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一邊赦免已故女權運動領袖,一邊猛批當今女權主義代表

2020-12-22 騰訊網

17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人米歇爾(Michelle Obama)的演講成了當日的最大亮點。她批評川普不適合做總統,稱其「應付不來」。而她的發言也很快引起川普的注意。次日,川普發文犀利回擊米歇爾,稱自己能當總統也是拜她丈夫歐巴馬所賜。

據《每日郵報》8月18日報導,川普當日發文稱:「請讓人跟米歇爾·歐巴馬解釋一下,如果不是你丈夫巴拉克·歐巴馬所做的工作,唐納德·J·川普就不會在這兒,在美麗的白宮裡。」他還自誇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棒的經濟。

川普對米歇爾的攻擊還沒有就此打住。當日在白宮出席活動時,他又猛批米歇爾的演講是在製造分裂。

川普說,米歇爾應該發表現場演說,而不是提前錄好再播出。「她演講中甚至沒有提到副總統候選人的名字。」

美媒分析稱,川普如此大肆抨擊,是因為米歇爾真正激怒了他。米歇爾指責他應對疫情不力,讓美國經受損失。

就在同一場活動上,川普宣布赦免一位已故女權運動領袖蘇珊·安東尼(Susan B. Anthony)。有網友稱,川普此舉是正確的決定,並戲稱「壞掉的鐘一天也會準兩次」;還有網友表示,川普這樣做只是想贏得女性選民的支持罷了。

巧合的是,米歇爾也被認為是當今美國女權主義的代表。在2017年研究機構PerryUndem做的調查中,47%的人認為米歇爾代表了當今美國的女權主義,使其在排名中位列榜首。

圖源:dailymail

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我吧~ 咱們天天相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川普赦免已故百年女權運動領袖蘇珊·安東尼:「神操作」或為爭取...
    看古裝劇時,我們常聽到一個詞「大赦天下」,皇帝在喜慶日子赦免一些犯人,意為展現自己的寬仁之心。 現在國家元首赦免罪犯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但8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一份「赦免書」,宣布赦免美國女權運動領袖蘇珊·安東尼。 消息一出便引得一片熱議,只因後者已去世100多年。
  • 川普宣布赦免美國女權運動領袖蘇珊·安東尼,後者已去世114年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不是斯諾登,也不是麥可·弗林,在「故弄玄虛」了一天後,川普終於公布了他要赦免的「非常、非常重要的」(very, very important)人選——已經逝世一百多年的美國著名女權倡導者蘇珊·安東尼(Susan B. Anthony)。
  • 去世100多年後,這位女權運動領袖真想被川普特赦嗎?
    川普宣布赦免的人是蘇珊·安東尼,她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權運動領袖,曾於1872年因違反當時僅允許男性投票的法律而被逮捕。蘇珊·安東尼早在1906年去世,距離現在已經114年了。用川普自己的話說,「她從未被赦免過,怎麼花了這麼長時間?」川普籤署對蘇珊·安東尼的赦免令。可是,安東尼真的想要她一生中曾不屑一顧的聯邦政府的赦免嗎?
  • 川普昨天赦免的是誰?「女權運動第一人」揭開美種族主義歷史沉重...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美國總統川普18日宣布,為紀念1920年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通過100周年,他將赦免「美國女權運動第一人」蘇珊·安東尼。由於川普本人也強烈反對移民,在阿爾帕約被定罪後不到一個月,就得到了川普的赦免。不過安東尼並非川普赦免的第一個歷史人物。2018年5月,川普赦免了20世紀初著名的黑人拳擊手傑克·詹森。詹森是黑奴的兒子,1908-1915年間成為世界重量級拳擊賽冠軍,是歷史上首個獲此成就的黑人拳擊運動員。
  • 女拳還是女權?網際網路時代下,女權主義危矣?
    其實這和女權主義這一概念不無關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康康數字時代的女性主義吧什麼是女權女權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泛指女性有關爭取男性同等的社會權力的主張,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經日本傳到中國後定名為女權主義,也稱為女性主義。
  • 「女權主義」-你真了解嗎?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女權主義?1791年法國大革命的婦女領袖奧蘭普·德古熱發表《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女性主義運動就已經拉開序幕。《女權與女公民權宣言》開宗明義,認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兩年後這個宣言的作者就被她過去的男性同黨推上了斷頭臺。女權主義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樣的?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貝爾·胡克斯的女性理論便注意到了黑人女性的雙重邊緣位置,她提出了女權主義的三分法,認為應當將性別、種族與階級三個因素合而為一,來考察女性問題。從這三個維度來看,黑人女性無疑都是邊緣化的,她們在六十年代積極投身民權運動,然而黑人男性才是這場運動的主角。七十年代,當黑人女性參與第二波女權運動時,無疑同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命運。
  • 女權至上主義的批判
    女權至上主義的批判Papi醬在最新的一個視頻裡,吐露孩子隨父姓,瞬即招致激進女權主義不理性的指責與謾罵。在全球母親節期間,中國網際網路發生了這一不愉快的事件。竟然因為孩子的姓什麼,跟誰姓的問題。而展開了網絡攻防。
  • 女權主義的藝術宣言:自信與美無可取代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對女性有種發自內心的蔑視,對於當今社會而言,性別的歧視愈加減少,但總有些例外,對於男孩便百般寵愛,女孩則置之不理,種種家庭環境因素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釀成了許多難以磨滅的創傷。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在各種矛盾的激化下,誕生了女權主義。女權主義是指為結束各種性別歧視而創立和發起的有規模、有組織的宣言運動。女權主義的行動直接挑戰於家庭暴力、教育權、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
  • 女權主義的流行標籤,已更像一場身份營銷?
    而她最引人注目的舉動,就是嚴厲批評當時仍是總統候選人的川普的厭女言論,最後導致川普及其支持者的強烈反撲和攻擊。Megyn Kelly, 1970 年 11 月 18 日生於美國伊利諾伊,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主播。圖為其電視節目《凱莉檔案》宣傳海報。 在此之前,凱莉常常是反女權的福克斯代表。
  • 中國女權主義,正走向「反家庭主義」|西方女權和中國女權的區別
    No.1中國女權主義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女權運動是國外提出來的概念,主張男女平等,但是傳到中國,卻成了另一個版本。中國式女權主義,處處透露著不勞而獲的思想,根本思想還是停留在封建時代。結婚前要求彩禮、房子、車子,男人還要能賺錢,甚至要求男人父母有退休金。
  • 爸爸》中的女權主義
    爸爸》這部電影是否是真正的女權主義電影,在行業以及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聲音。有的學者認為,這部電影在闡述過程中,於無形之中灌輸了女權主義,強調男女平等的自由理念,體現了女性對於男性權力的挑戰和反抗,具有極其強烈的女權主義色彩;而有的學者亦認為,這部電影的情節更傾向於勵志色彩,即使將女主人公換成男性,其也會是一部較為成功的電影作品,因為其中存在的勵志向上的精神意旨是值得廣泛推崇的。
  • 女權主義代表人物:艾瑪·沃特森[中英文版]
    《ELLE》的封面,闡述女權主義觀點。雜誌《ELLE》封面 2015年1月26日,艾瑪小姐姐作為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參加達沃斯論壇向CEO們談女權;3月8日婦女節,她在倫敦參加相關女權運動活動;3月下旬,在男士時尚雜誌網站AskMen
  • 《哈莉·奎茵 第二季》小丑女與美國女權主義泛濫的功與過
    這難道不是因為個別非女權主義者濫用女權的概念,導致女權被曲解導致的嗎?另外,女權主義在剛開始產生的過程中也交織著善意和惡意的謊言和目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有美國學者指出,女權運動其實是猶太精英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現代女權運動的創始人,猶太女作家D·高爾日在法國大革命時最早提出「女權主義十八條」,成為現代女權主義的綱領。
  • 女權主義作家?女權主義的背叛者?
    兩人的合一更像是某種逆向復原:她們本是一個生命、一副面孔,卻被撕成兩半,各自被圈禁在被賜予的屬性中,無法奢望另一邊所擁有的東西。正如作家本人所說,「那個父權社會做了一切來保證男人在性和經濟活動方面的絕對自由,卻在妻子和妓女身上實施暴政」。
  • 《美國夫人》:比女權更女權的反女權icon
    自由派民主黨代表希拉蕊一貫都是支持女權運動,還曾公開宣稱不會選擇「待在家裡烤餅乾」或只是單純地「站在丈夫身邊」;這個言論激怒了眾多家庭主婦和保守分子,而這些人正是《美國夫人》主角Phyllis Schlafly當年的主力盤。
  • 色情製品與女權主義
    但此次爭論的雙方有許多恰恰都是女權主義人士,使此次事件變為一次真正的「女權主義論爭」。在這個事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女權主義對色情製品的看法。色情製品和女權主義的關係是怎麼樣的?色情製品是促進了女性的性解放,是她們直面自己的欲望?還是父權制的一環,使女性屈從於從屬的地位?
  • 《美國夫人》女權的爭取
    有關上世紀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主要講歷史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格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Shirley Chisholm(第一位當選國會議員的黑人女性),還有Betty Friedan,《女性的奧秘》的作者。對立人物:保守派活動家Phyllis Schlafly菲利斯·施拉夫利,領導反平權法案。
  • 文化|結合《末路狂花》,分辨何為真正的女權主義
    女權主義,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女性權利為主導的思想潮流。縱觀世界文明史,女性經歷的壓迫與歧視漫長而古老。這種僅僅因天生性別而產生的不平等對待激起了一部分婦女群體的不滿和反抗,之後發展為鬥爭行為與吶喊——最初的女權主義運動便由此誕生。一開始的女權運動是『婦女解放運動』,目的是將廣大女性從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乃至家庭這種私人領域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 訪談|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澎湃新聞:您在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時接觸到了美國的女權主義思想,當時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是怎樣的情況?您是怎樣走上婦女史研究的道路的?三十年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就是學界的女權主義的行動——開設課程背後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女權運動就是要反對一個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那麼知識生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後來我們有了福柯的後結構主義理論:知識就是權力,就是力量,誰能投入知識生產,誰有話語權,這都跟權力相關。歷史上女人發不出聲音就是女人沒有權力,沒有話語權,不能寫作也就不能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