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說起忍耐,我們還常想起日本戰國三雄:織田信長、豐田秀吉、德川家康「杜鵑不啼」的故事。
有人問:杜鵑不啼,欲聽其啼,怎麼辦?信長說,不啼,則殺之。秀吉說,不啼,則逗之。家康說,不啼,則待之。等待,便是忍耐。家康,是日本成功的忍者和王者。家康的忍耐,成就了日本戰國的統一大業,開創了二百多年的幕府盛世。
家康的等待,是戰略忍耐,隨形勢調整。勢弱,則忍辱負重,鞏固實力;勢強,則靜待時機,獲取勝利。他從來不做戰狼,不打無把握的仗。
家康的忍耐來自童年,他六歲被送往敵國當人質,寄人籬下,嘗遍人間酸楚。長大後歸國,有一次與母親談話間,剛好見到有人滿載家當,推車上坡,氣喘如牛,甚是辛苦。母親趁機教導,母親的教誨也成了日本名言:「人生有如負重致遠,不可急躁。視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心生欲望之時,應回顧貧困之日。」「心懷寬容,則能無事長久。視怒如敵,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責人不如責己,不及勝於過之。」
日本傳記作家山岡莊八,寫了一千萬字的《德川家康全傳》,堪稱日本的《三國演義》,從中,詭謀略、忠義、背叛、生死、戰爭、忍耐,一覽無遺。
戰略忍耐,常是以弱勝強的法寶。中國,不乏忍耐的故事: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忍耐終成大業。日本的德川家康,能掃平戰國群雄,成王之道,就是忍耐。
家康生於日本三河小國,依附強者織田信長,忍辱求存。有一回,信長收到告密信,說家康妻兒通敵,心狠手辣的信長,逼家康殺掉妻兒。當時,信長勢力如日中天,家康如不聽,德川家族便會消失。閉門掙扎了三天,家康下令兒子切腹,這是家康永遠的痛。然而,世事無常,一場叛變,暴烈的信長死於熊熊烈火之中。
敏捷的豐田秀吉餓,迅速鎮壓了叛亂,攀上了權力最高峰;家康也趁機雄踞東海道,不再寄人籬下了。
秀吉統一了天下,最大的願望,是讓家康俯首稱臣。家康深知,其實力未足以抗衡秀吉餓,又不甘低頭,於是,藉一次宴會,忽然伏在秀吉面前,請秀吉將身上火紅的短襖賜給他。秀吉說,這是我殺敵時穿的。家康迎合說,只要家康在,絕不會讓主公穿上甲冑了。秀吉聽了,很高興,也很放心,親手替家康穿好短襖。化敵為友之後,家康回國,韜光養晦,全力鞏固地盤,不捲入秀吉任何爭端。
時機終於來了,好勝的秀吉,攻打朝鮮失敗,一氣之下,一病不起。秀吉離世前,兒子秀賴不足七歲,請家康代管天下。他可不像宋太祖趙匡胤,馬上欺負孤兒寡母。他要贏得更完美。等到秀賴長大,意圖作亂奪權,才借勢清除了豐臣家族,一統天下,開創了幕府時代。
戰略忍耐,不是一味求和,而是等待出擊的時機。生死關頭,德川家康三次忍耐:求生、對峙和勝利。守得雲開,終成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