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小年」,春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和北方流行過年吃餃子不同,江南的年味是筍乾燒肉誘人的香氣,是金燦燦、油汪汪的蛋餃,是湯糰裡湧出的一泡濃汁,是雞鴨魚肉輪番上陣的華麗亮相……各種各樣的過年菜象徵著圓滿富足。嘉興籍作家陸明在《味生談吃——江南食事別集》中有一篇《年飽》,詳細地介紹了嘉興人過年在吃食上的習俗。
印象中仿佛是從舊曆臘月廿三送灶這天起,才是開始過年了。在送灶前數天的忙碌,都是為過年作預備的,並且內容都和吃食有關。諸如曬芽出豆(把發芽豆曬乾,在年三十夜晚用砂子炒,是很好的炒貨),爆炒米花(過年用以泡炒米茶),磨米粉做糖糕,醃鹹肉、鹹魚,上街購買乾濕果品(桂圓、荔枝和蜜餞之類,是用來待客和作禮品的),糴米,把所有的油瓶醬罐頭裝滿,平時不大喝茶的人家(嘉興一般人家,似乎只有夏天用一把大瓷壺,放一點茶葉泡來喝),也要到南貨店稱上半斤或一斤「大方」(一種綠茶方片,價格很便宜)裝在馬口鐵罐頭裡。總之,這段時間凡眼之所見,大多是平時不大能吃到的東西。比如桂圓和荔枝,習慣上這是只有生病的人才有資格吃的,尤其是做「舍姆」的產婦,加紅糖煮了吃,據說是最好的大補。眼見這麼多好吃的,小孩子嘴饞,也是常理。但家裡大人都不許吃,說是要吃也要過了臘月廿三。這是因為,臘月廿三是灶君太太(嘉興人喜歡把灶君女性化,不知何故)上天「告小白」的日子,應當先把好吃的東西滿足灶君。人都是最喜歡聽好話的,人也都是最害怕聽壞話的。有了灶君這位神,好話壞話全捏在自己手裡了。這種附著於神權的個人權利,在相互騙哄之中,做戲一般地也有千百年歷史了吧。
且說送灶這天,把香燭、糕團、糖什擺在灶山上供一供,了卻了一年中最大心事(害怕「壞話」),合家坐下來吃送灶湯糰。老嘉興人做的湯糰,個頭很大,按現代人的食量,大概四個足飽矣。湯糰多半是鹹的,鮮肉餡,放了皮凍,咬一口,一泡滾燙的肉滷。吃湯糰是有講究的,在咬一口時需用門齒一點點咬開,不然會燙著舌頭。臘月廿三過了,灶頭間幾乎整天煙霧繚繞,各種各樣的過年菜,紅燒蹄髈、筍乾燒肉、八寶鴨、白雞、肉嵌油豆腐、紅燒全魚、蛋餃、醬煨蛋、菜滷茨菇,都在吃年夜飯之前的四五天中燒煮好,一碗碗放在三脫頭的蒸籠裡(有些人家的蒸籠有五脫頭、六脫頭,甚至更高的)。這時,孩子們可以放開吃,吃食應有盡有,那些粉食、炒貨,已不在話下。白斬雞裝盤剩下的雞頭雞爪,盛在缽頭裡的筍乾燒肉,上百隻蛋餃、醬煨蛋,都是取食的對象。家裡大人也不再呵止,大人的經驗是,過不了多時,恐怕就只有大眼瞪小眼了。人的胃口、食量是有限的。讓一個人放開吃喝,最多也不過兩餐吧。從臘月廿三到正月十五,吃喝並不像一般人說的總是那樣的「興高採烈」。過年時還會過飽厭食,即是嘉興人所謂的「年飽」。我以上記憶的,是五六十年前嘉興人中下人家的過年狀況。生活貧困的家庭當然不在敘述對象之中。「收入中下」者,按那時的生活標準衡之,冬舂米飯加鯗魚燉豆腐是有得吃的。自然,這是平時的飯食。到了過年一個豬頭,一條全魚,再不濟的人家也要想方設法備辦的。豬頭齋供祖宗,魚是「年年有餘」啊,今年勿來事(窮困),那麼就指望來年上代頭保佑、福臨全家吧。感謝小紅書博主「茉的美食生活」「小魚幾兒」提供的圖片資料
你的家鄉過年時吃什麼?
歡迎留言分享
祝大家過年吃好喝好,但不要過飽哦~
《味生談吃——江南食事別集》
陸明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這是一本從杭嘉湖之「嘉」談起,輻射江南的飲食文化史小書。全書列「饔飧雜記」「故園名物」「茗邊瑣記」「節氣月令」「食譜三種」五章,細緻講述嘉興的江南食事,有從生活中積累而來的庖廚之得,也有文史考索,文筆樸實生動,頗具文學性。
轉載自:上海書店出版社,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