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少數民族拉祜人把葫蘆籽釘在小孩的衣領上以保佑孩子平安生長;姑娘和少婦則喜歡在領口、袖口、統裙邊鏽上葫蘆花紋以示吉祥;葫蘆花潔白無瑕,象徵著愛情的純潔、痴情。一些民族的小夥子也常在三弦和贈給姑娘的信物筒上,雕刻葫蘆圖案,象徵愛情像葫蘆花一樣潔白、純淨。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因此擺放一隻在床頭,永保家庭和睦,達成美好的願望。
民俗研究者認為,吉祥的葫蘆滿足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華葫蘆文化,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一支,是全人類的財富。
道觀及佛廟也多以葫蘆寶頂作為鎮寺廟之靈寶。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比較起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特殊思維方式的民族,象徵主義就是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和標誌。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眾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闢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懸掛著葫蘆,其稱之為「頂」,據說有此措施後,居家比較平安順利;較講究的民眾,則用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稱為「五福臨門」。在臺灣的鄉間,流傳一句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才會聚財、富有。
葫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音近「福祿」,同時,葫蘆裡面長子,有子孫萬代、多子多福的含義,因而人們通常把它當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蘆」。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壺中,葫蘆文化涵容天地與人生。葫蘆古代寫作壺,俗稱葫蘆瓜,《詩經·大雅》中:「錦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人類出自葫蘆瓜。中國人的整個人生歷程都蘊涵在「三壺」之中:「破壺」(人從瓜出)、「懸壺」(醫藥濟民)、「壺天」(魂歸壺天)。這壺都是指葫蘆。在我國許多民族的先民那裡,都曾崇拜過象徵「母」體的葫蘆。相傳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兄妹就是從崑崙(葫蘆)山中誕生的。「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雲山萬裡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物為春。」這是宋代大詩人陸遊從內心發出的對葫蘆的讚譽和喜愛。葫蘆文化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國農村小娃娃的身上,胸前常佩帶小葫蘆,以祈長命百歲。道家把葫蘆視為神物,道士隨身攜帶葫蘆盛以「仙丹妙藥」是為法器,傳說中的鐵拐李、麻姑、南極仙翁皆攜帶葫蘆作為法器稱作「寶葫蘆」,許多道觀、佛廟把葫蘆用來作驅邪逐鬼、鎮壓五毒之符。
葫蘆除了食用、藥用,幹老成熟之後,還可以作為盛器,舀水挖面,盛藥裝酒,是極普通的生活用品。它還可以做成農具、舟具、樂器甚至火器,在生產、交通、娛樂乃至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美觀,在葫蘆外面雕刻上各種圖案,這就是葫蘆雕刻藝術的原始功能,後來,逐漸演變成民間工藝品。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現在,我們雖然已經無從考證東昌種植雕刻葫蘆確切的起源,但至今民間仍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回到現在的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用來蓄養自己喜愛的蟈蟈。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便由此流傳開來。
葫蘆製作工藝品從明朝起即有文字記載。葫蘆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清朝時蘭州的「刻制葫蘆」和「範制葫蘆」曾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朝廷貢品。當時採取的「火燴工藝」將葫蘆的木質材料與中國傳統的燙畫技法相結合,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隨著藝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畫面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力非常豐富。葫蘆本色就有古畫的基調,在上面臨募出名家的國畫作品,線條流暢準確、形態栩栩如生、意倖免幽深高遠。給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覺。烙畫藝術使葫蘆由農家瓜果登上了藝術殿堂,成為一種集拙樸自然和高雅精美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葫蘆」在中國民間被視為吉祥物廣為流傳,提起葫蘆來,大家往往將它與一些民間故事聯繫在一起,如佛法無邊的神仙、超凡脫俗的道人,但把它與一般的工藝品聯繫起來實在少見。
這是中國特有的葫蘆烙畫,創作者依照自己的意願,將不同的畫面烙在葫蘆上,將「寶葫蘆」這一美稱提升到了另一個欣賞層面。但僅靠「烙」還不足以形成特色,於是,他開始嘗試在葫蘆上刻字。經過反覆的琢磨研究和創作實踐,他終於創作出了「烙燙—渲染—雕刻」為一體的具有獨特風格的葫蘆畫,深受大家的喜愛,也使他的藝術之路更加寬廣。
在花偉斌家中,記者看到了那件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作品——《吉祥觀世音》,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這個渾圓的大葫蘆的表面,竟被繪上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觀世音像,色澤明豔、雅俗共賞。這件藝術精品去年在全國展臺上引起轟動,同時捧得江蘇省工藝美術最高獎「大阿福獎」。談到《吉祥觀世音》的創作過程時,花偉斌稱他著實費盡了苦心,首先要對葫蘆的樣子進行篩選,經過仔細研究多種葫蘆後才選定了這種果實下部圓大的「大葫蘆」,繪製時也是精雕細琢,每個細節都要得當把握。「紙是平的,葫蘆是圓的,所有線條都要由直變曲,創作前必須構思成熟,因為落筆下刀時要一次到位!」花偉斌現場表演了葫蘆工藝的製作。只見他右手拿刻刀,順著底子的紋路,一削一挑,花紋漸漸顯現。
葫蘆烙畫是我國的一種特種工藝,其落筆成章的嚴謹運作中給人帶來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在這一藝術領域中,花偉斌是個典型的創造型術家,他在1987年首先以紫砂、篆刻工藝入手,然後從事葫蘆創作,後又吸收了「蘇繡、竹刻、瓷器、漆器、唐卡」等工藝技術,進行大膽創新終於自創了一套包括「烙、雕、砑、彩繪、刻」等對葫蘆因材施藝、因需施技的綜合施藝新技法,改寫了中國葫蘆傳統工藝沒有兩種以上技法共同施於一器的歷史,使葫蘆的經濟價值有了千百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