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獲得優質的國際化教育只有出國留學一條路嗎?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CEO周成剛,他的回答是「不一定」。
作為國際教育的堅定倡導者,周成剛沒有一味地呼籲留學。在他看來,同國際接軌不等於出國留學,更關鍵的還是在於自我的改變與調整,理解世界的規則,尊重發展的規律。
他給孩子們的建議是,眼界再開闊一點,閱讀再多一點,對世界的關注再多一點,刷題少一點,「實用主義少一點,理想主義多一點,中國學生在世界舞臺上可以表現得更卓越。」
周成剛在新東方北京總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高俊 攝
全球疫情下國際教育等待覆蘇
使館關閉、籤證停辦、雅思考試取消、海外疫情蔓延……2020年對於大部分留學生而言,都是充滿艱辛的一年。全球疫情也打亂了很多中國家庭的留學計劃,要不要出國留學、去哪裡留學是準留學生及其家長面臨的艱難選擇。
2020年10月,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 發布了《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報告,對全球3萬多名留學生開展調研,分析疫情對於留學生心態與選擇的影響。
根據該報告公布的調研結果,57%的留學生表示,他們的留學計劃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在中國留學生中,決定放棄留學的僅佔4%。這與周成剛的預判一致,「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大家對未來的國際教育還是充滿期待的。一部分人改變了留學計劃,但大多數人還在觀望,不會徹底放棄留學這條路。」
周成剛觀察到,在疫情、國際形勢的雙重不確定下,中國學生對留學目的國的選擇發生了變化,一個顯著的表現是「海申」的學生比例增加。由於經濟、科技、教育的發達,美國一直是傳統意義上的留學首選國,但川普政府時期不確定的留學政策,使得中國學生和家長也在猶豫。英國在這個申請季迎來了高峰,但英國本土最近的疫情狀況,為留學的選擇增添不確定性。於是,有些學生乾脆美、加、英、澳、北歐小國的學校都一併申請,「到時候,哪個國家疫情控制得好就去哪兒,也給自己多一份選擇。」
2020年,新冠疫情阻礙了一部分留學生出國學習,不少學生選擇了「推遲入學」或者以上網課的形式在國內留學。
在周成剛眼裡,不能親自到留學國家上課、體驗,對留學生而言是一種遺憾。「留學不僅僅是上幾門課、讀幾本書,真正的留學,或者說國際教育,是要去生活、去體驗、去觸摸、去感知、去領悟,只有全身心地浸泡其中,才可以真正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但周成剛也強調,不能因此全盤否定「在線留學」。周成剛看到,這一形式也給很多在職人士帶來了更多可能。「現在,有些人白天上班、晚上利用時差上網課留學,這部分人既沒有放棄工作,又能同時讀國外高校的研究生。此外,還有部分學生白天到公司實習,晚上在線上課。」
周成剛認為,疫情對留學的影響一定是短暫的,「雖然過程中會碰到一些坎坷,但總體而言,全球化的趨勢無法阻擋。留學生們將來還會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國交流,學習和借鑑先進經驗。世界的發展,就是在國與國的互動中完成的。」
國內也有機會獲得優質的國際化教育
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周成剛或許已在2020年完成了一場探尋藝術名校之旅,如他之前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計劃的那樣,「把最好的藝術院校,把西方更多藝術內容、美好事物介紹給中國家長和學生。」
在此前的7年中,作為總策劃人,周成剛帶領團隊走訪了20多個國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做了500餘次訪談。
周成剛探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AI實驗室。受訪者供圖
芬蘭教育的「精」、日本教育的「穩」、韓國教育的「潮」、新加坡教育的「變」、菲律賓留學的英語環境和低廉價格……數十萬裡之行中,周成剛帶著對國際教育的思考,用腳步和鏡頭丈量世界。
他還記得,南加州大學的學生拿了137塊奧運會金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門開設了「諾貝爾獎得主停車場」;芬蘭的中小學沒有固定的班級和年級,學生自由選擇課程模塊;菲律賓的大學課堂上學生們流利地說著英文。無論是傳統留學目的國還是小眾國家,周成剛都認為有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
25年前,周成剛作為留學生踏出國門,到澳大利亞接受教育。他坦言,處在國際化的環境中,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到全球化更廣闊的世界中去思考、去探索,「思想、境界、事業、格局,包括世界觀,都在不經意間發生著變化。」
周成剛羨慕現在的青年,因為優質的國際化教育不一定要花大價錢出國才能感受到。事實上,中國有不少公辦學校開放了模擬聯合國等各類國際交流項目,為學生提供了接受國際教育的好機會。更重要的是,近些年,網際網路正在把世界變得越來越「近」,大量知名大學把課程放到網上,免費提供給公眾,只需要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國際化教育便觸手可得。「學生需要的是,內心有一個驅動力,同國際接軌、與時代共振。」
他欣喜地看到,中國的學生足夠勤奮、足夠努力、足夠聰明。同時,越來越多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學生回到中國,站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全球化的眼光審視中國的發展,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人了解中國的文化、掌握中國的語言,理解這個國家的運作的制度,再去學習西方的知識,理解對方的制度體系,這就是知己知彼的『跨界』人才。」周成剛認為,這種跨界的人才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將會綻放光彩。
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從2000年辭職回國加入新東方至今,周成剛已經在教育行業浸淫了20年。在對國際教育的思考越來越深入的同時,他也把這些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
和多數家長一樣,初為人父時,周成剛也曾被焦慮裹挾。「現在我已經能夠想明白這個問題了。有的孩子就是學霸型的,有的孩子就是充滿無限活力的,有的孩子是走高情商路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周成剛笑稱,他的孩子是「慢熱型」,需要家長付出更多時間、精力陪伴他成長。在一路陪伴中,孩子的態度、想法也在無形中改變著家長。「有時我也會像傳統中國家長那樣希望孩子處處爭第一,但孩子會跟我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項,我的體育很好啊,我有自己的愛好啊,我不爭不搶、心態很平衡……每當這時,我都覺得,孩子確實有自己的優秀之處,有適合他自己的發展道路。」
有人覺得,這種教育太過「佛系」,但這其實是周成剛的大智慧。「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但是我們心中永遠要有一個夢想,努力去靠近它。過程中經歷的風風雨雨、看到的不同風景,就是我們的人生之路。」
周成剛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會堅持兩個「底線」,一是要「保持學習、一輩子讀書」,二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有用的人、開心的人、幸福的人」。
採寫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