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周圍農戶反映,進入8月後自己的棉花葉片開始發紅了,目前有的頂部幾臺果枝花鈴都落了,葉片老象發黑。棉花從點片到大面積開始葉片發紅,這種情況對棉花後期產量影響很大。
有人說這是因為缺鉀引起的紅葉莖枯病,但很多農戶在使用大量鉀肥滴灌和葉面噴施的情況下地裡紅葉仍然不少,沒什麼改善的跡象,
首先,我們來看看紅葉莖枯病是什麼?
紅葉莖枯病又稱黃葉莖枯病或凋枯病,是棉花中後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普遍發生,遇乾旱年份,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損失超過其他棉花病害。病株維管束一般不變色,這是與棉花枯、黃萎病相區別的重要特徵。其主要外觀特點是棉花進入花期開始發病,到鈴期開始出現點片發紅,吐絮期或吐絮前期出現大片發紅整株死亡的情況。
從棉花葉片上看,葉片發黃或發紅是從上而下(而枯黃萎病病葉發展是從下而上),由外而內,葉片開始失綠是從外緣向內,葉色也是由剛開始失綠,再變黃,最後由黃變成紫紅,如果經常下地的農戶可以用手捏一下發紅的葉子,你會發現葉子會有噼啪的聲音,葉片厚而脆。這樣的情況危害就很嚴重了,過不了幾天就會出現葉片枯落,莖稈頂部幹焦,蕾鈴大量脫落,只能結少數小鈴,頂部三臺左右的果枝基本沒桃,鈴變小等情況。
其次,造成這種病害的原因是什麼?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把這種情況都歸咎於紅葉莖枯病,是缺鉀造成的。但如果我們在從深入了解你會發現,缺鉀只是個表面現象。我們來看一下鉀肥在作物當中有一項重要的作用,就是傳導和運輸其它營養物質,棉花根系發育不良會造成吸收鉀肥的量下降,從而造成運輸其它營養物質能力的下降,包括所需的微量元素。棉花葉片失綠和棉株體內缺失微量元素有很大關係。
大多數人一直都在關注地上部分,但卻很容易忽視土質情況及棉花根系發育情況。為什麼葉片發紅都是從花鈴期開始至鈴期為發病盛期,吐絮前出現植株上部黑枯死亡的現象。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
棉花自身發育特點,棉花根系進入盛花期後就進入了衰弱期,根系開始逐漸萎縮,有些品種特性在前期生長迅速,但後勁不足,根系萎縮的速度快,葉片發紅出現的症狀就會嚴重。2、有時我們還會發現就是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土質情況表現也不相同,在土質板結、常年不輪作的土地上發病就會重。而在有機質含量好或剛開沒兩年的土地上基本沒有出現這樣的病症。有機質是土壤微生物的食物,而土壤微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一方面有助於土壤形成團粒結構固定養分供根系吸收,另一方面微生物分泌的代謝產物能延長棉花根系的活力,增加吸收肥料時間。
怎樣才能防止這種紅葉的情況呢?總結:紅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根系萎縮吸收養分能力變弱,根系活力降低後影響其吸收能力,很多肥料在土壤中不缺尤其是鉀,有可靠數據顯示,新疆這些年來土壤中鉀的含量是很高的,但棉花吸收不進體內造成表現為缺鉀引起的早衰如紅葉莖枯病這樣的症狀。總體來說防治紅葉出現就是防棉花早衰,防棉花早衰就是延長根系活力,延長根系活力就是要改變土壤理化性質。
我們需要採取措施如下:
1、著重改良土壤
增加有機質是改良的基礎,常年來的無機化肥使土壤變的板結、透氣性差,連年種棉花使土壤中很多單一微量元素缺失,微量元素都有不可替代性的特點,缺失後不補充就會出現營養不平衡,影響棉花生長。因此棉田需增加有機質及微量元素改變土壤理化性狀。
2、選後發力強的棉種
棉花種子間也有一定的差異,有些是早髮型棉種,有些是晚髮型棉種,根系生長不同的棉種間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選種上應選整體生長穩健,從產量上表現上看就是穩產性好的棉種,從多年數據上可以看出是抗逆性強的棉種,也就是老鄉們常說的「皮實」的種子。選好種好最好對種子進行微肥和調節劑處理,使棉種在出苗時能更好的抗逆和提高根系生長速度。
3、煉苗紮根土壤板結還會影響棉花根系生長,棉花是直根系作物,如果主根扎不下去就會在後期加速萎縮,我們會發現有些病重的棉田很粗的棉株輕輕一拔就起來了,這就是根系太淺造成的。根據不同土質在滴出苗水時帶入一定含量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正常生長棉田適當延後進頭水時間,讓主根系紮根深,主根越深萎縮就會越慢。
4、加強中耕
中耕也能使根系下扎,增強土壤通透性,改良板結土壤,中耕要考慮土質及氣候情況,如沙性大且風沙大的地區需謹慎。
5、水肥、化控促紮根
在水肥上與化控相結合,煉苗為主,苗期需控上部生長,促根系下扎,葉面補充調節劑及葉面肥處地上部分穩健生長,初花至初鈴開始逐步重施花鈴肥,並且施肥時要氮、膦、鉀結合腐植酸肥料,葉面微量元素肥結合施用,不可偏施單一肥料,側重點可以前期重氮,中期重磷,後期重鉀。
6、病蟲害提早防治
後期棉花病害還是以黃萎病為主,蟲害這幾年在封控後花薊馬的危害慢慢變重,其主要是躲在花裡打不住,我們防治期放在下午花授完粉還沒有閉合的時間,用觸殺性+滲透性好的農藥,最好全株噴藥,連續噴藥2-3次,間隔2-3天,由於用藥頻配藥適當輕些,正常推薦量就好,避免產生藥害。
以上內容僅供大家參考!如有好的建議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關注私信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