊重,以及"漫畫事件"不會削弱澳大利亞與中國人民的友誼。
據微信公眾號"Scott Morrison"發表的文章,莫裡森強調,含有澳大利亞士兵"虛假圖片"的帖子並不會削弱大家對華人社區的尊重和讚賞,也不會削弱澳大利亞與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們認可、深切感謝並重視幾代華裔移民為澳大利亞作出的貢獻。"
文章指出,兩百多年來,華裔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澳大利亞從華裔人士的貢獻中獲益匪淺。許多華人都在商業、醫藥、教育、創意藝術及政治等各行各業中有傑出的表現。華人社區將繼續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確保澳大利亞繼續成為成功的多元文化國家。
莫裡森還表示,所有為澳大利亞穿上軍服的士兵都讓他感到深切自豪。"我為他們對我們國家及其價值觀的忠誠感到驕傲。"他指出,這些價值觀決定了作為一個國家如何處理棘手的問題。澳大利亞能以透明、誠實的方式處理問題是這個國家的優點,這也是對所有為國服役的軍人的認同。
"我們已建立了誠實、透明的程序來進行處理。這就是自由、民主、開明的國家應有的做法。"截至發稿前,該篇文章閱讀量超過5.7萬。
在12月1日的視頻會議上,莫裡森也強調了類似觀點:澳大利亞的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價值觀,同時努力保持與中國的工作關係。"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建立對話,使我們能夠穩定地解決政府間的問題。那(件事)不需要再進一步放大。"
事件回顧
趙立堅譴責澳軍暴行,莫裡森竟稱「中國應羞愧」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引用了中國青年畫家@烏合麒麟 的諷刺漫畫。
畫面中央是澳大利亞士兵抱著一個小孩正在割喉,而士兵身後的澳大利亞國旗下,是更多的平民的屍體,一邊割喉澳軍還一邊說:「別害怕,我們是來給你們帶來和平的。」
這幅畫諷刺的是近日新聞裡揭露的事實——澳大利亞特種兵殺了39個阿富汗平民,僅僅只是為了「讓新兵練手」。其中有兩個受害者只有14歲,就被匕首割了喉,屍體丟到河裡。
看到這幅再現澳士兵踐踏人權的殘忍行為的作品,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竟然「自信滿滿」地公開回應,聲稱趙立堅的推文「非常有攻擊性,令人震驚(offensive, appalling)」,宣稱「中國政府應當感到十分羞愧」,要求中國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國防軍司令坎貝爾已於11月19日承認了軍隊在阿富汗犯下的罪行,並為此道歉。
趙立堅於30日晨9點30分發出的推文,已被推特摺疊。
趙立堅推文被摺疊
趙立堅發布烏合麒麟的作品並表示,「對於澳大利亞士兵殘殺阿富汗平民和犯人的行為感到震驚。我們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並呼籲他們為此事負責。」
在趙立堅推特發出僅2小時後,莫裡森公開宣稱,這幅「令人反感的」(repugnant)推文,包含一張「偽造的」圖片,意指本國士兵用到威脅一名孩童,是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勘誤:此處應為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用官方推特帳號發布的,這種行為「令人震驚」,所有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士兵都覺得被深深冒犯(deeply offensive)。
莫裡森竟稱,「中國政府應當感到十分羞愧,這種行為使他們的國際形象受損。」
既然這是一幅諷刺宣傳畫,諷刺的是什麼?是否有跡可循?
據澳大利亞軍方一份機密報告披露,從2001年到2015年間,澳大利亞特種部隊士兵在阿富汗服役時,對摺磨和殺害平民及囚犯「幸災樂禍」。
消息一出,讓世界各國都感到震驚,而且據悉一共有39名平民被割喉,這樣的罪行自然會引起國際公憤。
對此,不光是澳大利亞軍方承認了此事,莫裡森更是在調查報告還未公開時,就提前向阿富汗總統致歉,並承諾定會嚴懲涉事人員,給阿富汗一個交代。
而阿富汗方面則表示,希望美國等在阿富汗有駐軍的國家都能夠向澳大利亞學習,正視自身所犯下的錯誤,為行為負責。
不過,一些澳媒的反應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士兵不就是去殺人的嗎?為什麼要調查我們特種部隊在阿富汗的行跡?」,11 月 19 日,許多推特網友都在轉發一張圖片,圖中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在報導關於澳軍戰爭罪行調查報告時,曾用了這樣一個嚴重不妥的話作為導語。
雖然最後《雪梨先驅晨報》刪去了相關信息,但是,客觀事實擺在眼前,那麼,莫裡森又何必糾結於一副漫畫,除非「身正不怕影子斜」。
澳總理要求中國"道歉"
11月30日,趙立堅在社交平臺上轉發了這張諷刺漫畫,並配文譴責澳軍暴行。此事戳中了澳大利亞的痛處,莫裡森宣稱,趙立堅轉發的是"偽造圖片",還叫囂著讓中方就此事"道歉"。
輿論認為,澳方領導人揪住一幅影射現實的漫畫不放,此舉顯然是為了掩蓋事實,轉移外界注意力。針對澳方荒唐之舉,華春瑩30日反擊稱,澳方應該做的是將兇手繩之以法,並向阿富汗人民道歉。澳方有士兵犯下如此罪行,澳政府是不是應該感到羞恥?
30日,漫畫作者接受媒體採訪,並表示,其創作初衷是為了反映現實,讓更多受眾了解阿富汗戰場的慘劇,引起人們反思。莫裡森應該關注是該國軍隊的暴行,而不是對準趙立堅或者這幅漫畫宣洩怒火。
要求中國道歉1天後 澳總理滅火
據環球網12月1日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1月30日發表了一條推特,推文引用中國青年畫師「烏合麒麟」的諷刺作品,並配文說:「對於澳大利亞士兵殘殺阿富汗平民和犯人的行為感到震驚。我們強烈譴責這種行為,並呼籲他們為此事負責。」
趙立堅推文截圖
在趙立堅的這條推文發布後,迅速引發了澳大利亞方面的反應。然而,不到一天時間,莫裡森的態度突然180度大轉彎。
據澳大利亞《新日報》網站消息,在對漫畫事件反應強烈並宣稱要求中國「道歉」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當地時間周二警告所在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同僚,不要進一步放大此事。
報導稱,莫裡森在坎培拉舉行的視頻會議上稱,「這件事(漫畫事件)不需要進一步放大」,「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建立對話,使我們能夠穩定地解決政府間的各種問題」。
為澳軍辯護澳主播強行黑中國
12月1日,就在澳大利亞部分政客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轉發關於澳軍殺害阿富汗平民的諷刺漫畫跳腳時,「護主心切」的天空新聞澳大利亞頻道的節目播出了一段譴責中國的環節,然而,節目中列舉的例子讓學過中學歷史的國人都哭笑不得。
這段在標題宣稱要聲討「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新聞視頻,在開頭引用澳方關於本次爭議的解讀,按著部分反華政客的口徑,單方面地曲解我國外交部發言人的原意和轉發漫畫的內容,對中方進行抹黑和歪曲。
圖片截取自天空新聞澳大利亞頻道視頻主頁
他稱,沒有哪國軍隊能聲稱自己的戰爭歷史是清白的。這名主播還特地展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一張照片,稱當時「針對共產主義者的大屠殺,從未被上海人忘記」。不僅如此,他還拿出文夕大火的歷史照片,稱「中國政府燒毀了長沙,殺死了所有長沙人」。
澳總理指責中國發布「假照片」,中方回應
在12月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昨天澳大利亞總理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有關澳軍人的推特配圖是「假照片」,澳大利亞駐華使館的官方微博在昨天晚上發了一條微博,他的用詞說該推特的配圖是「偽造照片」,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偽造照片。的確,澳方指責中方使用了『偽造』或者說『虛假』照片,甚至說中方散布『虛假信息』,」華春瑩在回應這個問題時說,「我想你剛才其實說出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華春瑩表示,澳方的指責,本身就是虛假的。因為網上流傳的不是照片,是中國的一個年輕人用電腦繪製的插畫。「繪製的插畫,同偽造照片,我想是不同的概念。」華春瑩糾正說。她進一步表示,這張插畫依據的是澳大利亞國防部自己已經證實的調查報告,雖然是畫,反映的是事實,事實上我注意到昨天中國網民都在熱議澳方的有關的表現,那麼這幅畫的作者好像也出來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我看到有報導說這個畫的作者對媒體表示,「莫裡森先生,你們士兵做的事比我畫的畫殘忍多了」。
「事實上,我想可能還會有媒體關注澳方對中國的指責,所以我來這次記者會之前,特地請同事從網上列印了幾張照片,以及澳大利亞國防部的有關的報導。」說到這裡,華春瑩在記者會現場拿出一些印有外媒報導和圖片的紙張,並繼續說道,「我想這些可能都是事實,這不是偽造,這些都是澳方自己發布的東西。還有澳大利亞國防部的報告,一些細節在裡面,也許還有一些細節不在裡面。」
「所以我就在想,其實很多中國人和我一樣都在想,為什麼澳方一些人會對這個事件作出令人詫異的如此強烈的反應?倒打一耙,胡攪蠻纏。」華春瑩反問道。她接著表示,我想他真實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借畫來轉移視線,迴避矛盾,轉嫁壓力,企圖把國際輿論對「澳大利亞的一些軍人殘殺阿富汗無辜平民」的批評和譴責轉換成對華的示強,「對於這一點,大家都看得十分的清楚。」華春瑩說。
諷刺澳軍漫畫作者發新作
來源:環球網
剛剛,@烏合麒麟在微博上發布新作,《致莫裡森》。
此前,他描述澳大利亞士兵在阿富汗殘殺少年的插畫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推特轉發,引發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強烈不滿」,並要求"中國道歉」。烏合麒麟昨日對媒體回應說,「那我今晚有空再畫一張好了。」
曝光澳軍暴行的人面臨司法檢控
就在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因這張漫畫狂怒之際,那位曝光澳大利亞士兵殘殺阿富汗平民的「吹哨人」,卻因「洩露國家機密」被澳大利亞有關部門檢控,以至於他不得不發帖向網友求助,這位揭露澳軍暴行的「吹哨人」名為大衛·麥克布萊德。
根據澳媒報導,作為「吹哨人」,麥克布萊德曾在揭露澳大利亞特種部隊士兵殺害阿富汗無辜平民的過程中,將「涉及國家機密"的文件透露給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一名記者,為此,他因涉嫌觸犯5項罪名,而面臨澳大利亞司法部門的指控和審判。(綜合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