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明媚
前幾天,媒體拍到演員霍建華與妻子林心如當街發生衝突,視頻裡霍建華企圖拉住老婆,發出和好的信號,但和大部分夫妻吵架的常規劇情一樣,他的手被甩開了,林心如大聲地說:「幹嘛啦!」
氣氛瞬間降到冰點,這個男人似乎也失去了耐心,先是去奶茶店買了杯奶茶,然後駕車朝老婆相反的方向駛去。
而林心如則坐在路邊,落寞地獨自流淚。
霍建華與妻子林心如當街發生衝突
網友的評論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兩人炒作,也有人認為是他們的感情的確產生了裂痕……後來,林心如回應說兩人沒有吵架,只是討論問題的聲音大了些,她想自己走走,消化一下胃裡的食物。
不論這件事的真相如何,但夫妻吵架,卻非常常見,並且還老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吵吃虧了,這吵架背後的動力不盡相同。
1.來自過去的詛咒
「你跟你媽一樣。」
這是前幾天,在小區遇到的一對夫妻,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場景。
兩人吵架的背後,浮現出了雙方父母的影子,就像一對無形的手在暗中操控,反覆出現,極有力量。
在生命的早年,一個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動中,會內化這段關係的方方面面,包括哪些被認為好或者壞的部分,這些構成了他們的內在世界,並影響著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這些「壞」的部分,有時會被他們否認,因為相關的經歷可能過於痛苦,或者讓人感到憎恨,並想去攻擊自己的父母,但那些好的部分又讓人對這種對雙親的攻擊,感到罪疚。
這些情緒和想法,往往會封印到潛意識裡,在以後的關係中,被觸發。
來自過去的詛咒
有時候,人們傾向於否認這些「壞」的品質,那是不想被看到,也不想擁有,這些品質常常會投射到對方身上,激起對方相關的反應,附著在每一次爭吵和衝突的背後。
這種投射裡如果夾帶著早年的恨意,甚至會升騰出想要對方去死的想法。
識別這種情況的關鍵是——熟悉的味道。
比如:在諮詢室裡,來訪者回憶到童年父母總是對自己很挑剔,這種挑剔成為了內在的一部分,在成人後的親密關係裡,他也變成了一個挑剔的人,附帶的結果是爭吵。
有時也會有相反的情況,這種挑剔被投射出去,認為另一半才是個挑剔的人,並尋找生活中一切可以證明的蛛絲馬跡,久而久之,對方被慢慢「勾引」,認同了這種投射,也的確變得挑剔了起來,兩人開始互相傷害,最終走到盡頭。
熟悉的味道
保持覺察,發現自己當下的關係,是否在重複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然後再有意識地調整,去看到最真實的對方,而不是投射後的幻想。
2.自戀的博弈
網上看到過一則新聞,一對夫妻因為西紅柿炒雞蛋放糖還是放鹽產生分歧,最終離婚。
表面上的瑣事,背後卻是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長和教育經歷的綜合性表達,生活習慣的軌道早已刻畫出獨特的痕跡,改變自己原有的去認同對方,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過去,這會引起下意識的防禦。如果為了追求表面的和諧,通過忍耐和迴避去遷就對方,往往在潛意識裡就會壓抑著憤恨的情緒,通過變形的方式,表達出來,有時候變成了一種「症狀」。
在一些案例中,參與「勵志培訓」的個體,比如一些傳銷、直銷和某些金融行業,因為很大概率上,會不斷的面臨拒絕,為了保護不被挫折打倒,雞血式的培訓觸發了嬰兒期的全能感,短時間內自戀爆棚,再看另一半的一切,都不太順眼,渾身都是缺點。
這是全能感的附屬品——控制欲,希望對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否則就是錯的,吵架幾乎成了必然。
控制欲
夫妻中有某一方,成長得比較迅速,這表面上看是好事,有些情況下,會隱秘地挫敗另一個人的自戀,家裡「弱勢」的一方,卻出現了憤怒、指責或者輕視情緒,這是為了迴避羞恥和嫉妒,爭吵這種行為,只是被推到臺前的表象,背後是對不愉快情緒的隱藏。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說過,所有的人把時間花在了互相解釋以及慶祝他們意見相同上。我的天,他們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見相同」這件事。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在擁有邊界感的基礎上,尊重和接納彼此的不同,會節省不少吵架的時間,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這種接納一定是相互的,而不是為了和諧,某一方的全部妥協。
只要兩個人生活在一起,自戀受挫,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幾乎每個人在關係中都會遇到暴怒的時刻,傷害對方的話語脫口而出,不斷地覺察和對有質量關係的修復能力,是一生都需要練習的課題。
3.被動爭吵,被點燃的憤怒
電影《煤氣燈下》,講述的是一個清純少女寶拉,繼承了姑媽的大筆遺產,並與溫柔瀟灑的鋼琴師安東相愛,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兩人住進了死去的姑媽的房子,寶拉總是能聽到古怪的響聲,房間裡的煤氣燈好像恐怖片的橋段,開始忽明忽暗,有些東西離奇消失,又突然出現,安東認為這是她的幻覺,應該是精神出了問題。
後來,一位偵探發現了真相,原來是安東謀殺了姑媽,然後為了繼承遺產,不斷地用心理暗示逼瘋自己的老婆,一切的怪異,都是他製造的。
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現象——點煤氣燈。
被動爭吵
通過某種方式誘發他人的精神崩潰,可能是無意識的,一些特殊的案例中,也可能是有意為之的。
這種心理背景下的爭吵往往是一個人的憤怒,另一個人表現得非常無辜,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像是一個受害者,極具迷惑性。
覺察這種模式,可以對吵架進行復盤,想一想為什麼吵了起來,之前和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尤其是怒火升騰的那一瞬間,隱藏著不易捕捉的真相。
這種真相可能是某段說話的內容或語氣,有些情況就是一種感受,瞬間點燃了怒火。
4.嬰兒式爭吵
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退行,比如:遇到挫折,創傷性事件,或者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中等等。心理年齡退回到早年階段,行為、思想和愛好都變得像個孩子。
在婚姻中,也有退行的現象,甚至那些在表面看起來美好的事情,背後卻隱藏著憤怒與怨恨。
嬰兒式爭吵
網上曾經有個案例,一位叫女士在結婚後,老公無微不至,把她當女兒養,可以說是從頭髮絲照顧到腳後跟。
開始的時候很甜蜜,但一段時間過後,兩人的矛盾逐漸增多,這位女士時不時地發脾氣,總是看老公不順眼,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好,朋友和家人知道後,都勸她別太作,要珍惜這麼好的男人,她因此很矛盾,理智上認為這些話有道理,但感受上卻非常痛苦。
原來她童年父母離異,一直被媽媽帶大,而人被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包裹時,往往會觸發退行的心理機制,早年對父親的怨恨投射到了另一半的身上,那些憤怒的感覺,來自於遙遠的過去。
另一方面,她的老公這種愛過於窒息,兩人幾乎處於共生的狀態,爭吵也是在潛意識裡想要建立心理邊界。
退行心理可以直達人生最初的幾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對母親的照顧敏感,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得到立即的滿足,否則就會用各種方式去發洩情緒,一個成年人,如果這種嬰兒期心理的殘留被觸發,那麼在兩人的關係中,爭吵就成為了必然,因為沒有人可以完美的立即滿足對方。
嬰兒式爭吵
曾老師說過,60分的關係,是最好的關係,嘗試溝通,給彼此恰到好處的空間,爭吵就發揮了自己的價值。
5.對親密過敏,迴避式爭吵
電影《在雲端》中,主角瑞恩是公司的裁員專家,他的任務就是到處飛來飛去,幫助客戶辭退中年員工,並閹割掉自己的同情心,贈送對方一碗心靈雞湯,他每年有322天在漫遊全球,剩餘的43天最為痛苦,因為要待在家裡。
瑞恩已到不惑之年,卻沒有正式談過一次戀愛,也缺少知心朋友,甚至無法和家人相處,積攢飛行英裡數1000萬,是唯一的人生目標。
他有一套背包理論,如果把家和情感關係裝進背包,你會感到背帶陷入肉裡的痛感,而如果你把這些都丟掉,你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瑞恩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
這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兩人的關係一旦捲入到心靈層面,就會不自覺地推開對方,爭吵是一種常見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拉遠關係。
這類人群可能因為父母或社會文化的壓力,進入到婚姻關係中,但在生活中卻用工作、業餘愛好、手機或是外在的社交去迴避或替代兩人情感上的親密。
只要心靈層面的關係,進行到某種深刻的程度,兩人就會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爭吵,或是在瑣事上挑毛病,或是對另一半的觀點進行攻擊等等。
在極端的情況下,他們還會產生種種想像,認為對方在未來會陷害自己,或是做出一些對不起婚姻的行為,這也都是為了推開關係做的「心理建設」。
迴避型依戀
識別這種爭吵的關鍵是,兩人的關係是否在一個正常的親密水平,就開始產生了衝突,擁有迴避型依戀的人群,就好像《在雲端》的主角瑞恩一樣,心靈總是在到處翱翔,可能還擁有許多的愛好,就是不落在親密這塊土壤上。
吵架是具有能量的,說明兩個人的關係充滿情感活力。據說,在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如果遇到一對大吵大鬧要離婚的夫妻,通常都要勸一勸,雙方還有複合的空間。
但遇到一潭死水,彼此冷漠相對的兩人,通常這段感情,已經無法挽回,他們內心的潛臺詞是——I don't care。
今天,你吵架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