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全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加強社區精準防控,擴大檢測範圍,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現在,出門佩戴口罩、垃圾分類投放、保持社交距離、推廣分餐公筷、看病網上預約等,正在悄然成為良好社會風尚。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廣開來、堅持下去。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說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坎裡,特別是幾個月來一直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基層工作者們,他們紛紛表示,抗擊疫情單靠一方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各方力量聯防聯控,齊心協力。同時,不少街坊表示,身邊人的衛生習慣普遍有了很大改變,口罩已成為他們出門的必備品之一。
社區「三人小組」上門,醫生為居民測量體溫。(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燕、廖靖文 攝
越秀區梅花村街東風二社區黨委書記江詠梅:
「三人小組」築牢疫情防控「銅牆鐵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越秀區梅花村街東風二社區黨委書記江詠梅對此深表認同。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工作人員+醫生+警察組成的「三人小組」每天都穿梭在轄區的大街小巷,江詠梅就經常是「三人小組」中的一人,隨「三人小組」上門為需要居家隔離的居民測體溫。所謂的「三人小組」模式是指,由社區工作者、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隊,承擔入戶排查、隔離人員服務管理等職責。小組中3位成員角色分明,互相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擁有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負責健康觀察並做好造冊登記;鎮(街)村(居)人員熟悉當地情況,負責向居民做好解釋;公安民警有執法權,若遇到不配合人員有權採取強制措施。
「最開始,居民看到『三人小組』上門都會『避而遠之』,有的甚至還有所埋怨。」江詠梅說,但經過他們無數次的宣傳以及最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防控後期,居民們見到「三人小組」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並對他們表示感謝,還把他們稱為「吉祥三寶」。
海珠區龍鳳街工作人員上門進行摸排工作。(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攝
海珠區龍鳳街黨建指導員林文:
機關力量下沉 參與社區治理
疫情期間,林文被抽調到街道防控辦,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林文告訴記者,此次疫情中,各級各部門不僅向基層聚集了大量資源,更在基層施行不少新機制、新舉措,為基層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範本。因此,他建議,聯防聯控不僅體現在社區各方人員之間,更體現在上級部門與社區的聯動中。在分級分層進行疫情防控的同時,將機關力量下沉到社區,參與社區治理。
他表示,力量下沉能直接充實基層人力資源、人才配備。長期以來,基層人少事多,往往一個部門對應上面多個部門,各種繁瑣的工作任務令基層幹部疲於奔命。與此同時,基層幹部應對新難題缺知識、缺能力的現象也較為突出。上級部門的幹部常態化下沉基層後,基層治理就可多出一支生力軍。「上級部門很多幹部專業素質較高,下沉基層後,能幫助基層廓清思路。」
針對一些部門工作任務繁重、難以抽調人員下基層的問題,他認為,一方面要繼續為基層減負,把基層幹部從無謂的文件、表格和會議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要採取多種下沉形式,如支部聯建、機關黨員進社區、組建志願者服務隊、一幫一結對子、機關社區幹部上掛下沉等,充分調動下沉積極性。
同時,要讓幹部帶著任務下沉,實現部門與屬地、部門與部門之間目標任務一致,切實解決因目標不同造成的工作不落地、行政資源浪費等問題,也可以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黃埔區文衝街瑞東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許美娟:
凝心聚力打出聯防聯控組合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加強社區精準防控,擴大檢測範圍,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疫情期間,許美娟所在的社區就做到了精準防控。
「緊繃防疫弦,24小時待命,時刻準備著。」這是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許美娟的日常工作狀態。她坦言,築牢社區防疫牆,單純依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肯定不夠。戰「疫」中,社區發動了社區黨員幹部和「雙報到」黨員以及轄內熱心居民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加入,持續採取有力措施做好防控組合拳,構築起聯防聯控的嚴密防線。
民有所呼,黨有所應。當黨有所呼時,民亦有所應。「防控工作開展初期,居委會工作人員既要上門排查住戶情況,又要站崗值守。社區人手有限,便嘗試發動聯防力量,招募值守志願者。」許美娟介紹,疫情防控期間,累計近200名、1000多人次的社區志願者參與到門崗值守等服務中。
作為廣州市大型保障性住房小區,瑞東花園社區轄區內高齡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相對較多。考慮到這類人群信息收取滯後、物資相對缺乏,社區黨組織疫情防控黨群志願者服務隊,通過電話、上門探訪等方式,了解他們目前生活情況和健康狀況,進行宣傳引導,並細緻了解其居家等相關問題。
海珠區濱江街中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展逢:
保障人員力量 加強社區聯防聯控
吳展逢所在的中海社區較為特殊,整個社區範圍只有一個中海名都小區,不過,這個小區有著8000多的常住人口,疫情防控壓力非常大。
年前,吳展逢和社區其餘4名工作人員取消一切休假,回到社區居委會,全面鋪開社區的防控工作。然而,在龐大的工作量面前,吳展逢發現,人力物力都嚴重不足。「疫情當前,所有難處都可以理解。」疫情期間,吳展逢根據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明白聯防聯控的重要性。她馬上調動多方力量,重點號召在職黨員、小區物管和大樓小組長共同參與社區防控。
據悉,中海社區共有210名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其中,有50名在職黨員參加了社區疫情防控,其餘大部分黨員則在所在單位加入疫情防控一線中。在職黨員們接過測溫槍和登記表,堅定地站在社區出入口。
大力發揮物管力量也是吳展逢的經驗之一。為高效管理小區住戶,吳展逢聯合物管建了多個微信群。通過小區物管,社區居委會建立了龐大的小區數據群,充分了解小區住戶的行程信息,及時開展了多項防控措施。
在大樓小組長方面,吳展逢設置了10個名額,邀請社區熱心的住戶擔任。在大年初一晚上8時許,便有小組長向吳展逢匯報,轄內有一名住戶從湖北回來。隨即,吳展逢便聯繫該名住戶,落實居家隔離措施。
志願者為醫務人員理髮。(資料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瀟麗 通訊員穗工宣 攝
天河區車陂街道車陂北社區黨委委員林潔:
志願者也是疫情防控主要力量
天河區車陂北社區轄內有6個小區,常住人口4800餘人,外來人口和出租屋佔有較大比重。為守護社區家園,守護家人健康,車陂北社區黨員、志願者、熱心居民們紛紛踴躍報名參加到突擊隊,奏響了基層聯防聯控的新樂章。
每天一封「突擊任務令」,偶爾一條「工作督導令」……車陂北社區疫情防控突擊隊工作群裡,每天都讓人熱血沸騰。但這次志願服務活動跟以往不一樣,需要大量人手,更需要責任心和專業力。為了提高突擊隊志願服務工作效率,車陂北社區不斷完善制度流程,建設防疫突擊工作群,一邊招募黨員、熱心居民加入,一邊做好政策宣傳、業務培訓工作。林潔作為副隊長,嚴格進行排班上崗,絕不延誤疏漏信息,要求每位值守隊員群內報告值守情況、交接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他們有的僅是一個口罩、一件綠馬甲,無論酷暑還是雨天,都站好每一班崗,嚴格為出入居民測量體溫、檢查穗康碼。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次志願活動非比尋常,不能出差錯。雖然隊伍裡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但是我們一個也不掉隊,學習政策、防控知識。」林潔認為,疫情防控工作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活動,在社區黨委帶頭領導,突擊隊嚴格管理下,社區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防控氛圍。在比學趕幫、互相扶持的態勢下,車陂北社區築牢了疫情防控「安全牆」。
荔灣區沙面街街坊、沙面志願服務驛站站長馬雪萍:
身邊街坊生活習慣有很大改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出門戴口罩、垃圾分類投放、保持社交距離、推廣分餐公筷、看病網上預約等,正在悄然成為良好社會風尚。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廣開來、堅持下去。對此,馬雪萍深有體會,「我覺得這次疫情對大家的生活習慣,特別是講衛生的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年逾六十的她在疫情期間,積極參與沙面體溫檢測點值勤工作,引導進入沙面的遊人和司機配合體溫檢測,對於周邊街坊衛生習慣的改變,她深有體會。「首先大家不會亂吐亂扔,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聚餐的活動大大減少,就算家人聚會,大家都用上了公筷,餐桌上儘量少聊天,朋友之間的聚會都會有選擇性地參加。」馬雪萍說,出門戴口罩像帶手機一樣,成為出門必備品之一。
「現在大家都比較主動對家裡的垃圾進行分類,遊客也會自覺將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裡。」馬雪萍認為,隨著大家對於公共衛生的重視,垃圾分類的推進也逐漸成為公共衛生新習慣。
對於目前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情況,她提出希望旅遊景點也要加強做好垃圾分類宣傳,讓遊客自覺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已經開展了垃圾分類的社區和小區不要鬆懈,不要讓之前的垃圾分類設施變為擺設。除此以外,之前每逢周五開展的愛國衛生日活動,希望能保持下去。」
在防控後期,居民們見到「三人小組」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並對他們表示感謝,還把他們稱為「吉祥三寶」。
——江詠梅
聯防聯控不僅體現在社區各方人員之間,更體現在上級部門與社區的聯動中。在分級分層進行疫情防控的同時,將機關力量下沉到社區,參與社區治理。
——林文
築牢社區防疫牆,單純依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肯定不夠。戰「疫」中,社區發動了社區黨員幹部和「雙報到」黨員以及轄內熱心居民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加入,持續採取有力措施做好防控組合拳,構築起聯防聯治的嚴密防線。
——許美娟
社區的防控工作量大,根據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我明白了聯防聯控的重要性,馬上調動多方力量,重點號召在職黨員、小區物管和大樓小組長共同參與社區防控。
——吳展逢
疫情防控工作是全民動員、全民參與的活動,在社區黨委帶頭領導,突擊隊嚴格管理下,社區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防控氛圍。
——林潔
這次疫情對大家的生活習慣,特別是講衛生的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隨著大眾對於公共衛生的重視,垃圾分類的推進也逐漸成為公共衛生新習慣。
——馬雪萍
1、凡註明來源為「東莞陽光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陽光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在摘編網上作品時,由於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其作者並與作者取得聯繫。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繫,商洽處理。
聯繫郵箱:tougao07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