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即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高調宣布取消所謂「美臺交往限制」,3名美國學者15日在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發表評論指出,川普政府卸任前做此宣布,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欠缺對印太政策全盤考慮,拿挺臺做政治操作,給拜登新政府的中國政策丟難題,恐讓美臺關係受害,對臺灣並無好處。多名兩岸涉臺專家也擔憂,民進黨當局頂著無數罵名堅持走「親美反中」路線,對川普照單全收,讓臺灣民眾淪為「小白鼠」,今後在面對拜登新政府的時候日子恐怕更不好過。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該評論由前白宮國安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CSIS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葛林(Michael Green),CSIS中國權力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和美國在臺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共同撰寫。3人主張強化對臺支持,但對川普政府決策時機及做法提出質疑。
文章提三大論點,首先認為,取消美臺交往限制是一大政策轉變,應深思熟慮欲達成的目標,及其中所涉風險與利益,還要與國會和盟友協調。它不該由正陷入美國史上最嚴重民主危機、且即將卸任的川普政府宣布;這只會刺激北京對拜登新政府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對臺實施更嚴格限制。
其次,此刻臺灣正需要也應得到美國跨黨派支持,但蓬佩奧此次動作似是有意挑戰拜登,只要新政府上臺改弦易轍,共和黨人便可宣稱自己「真心挺臺」,民主黨則是「立場親中」。以過去經驗看,每當美國對臺政策被政治化,挺臺成政治檢驗時,結果總讓美臺關係受害。
第三,川普政府與日強化防衛,軍事上牽制中國大陸,應受肯定,但過去4年川普政府在外交領域失策連連,令臺灣地區處境更脆弱,例如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就讓臺灣地區失去參與國際貿易協議最佳機會。文章稱,自由民主臺灣只能在一個由法治和規範構成的體系下生存,但法治和規範卻被川普政府破壞殆盡。
川普所謂的「秋波」 民進黨不是第一次上套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蕭衡鍾在本網的獨家評論表示,臺灣已不是第一次被美國玩弄!他提到,在進入2021年之際,美國的反傾銷調查報告給了臺灣重重一擊。儘管臺當局屢屢強調「現在的美臺關係是史上最佳時刻」,還主動提出進口「萊豬」,蔡英文並向臺灣民眾喊話,希望民眾可以「體諒」、為了美臺友好顧全大局並理解臺當局的決策,以爭取美國的支持,但從美國再度祭出反傾銷的政策來看,在貿易上,美國並未給予臺灣實質福利,此次宣告將對臺灣輪胎課以反傾銷稅的稅率之重更甚以往,顯示美臺關係的表面友好,在實際上仍敵不過各自的現實利益。
這讓臺灣社會大眾傻眼,因為民進黨當局頂著無數罵名,不顧各縣市、民間輿論與產業界的反彈抵制聲浪,執意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就是為了想要爭取能與美國籤署進一步的貿易協議的籌碼,但拜登卻公開表態不會籤署任何新的貿易協議,讓民進黨這個想法成了浮雲,臺灣白吞了「萊豬」下肚,恐怕在短時間內沒有任何價值。
2021年全球潛在風險 臺灣首度進入衝突最高級別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14日發布報告,列出2021年全球30個潛在衝突點以及對美國利益的影響,隨著中美對抗加劇,大陸對臺灣施加的政經壓力日益強烈,臺灣首度進入衝突最高級別,更被列在「中度機率」、「高衝擊」的首位,這也顯示中美關係最可能發生爭端的地點就是臺灣,對美國的衝擊與影響也最大。
圖片來源臺媒
對此,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投書《中國時報》表示,訪臺計劃被臨時取消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14日還是和蔡英文開了一場聊勝於無的視頻會議,克拉夫特在談話中宣稱,「美國會永遠與臺灣站在一起,肩並肩地成為民主的支柱」,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克拉夫特的談話並不代表1月20日之後的美國,這場雙姝隔海對話,不過是在耍嘴皮、呼口號。
何溢誠擔憂,蔡英文和如狼似虎的川普表現得如膠似漆,換上老謀深算、美國建制派典型政治人物代表,又該如何應對進退,就算拜登大人不計小人過,蔡英文自知理虧心虛,之前對川普都已經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以後面對拜登更只能概括承受,加碼輸誠、加倍奉承。
前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美歐所所長湯紹成在「華夏經緯網」獨家專欄裡分析認為,拜登上臺其實對臺灣的和平發展有利。湯紹成表示,拜登時代的到來代表著美國外交政策將重回傳統的建制派思維,穩健且可預測性高,其作法也將從川普的單打獨鬥轉為拉幫結派,而對大陸的政策也將會是競鬥與合作並進,縱衡捭闔而非直接挑釁,因而其兩岸政策的主軸將可能恢復以往的「戰略模糊」,並期盼兩岸對話,消弭危機,這當然有利臺灣的和平與發展。
湯紹成表示,面對這種情勢,美方支持臺灣的力道將會減弱,臺北已感到壓力,因而導致對大陸政策的趨緩。這是2021年開春以來的好現象,但距離兩岸癥結的認同問題仍遠,故還必須提出新思想與新方法,才能真正緩和兩岸關係,也才能重新磨合與拜登新政府的立場。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