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巫師到史官——中國古代最早的詩人

2020-12-25 舊人舊事歷史說

從巫師到史官—— 中國古代最早的詩人

清代大詩人趙翼說: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絕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中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

然而,隨著網絡寫作的繁榮 詩歌這種文學體裁越來越被邊緣化,曾幾何時,一提起中國,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外國友人印刻在腦海中的最鮮明的印象就是「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而今,尋遍中國大江南北,竟然也找不到一個以詩人之名著稱於世的文學作者。

與當代詩歌的落漠不同,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的繁榮,正像上文詩中所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中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

那麼筆者不禁要問了,在中國古代眾多著名詩人中,第一個寫作詩歌的人是誰呢,或者第一個詩歌創作群體又是什麼人呢?

詩歌是人類創造的最古老的文學體裁和樣式之一。一般認為,成書於春秋中期的《詩經》 和興起於戰國中後期的詩歌「楚辭」一起匯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

屈原 漫畫

我們都知道,《詩經》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由孔子刪定的。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餘年間的300餘篇詩歌,這些詩歌並不是一個時期的一個詩人所作,他們或者是由集體創作,或者經過後人加工潤色。其中大部分是的創作年代和寫作者都難以確定指實。

而「楚辭」這一種詩歌樣式是楚國文學家屈原根據華夏南部地區流行的民間樂曲改造創寫的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屈原也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大力創作詩歌的第一人,在《楚辭·九章·惜誦》中他自己說:「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在《抽思》一詩中又說:「道師作誦,聊以自救兮」。漢代的文學評論家王逸說屈原「依《詩》取興,連類譬喻」,換句話說,屈原的詩歌是以《詩經》為藍本,在揉和具有鮮明楚國特色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曲調的基礎上創作的。

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屈原

《詩經》和《楚辭》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以風騷為基礎的寫作典範,由此可知,在孔子刪《詩》,屈原作《騷》之前,中國上古時期的詩歌已經趨向於成熟。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不成熟趨於成熟的,所以在已經相對成熟的《詩經》和《楚辭》之前,中國古典詩歌肯定已經有所發端!

早在文字產生以前,隨著原始語言的產生,華夏先民們就已經開始用口耳相傳的語言來敘述自己的生活,經過一個十分漫長的時期,文字產生,先民們口耳相傳的交流開始被記錄下來,比如這首記載於後世史書《吳越春秋》的《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

遠古先民

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時期的華夏先民製造彈弓和獵取野獸的過程,語言雖然極其簡單,但是已經讀起來頗有韻律感,很顯然,這是一首十分古老的上古歌謠,然而無論是從字數,還是其他方面來看,與古典詩歌還相去甚遠。

我國現在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是刻在龜甲上和青銅器上的甲骨文和青銅銘文。現在的研究成果表明,以甲骨文為主的商代中晚期文字,已經是一個體系相當完備的文字系統。目前所存的甲骨文字,多是用來禱告上天,佔卜求神的卦辭,而這些卦辭絕大多數應該是由當時的大祭司或者宮廷巫師篆刻的。

遠古 圖畫文字

在我國夏商時代以及西周初期,原始社會那種濃厚的自然宗教色彩仍然籠罩著國家生活的各個層面,當時的文化仍然是以原始的宗教文化為主,而宗教文化的主導者正是負責溝通天地人神的大祭司或者宮廷巫師,據傳說流傳於炎帝神農氏時期的《臘辭》就是一首華夏先民祈禱上天保佑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禱告之辭。

《禮記·表記》記載說:「殷人尊神,率民尊神,先鬼而後禮」。

炎帝廟

這樣一種尊神敬鬼的文化氛圍必然會使得祭祀和巫師的地位顯得相當重要,承擔著為人們驅除禍患,祈求天福的他們肯定要撰寫許多咒語歌謠和禱詞。這些句法簡單,偶爾頗具韻律感的言語,就是中國早期詩歌創作的最初萌芽。比如:

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北來雨?

這幾句甲骨卜辭應該是當時的祭祀或者巫師向上蒼祁雨時所說的話,連起來讀就很有後來民歌的色彩,我們試看一首後世創作的樂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的蓮花

煙柳

上古時期的文學作品大多出自於巫師和祭祀之手,他們不僅擅長文字創作而且對於歌舞音樂也有著極高的造詣 但是由於時間太過久遠,他們的作品大多失落亡佚,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想見,在上古三代由於祭祀上天和祖先而創作的咒語和禱告之詞是當時最主要的文學作品,這一點無論是在《詩經》和還是《楚辭》中都有所反映,比如《詩經》裡面的《頌》詩絕大多數篇章和《雅》詩的部分篇章都是統治者在廟堂祭祀祖先的禱祝祭詞,如《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裡,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

遠古壁畫 西漢

《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昂盛於豆,於豆於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當代 土著巫師

上古時代,巫師和史官不分,史官最初的職務也是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左傳》說:「祝史祭祀,陳言不愧」。商代中晚期以及西周初期的史官除了從事宗教活動,還負責掌管冊命,記錄歷史等政治活動。

後來隨著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逐漸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專門掌管文化的蓄存和史實的記錄。他們掌握了知識文化,隨之進行文學創作。

漢字的創造者

紮根在華夏大地文化土壤中的中國文學就這樣逐漸成長起來……

相關焦點

  • 古代史官僅會記錄皇帝言行?前身其實是巫祝,本是負責觀察天象的
    為了如實的記載歷史,朝廷內部也有史官,一直延續到古代王朝消失。 02 史官的源頭是巫祝 有關於史官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顓頊時期,當時就有了南正重掌管天,負責觀察太陽運動的規律,以此來制定曆法。還有火正黎呢,掌管地上。
  • 古代的史官是如何創作《春秋》的?
    中國古代有著獨特的史學傳統,可以說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專業的史官,使得我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這是很讓我們感到驕傲的地方。不過,與我們認知大相逕庭的是,古代史官起初的職責並不是記錄歷史,而是要從事包括求籤算卦、祭祀問神、天文歷算甚至是看病問診等一切與鬼神打交道的事情。也就是說,傳統的史官實際上是神職人員,記錄歷史只是從他們本職工作中衍生出來的副業而已。這種現象被稱為「巫史同源」,由此也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巫史傳統」。
  • 古代史官如何記錄密謀事件與帝王私生活呢?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看那些歷史秘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是密文,那麼在當時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麼史官是如何知道並且記錄下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史官是指那些專門負責記錄和撰寫歷史的官員。
  • 讀比爾波特《尋人不遇——對中國古代詩人的朝聖之旅》
    比爾波特說他最早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期間,他接觸了一些中國的佛道經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義,於是開始苦讀中文。     從2012年開始,比爾波特開始了全新的旅程—尋訪36位他所欽佩的中國古代詩人,他從山東曲阜出發,經過36個詩人曾經住過的地方,最後到達浙江天台山詩僧寒山隱居之地。
  • 史官是個什麼官(史官文化與洛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要求「書同文,車同軌」,由丞相李斯負責此事。李斯在創製小篆作為全國統一文字時,曾到陽虛山辨認過這些古字,據說當時只能認出8個。  今天,陽虛山上有倉頡造字臺遺址,只是古碑早已不存。
  • 因為他們沒有中華獨有的「史官」制度
    前言:文明是以文字記載的歷史,世界四大古文明僅中華文明留存,史官功不可沒。從夏商以來,中國古代的史官即以獨立、客觀的著史精神為中華文明記載了一件件重大歷史事件、人物對話、典章制度,讓中華文明代代延續、有據可查。反觀印度,除了因歷次的外族入侵導致國滅君亡,更悲慘的是文字、歷史被焚毀,如同打斷脊梁。
  • 歷史深析:中國古代藏書制度的發展歷程
    藏書可能為世界歷史上所共有,但是我國古代藏書則應該是世界上最早,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在《中國藏書通史》中記載:夏代及以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已經出現了眾多的文獻,夏代文獻載體多種多樣,夏王室已形成了保存文獻的觀念,宗廟是夏王室收藏圖書「專門的場所」,明確提出了我國的官方藏書早在夏代便已經出現,夏代當為中國藏書之始。
  • 中國古代故事:銅立人像——瞎眼巫史的總管
    對於這尊銅像的身份,研究者們已經作了一些推測,有認為他是蜀國國君的,有認為他是蜀國巫師的,還有認為他是蜀王兼大巫師的。這些推測哪一種更為合理,這需要先對該器物坑的全部銅像作一番考察,然後才能正確地判定。三星堆二號器物坑出有為數眾多的銅人像,除了上述立人像外,還有許多頭像和面像。這些銅人像均為濃眉大眼,高鼻闊嘴。
  • 古代詩人,現代詩人以及這個世紀的詩人
    我認為她確實認識到了古代詩人的一些特徵。古代的詩人不是先知,而是人群中那些具有洞察力的人,他們的天賦在於能都意識到在現在和未來值得講述的過去的事。鑑別偉大,傳播榮耀,這是古代詩人的工作。正因為如此他們中的很多人與歷史家這一同樣古老的職業同樣難分難捨。荷馬史詩可能是古代詩人工作成果的理想模板。而現代詩人關注的是偉大的人物與其行動麼?最好的答案就在艾略特的不朽詩篇中。
  • 古代史官是怎麼知道私人聊天細節的?腦補你了解一下!
    但我們看書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疑問,史官是如何知道聊天的詳細細節的?比如說史官已經提前說明兩人密謀,但還是將對話寫了下來!這就令人很疑惑了,既然是密謀了史官又怎麼知道的呢?其實這就要涉及到史書資料記載的幾種方式。這些方式結合起來,已經足夠史官自由發揮的了,將當時的詳細情形還原出來。
  • 史官們是如何知道歷史中那些絕密事件的?兩種方法,皇帝無權幹預
    起居注起居注顧名思義就是史官專門記載關於帝王言行舉止的一種史書種類,這種形式的記史大致源自於漢朝時代,最早的起居注是漢武帝時期的《禁中起居注》,以後歷朝歷代,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起居注。編寫起居注的官員有專門的人選,因此誕生了如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這樣的官職,到了清朝時還有起居注館。也就是說這是得到皇帝允許的一種行為,正因為這些史官的存在,所以讓我們得以了解那些發生在古代帝王身上的隱秘事件。那麼有的同學可能會疑惑,如果皇帝要求篡改起居注,在史書中美化自己怎麼辦?
  • 《最後的巫師獵人》將映 範迪塞爾穿越回古代
    網易娛樂12月17日報導 近日,由範·迪塞爾領銜主演的動作大片《最後的巫師獵人》曝光最新一組劇照,在這組劇照中,範·迪塞爾身披中世紀風格皮製鎧甲,莫西幹長發,滿臉鬍鬚,儼然一副北歐維京武士的造型。作為新世紀好萊塢首屈一指的動作明星,自出道以來,範·迪塞爾一直都以幹練的光頭形象示人,這是他首度改變形象,同時也是他首次演出穿梭八百年時空的「巫師獵人」。這種轉變不由得讓人對這部2016年開年動作大戲充滿好奇與期待。《最後的巫師獵人》是由好萊塢頂峰娛樂和獅門電影聯合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進口,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6年1月15日正式登陸中國銀幕。
  • 35.中國古代的盲人樂師
    圖片來自網絡在中國古代,盲人樂師稱作「瞽(gǔ)」、「蒙(méng)」,或「瞍(sǒu)」,這三個字的字面義解作盲人,但特指樂師。《詩經有瞽》中說「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設業設簴,崇牙樹羽。應田縣鼓,鞉磬柷圉。
  • 閻步克《中國古代史》課件(PPT)
    彩陶騎馬俑附:閻步克簡歷學歷:1.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2.1988年7月畢業,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3.1988年7月起,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從事科研與教學至今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擔任本科教學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國古代的政治與文化。擔任研究生教學課程:中國古代官僚等級制度研究。主要著作:1.
  • 清朝前期史官制度有什麼特點?修史活動受到皇權限制
    從中國史學史學科來說,其分期問題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尹達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發展史》中將中國史學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 1840 年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史學屬於清前期史學的範疇。明朝衰亡,清朝繼起,古代史學的長久積累,清前期的政治文化策略,眾多因素造就了清前期史學呈現出了終結與嬗變的特點。就官修史書而言,清代成就可觀。
  • 中國古代的早婚,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按現在的生理研究,一個女人最早可以在10歲時具備生育能力,但一個男人,一般要13歲後才能生育,最早的也不會早於12歲。那麼那些孩子不是文帝骨血嗎?按正常的一夫一妻計算,那麼漢文帝十歲就做父親了,那些孩子就絕不是漢武帝的。但我們應該想到,古代不一樣,是允許一夫一妻多妾的,如果條件好,一個男性是可以娶多個妻妾的。
  • 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特色——尚善的理想主義情懷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特色——尚善的理想主義情懷,尚善的理想主義情懷。中國古代文學一直有著一種尚善的理想主義追求。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西方文學傳統主張文學以摹仿為基本原則。這個原則的核心是求真,它所推崇的是以真為美。
  • 埃及交還31枚中國古代錢幣,最早可追溯至西漢甚至戰國時期
    這批走私文物包括中國漢唐、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錢幣,最早可追溯至中國西漢甚至更早的戰國時期。此前,中國國家文物局專家已經確認其中20多枚古錢幣為國家文物,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近年來,中國和埃及在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交流領域合作不斷加強。這批古錢幣是自2010年兩國籤署關於保護和返還從原屬國非法販運被盜文化財產協定以來,埃及政府歸還中國的第二批文物。
  • 中國歷史上的「巫教」文化演變歷程
    在他們的行為意識裡面,巫師無所不能,是統領人類的神。因為凡是天災人禍、疾病、兇災,一切的國家大事,都是巫師說了算。因此,這個時代的人們,無論做什麼重大的決定,都會去請教巫師。巫師是神與人之間的轉達者,有著無與倫比的神聖地位。
  • 甲骨文書法,中國最早的書法之美!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最系統、最豐富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王室進行佔卜活動時的甲骨文字。始稱「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從王懿榮時代開始,至今已整整110年(備註:此文章為作者寫於2009年)。時至今日,其研究成果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現代中國人的歷史觀念,美學趣味甚至最基本的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