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相傳這一天是天上管雨水的龍抬頭的日子,此後雨水逐漸增多,預示著這一年會有好的收成。「青龍」七星也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真正甦醒,春來了。
這一天人們祈龍賜福,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條叫「扶龍鬚」。這一天還是「中國傳統理髮日」,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二月二,還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祈禱豐收。
詩詞裡的習俗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雲帆詩語:春雨初晴,草木一新,騎著馬穿著輕衫的年輕人紛紛出遊,其樂融融,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
和夢得洛中早春見贈七韻
唐·白居易
眾皆賞春色,君獨憐春意。
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
燭餘減夜漏,衾暖添朝睡。
恬和臺上風,虛潤池邊地。
開遲花養豔,語懶鶯含思。
似訝隔年齋,如勸迎春醉。
何日同宴遊,心期二月二。
雲帆詩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香山與夢得正是如此。見字如面,詩人期待著二月二春暖花開的時候,能與知己一起並肩同遊。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雲帆詩語:暖風柔柔,悠然遊於江上。鮮花、垂柳、蝴蝶、蜜蜂,引發萬縷思緒。人們來到郊外踏青,體會和風送暖、萬物復甦的春意。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宋·張耒
久將松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雲帆詩語:這是宋代二月二挑菜節的習俗。每年二月二這天,詩人都要採來青菜燒一鍋肉菜湯。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憶故鄉菜園中那生長旺盛的蔬菜,仿佛又聽到引來春水的轆轤的聲音。
這種「挑菜」的風俗,始於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就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到了宋代,這種風俗更加盛行。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發,人們便紛紛到郊外挖來野菜,或到園中摘取新菜,生食或做成菜餚,這樣既可嘗到鮮菜的美味,又能討到發財的吉利(「菜」「財」諧音)。
撐腰糕
清·蔡雲
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
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雲帆詩語:此詩寫的是江南一帶二月二吃「撐腰糕」的習俗:二月二這天春意正濃,大家互相勸說著多吃點隔年的花糕。擔柴挑米憑的是腰板結實,有了健康的身體就不怕終年勞作。
「撐腰糕」,就是用糯米粉製成的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過去一到二月二這天,江南一帶家家都將隔年的「撐腰糕」用油煎食,據說可以治腰痛。
二月二,看山看水沐春風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約會春天,那是在很久前在冬天就許下的承諾。帶上一本書去旅行吧, 山水風景美如畫。
春山嫵媚
隨著天氣的變暖,山頂的積雪也逐漸開始消融。草木逐漸恢復了青翠的顏色,鶯鶯燕燕也重新開始啼鳴,這一切都給人一種暖意融融的感覺。
天淨沙·春
元·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賀新郎
宋·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春水動人
南園池館花如雪,小塘春水漣漪。春水是生動而充滿活力的。民間節令歌謠「九九歌」中寫道: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二月,層冰始裂,冰雪融化後變化為涓涓春水,河面也開始上漲。
早春詩
唐·韋應物
南園柳色動,野塘春水生。
屢遊煩將吏,獨此守山城。
南園
唐·李賀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
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礬。
謁金門·風乍起
五代·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幹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春風有情
春風朝夕起,吹綠日日深!人間二月,風和日麗,春花綻放,是遊人踏青的季節,繁盛的春天,也就在此時漸入佳境了。
春思
宋·方嶽
春風多可太忙生,長共花邊柳外行;
與燕作泥蜂釀蜜,才吹小雨又須晴。
春風
清·袁枚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唯美心情
按照《爾雅》的最早命名,農曆二月稱「如月」,「 如」是「隨」,按天地意志,「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進入「如月」的第一天,先要過「中和節」,是指天地萬物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的境界。
二月二,感受春回大地的氣息,書寫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