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記得之前,偶然瞥見某電視臺播放的小學生放學時段採訪,主要就是問孩子關於「錢」的事,比如:誰最有錢?有多少錢算是有錢?你平時的零花錢夠不夠?其中,有個小女孩說起爸爸的收入,說了句「我覺得一個月差不多能掙兩百多塊錢吧」,還覺得爸爸很有錢。
我們先不說她的爸爸是否有錢,光這個「一個月差不多掙兩百塊錢」,如果不是口誤「一天」掙兩百多塊錢的話,真的是要鬧笑話了。因為,這不符合常理,更是沒有常識的表現。所以,當時聽到這句話,我就忍不住笑了。當然,沒有惡意,只是覺得小孩子「太單純」,但轉念一想,這種「單純」在小學生中算不算無知呢?其實,側面也反映出家長「財商教育」的失職,常識教育的失敗。
「爸爸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很有錢」,不跟娃談錢,可不只是鬧笑話。因為孩子不識金錢,對金錢概念模糊,有時候真的能釀成大錯。
你家娃進行「財商教育」了嗎?
如果問家長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什麼是「財商教育」呢?其實財商=財富智商(financial quotient),英文簡稱FQ,是跟情商一樣,需要後天培養的一種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跟金錢打交道的能力。或許,很多家長會覺得,這也要教嗎?
是的,新聞上總爆出熊孩子打賞網絡主播,不是十幾二十萬地給人家,就是刷爆爹媽的信用卡。這些,其實都是沒有「財商」的表現。因為家長平時沒有給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他不知道一塊錢和一萬塊錢的具體區別在哪裡?更不知道給主播打賞的幾十萬塊錢,是一個家庭多年積攢的財富。所以,家長給娃進行財商教育真的很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
財商教育,除了讓孩子認識金錢,也要讓孩子懂得父母賺錢不容易
其實,財商教育也沒有那麼複雜,簡單來說第一步就是要讓孩子想學會認識金錢。這樣,就不會鬧出「一個月差不多掙兩百多塊錢」的笑話,更不會鬧出孩子打賞主播所有家庭存款的悲劇。同時,還會讓孩子懂得父母賺錢不容易,不會動不動把錢當成「紙」隨處扔、隨處揮霍。
像我一個朋友,上高中時住校,每周的生活費一兩天就花光了,後面都靠借錢度日。後來,就當月的生活費都用來還上個月欠債,這樣一直循環,到高三畢業全班所有人幾乎都當過她的債主。老師以為她家困難,也幫過她幾次,後來才知道父母給她的零花錢並不少。只是她對金錢的概念比較模糊,不會合理分配一周花銷,而且也不體諒父母賺錢的不易,所以每月都花超,每月都借錢。
認識錢,也要會「理錢」,適時給孩子建立儲蓄意識
所以,父母不僅要讓孩子認識錢,也要讓孩子會「理錢」。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嘛。如果,父母適時給孩子建立儲蓄意識,孩子不僅不會亂揮霍錢,還可能存下一筆「小金庫」。等到孩子長大,也會有理財意識,不會像現在很多年輕人「月月光」、靠預支信用卡度日。
其實,小孩子的「理財」意識很簡單,比如:如果家長給孩子零花錢,告訴他有想買的東西就買,沒有就先存起來,以後可以積少成多,買自己想買又買不起的東西。孩子被內心嚮往的東西吸引著,就會克制自己盲目的消費欲望,開始儲蓄了。這個過程中,孩子還會運用加減法算自己的財富,也會制定計劃表看看如何讓小金庫增值。這些,對孩子財商的教育,對其今後的人生都有幫助。
家長們,你家孩子對金錢有概念嗎?知道你每月工資多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