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臺灣蘭陵劇坊

2021-02-21 百庭文化

很多人捧金士傑為「老戲骨」,但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導演和編劇。40年前在文化環境異常保守的臺灣地區,他帶著一幫年輕人,創立了影響臺灣地區現代戲劇史的「蘭陵劇坊」。做導演、寫劇本、做默劇表演……

雖然近幾年,金士傑有表演工作坊的《如夢之夢》和果陀劇場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直在大陸演出,但他只作為演員出現。

如今,金寶終於肯帶著蘭陵的老傢伙們來大陸演出了。這一回,他是導演兼編劇統籌。這些40年前蘭陵劇坊一起追夢的老大哥老大姐,再次站上舞臺時,都已過天命之年,年紀最長的金士傑,已經67歲了……

1.

出生於1951年的金士傑,是成長於戰後的第一代。

1947年12月,150萬人隨國民黨抵臺,金士傑的父輩們就是在那個時候來臺,被臨時安置在屏東的眷村。

對於這些大陸來的外省人,這裡只是臨時居所,因此這些眷村的孩子,幾乎從小聽著他們來自大陸的父母,以嘲弄的口吻來形容腳下的這片土地。

而在政府層面,當時的統治階層壟斷了所有文化領域,不願實施任何文化建設和可以提升民智的政策,在年輕人教育問題上尤其嚴厲。

「他們鼓勵年輕人從事科學、工程、數學工作,進入任何實用領域,所以大學入學考試——在人文學科方面,就會給你很低的分數,讓你灰心、失望。他們努力說服家長,讓他們樹立一種社會價值觀,那就是從事人文學科的人在社會上都低人一等,所以假使你想進入人文社科領域,你必須真的有很強烈的興趣才行。」和金士傑年紀差不多的導演楊德昌,多年後講起自己當時並沒有勇氣對抗,背棄了自己的職業選擇,學了「主流」的電氣工程專業,之後在美國做著自己毫無興趣的電腦工程師長達7年。等他回臺真正搞電影的時候,已經33歲。

金士傑同樣未能倖免。他從小就是文藝青年,喜歡看電影、看小說、看漫畫,但最終卻選擇了去屏東農專上畜牧科。畢業後又在農場養了一年多的豬。等他下定決心離開老家屏東,背起行囊去臺北追尋夢想的時候,已經27歲了。

夢想被壓制,但精神到思想並未遭到徹底禁絕。彼時臺灣地區依附美國,極力維持和各國的「關係」,其中的途徑之一就是大量進口他們的電影。因此,金士傑、楊德昌這代人是看著世界各國電影長大的,義大利的費裡尼,法國的布列松,日本的黑澤民.他們都能第一時間在影院看到。

所以,詭異的是,這些文藝青年雖然雙手雙腳被「捆綁」,但他們的思想卻非常叛逆而清醒。

金士傑清醒地知道自己遲早要去臺北追夢,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必須要創作。

「到臺北後,我認為我的腦細胞很神聖,要用在創作上,所以我不做耗腦力的工作,白天做搬運工,晚上動筆寫作……悶熱的倉庫裡搬貨、點貨,晚上睡在還有其他人的宿舍裡,下班時間他們拌嘴、打牌、喝酒、看電視,我不理人不管事,白紙攤開寫我的。」

這個叫《演出》的劇本,是他創作的第一個作品,金士傑花了8個月的時間,卻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實際影響。

真正的轉機來自於張曉風的劇團。

經朋友介紹,金士傑參加了作家張曉風和丈夫林治平「基督教藝術團契」的演出。

拍電影需要花錢,他沒有。舞臺劇成本很低,但一樣過癮。金士傑發現舞臺劇也可以完成他想做的事,因此決定往舞臺劇發展。

2.

1970年代臺灣地區還沒有解嚴,但由張曉風夫婦創立的「基督教藝術團契」,是少數能夠不受政策資源分配影響,又能結集藝術人才的管道。究其原因,是當時的政府對基督教的大力扶持。

1949年後的第一個二十年中,基督教風行,教徒數量持續增加。在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裡,社會各個階層都有著大量的基督徒。

侯孝賢《童年往事》

作為這一小片「法外之地」,「基督教藝術團契」成為1970年代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劇團。從成立的1969年,到解散的1978年,每年都在聖誕節前後推出舞臺演出。

但金士傑對張曉風的創作並不認同。張曉風「基督教藝術團契」是本著傳達福音的理念,期望藉由藝術吸引人信仰真諦。因此她創作的劇本宗教性都很強。比如金士傑參演路人甲的《和氏璧》裡,向楚王獻玉的主角卞和,就被她塑造成一個傳教士。

而金士傑所期待的,是「能找出更大的可能方式,來達成一項極度滿足的表演欲望」。他熱愛戲劇,又直來直往,「要突破啊!不能老捧著一個偶像(意指「基督教藝術團契」)啊!」

1978年,金士傑接手了周渝的「耕莘實驗劇團」。耕莘實驗劇團是天主教藝術團契,因此金士傑接手時,明確表示要重新做起。原耕莘實驗劇團的成員只有三、四人留下,其他的人多是金士傑從西門町經常看電影的臺映試片室、從「基督教藝術團契」搜刮來的,包括杜可風、劉靜敏、黃承晃、卓明、陳玲玲、黃瓊華、陳以亨、尤慶琦、金士會等20多個人。

但這些人都沒什麼表演經驗,必須得有專業的人來做演員訓練,有人給他引薦了從美國回臺不久的吳靜吉博士。

 

3.

吳靜吉

吳靜吉比金士傑大11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金士傑找他的時候,是他從美國回來的第五年,在政大任教心理學。

吳靜吉生長在壓抑的家庭環境,母親是童養媳,經常和年紀相仿的叔叔姑姑吵架,並被母親責打。他一直在探索情緒發洩和自我鬆弛的方法。最終他找到的,一個是心理學,一個是舞臺劇。大學畢業後,他到美國深造,獲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紐約任大學心理學教授。

與此同時,他報名瑪莎.葛蘭姆舞校,學習舞蹈。之後經人引薦進入La MaMa。La Mama由藝術總監Ellen Stewart於1961年一手創立,是美國戰後實驗劇場與小劇場(即「外外百老匯劇場」)的重要發源地,在當時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古怪份子」提供了寶貴的創作空間。EllenStewart不重視國籍和背景,只關注來的人「有什麼話要說」。

舞臺對於吳靜吉來說,最大的誘惑並不在於滿足他的表演欲,而在於找到克服恐懼和釋放自我的方法。La Mama的舞臺訓練和集體即興表演,給了吳靜吉巨大影響。

金士傑譁啦啦一股腦將自己對戲劇的理解和熱愛拋給了吳靜吉。吳靜吉大概很久沒見過這麼認真的年輕人,於是接下了這個任務,把美國La Mama的訓練結合自己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帶給了耕莘實驗劇團。

集合的第一天,是1978年夏。20多個人擠在屋子裡,對著不善言辭的金士傑。說了什麼,他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自己以一種革命的架勢,說了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要開始了。

4.

吳靜吉的訓練方式,和這些年輕人期待的完全不同。

每次正式開始前是放鬆訓練,金士傑戲稱為「馬殺雞」。由團員互相進行放鬆,從頭到腳,揉搓每個部分。男男女女揉搓在一起,常常讓新來的團員不知所措。剛從鄉下到臺北的李永豐,第一次參加放鬆練習,整個人都驚呆了。大家都是在很保守的環境下長大,和異性的交往經驗非常少,更別提身體的觸碰。

但正是用這樣打破保守觀念的放鬆,讓所有人在正式訓練時更放得開,同時更習慣在表演時的身體觸碰。

吳靜吉在1981年出版的《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裡,詳細記錄了實驗劇場的訓練活動,如「貓的演練」「聲音與動作的整合」「聯想與意像傳達」「慢動作」「感官與直覺的體察」等等。團員們經常模仿猴子、老虎、獅子、或者螞蟻、蝸牛等等各種動物。

動物不像人類被道德禁律的自我壓抑所約束,一切動作都維持著自然而舒坦的韻律感。這對於這些在戰後長大,一直被壓抑的社會氛圍和家庭環境「拘禁」的年輕人,無疑是從身體到心靈的一次徹底釋放和覺醒。


心理學出身的吳靜吉從來沒有教過他們怎麼演戲。他認為演戲不是人為、也不是訓練發生的,是自發的,因此,他通過創造一個輕鬆的氛圍,讓演員們拋開自身的包袱,打破心中各種層面的障礙,讓團員覺得演戲是一件很享受、很安全、非常放鬆、非常有空間感的事。通過這些訓練,讓每個人發覺自己本身過去的經驗,並在這些經驗中持續進化,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困境,如何幫助別人產生信心,如何建立自己的力量。這樣讓身體和心中的情感同時並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起初大家對這些訓練不以為然,甚至頗有微詞,要到了很多年後,這些在各個領域都成為中流砥柱的蘭陵人,才意識到當年從吳靜吉身上汲取了多麼豐富的養分。

金士傑回憶起那段時間「太青春了,青春到我們可以如此大量的浪費。花那麼多時間打滾,而沒有任何指望。他們真的叫一票痴人。」

這些人白天都有各自的工作,投下所有休息的時間在蘭陵學表演。金士傑、卓明當時住在黃承晃當時租的一棟樓裡,羅斯福路三段 128 巷5號。蘭陵人有事沒事就跑到這裡,像一個大雜院,一起聊表演一起談藝術,吵架逗趣兒打嘴仗。

如同楊德昌家的客廳醞釀了新電影,羅斯福路三段則革命性地創造了舞臺劇新的時代。

 

5.

金士傑、卓明想乾脆用平常做的這些訓練,排成一部戲。契機是劉靜敏的失戀。

杜可風和劉靜敏都是蘭陵劇坊的創始團員,當時在談戀愛,後因杜可風參與中視《六十分鐘》之後變得非常忙碌,兩人分手。劉靜敏情緒一直很低落。

杜可風

吳靜吉的訓練有很大一塊,是教人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幫助別人建立信心,因此,金士傑打算用這個作品來幫助劉靜敏。

於是,有了他們的第一個作品——《包袱》。《包袱》是演如何幫助一個女生走出失落的狀態,而讓她能看見自己的問題。

戲裡只有兩個角色,一個男,一個女,由金士傑和劉靜敏主演。其他的同伴,象平常訓練一樣,在舞臺上扮演人、樹、石頭,以及各種無形的力量。全程沒有道具,也沒有臺詞,在當時看來,相當具有實驗性。

正式的演出相當之簡陋。舞檯燈光是從劉靜敏家搬來的麻將燈,戲服沒有,只有大家各自的功夫褲加T恤,化妝更是完全沒有。

觀眾只有屈指可數的十來人,並且很多都是親朋好友。演完之後,好友蔣勳極盡讚美,鼓勵他們繼續做下去。

真正讓蘭陵劇坊一炮而紅的,是1980年上演的《荷珠新配》。

6.

吳靜吉帶領著蘭陵劇坊訓練了一年半,訓練室外,是巨變的時代。

1978年12月15日,中美建交。國民黨長達30年政治謊言破滅,當年遠渡重洋來臺、篤定一定能回到大陸的150萬人,終於放棄了最後一絲希望。

1979年8月,由《美麗島》雜誌發起大規模的人權示威,開啟了反叛1980年代。

1980那年,在電影界打工已7年的侯孝賢,執導了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穿黑衫,帶墨鏡,一副離經叛道造型的羅大佑和他的女友張艾嘉,唱著《戀曲1980》和《童年》。

同一年,由金士傑主持的耕莘實驗劇團,正式更名「蘭陵劇坊」,並在「第一屆實驗劇展」上演《荷珠新配》,大放異彩。

臺灣這座島嶼,迎來了她脫胎換骨的十年。

雖然環境開始鬆動,希望解嚴的聲音越來越強,但氛圍依然是「莫談國事」。

李國修和李天柱是同學,倆人於1980年共同加入蘭陵劇坊,即作為《荷珠新配》的主演。當時,他們都已經有一定的表演經驗,但蘭陵劇坊依然讓他們相當驚豔。排完《荷珠新配》之後,李天柱才知道「原來舞臺劇可以這麼玩,可以玩到這麼high!」

話劇《荷珠新配》的劇本和導演都是金士傑,脫胎於京劇《荷珠配》,用金士傑的話說就是「寫一群騙子以假面互相作弄耍詐」的故事。劇中六個主要人物:荷珠、趙旺、老鴇、齊子孝、齊妻和劉志傑,無一不以私利為重,為貪戀錢財裝模作樣、虛情假意。

幾十年來,從來沒有一部劇能像《荷珠新配》一樣,如此貼近當代人的現實生活。臺灣地區在當時可算是富得流油,個人年收入水平達到5000美金,《荷珠新配》對那時人們拜金主義的諷刺堪稱經典。加上金士傑超強的劇本處理能力,其中利落的臺詞和逗趣的段子至今看來仍然拍案叫絕。

當時就有評論家興奮地說:「這的確是第一次,看到一個這樣熱烈又生命力的劇場……無論如何,沉悶了三十年的劇運,終於讓人又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

不只是戲劇界,在壓抑的臺灣地區,整個文藝界都受到《荷珠新配》的鼓舞。林懷民拽來了詩人楊牧,楊牧拽來了余光中。侯孝賢、楊德昌、朱天文、余光中、胡茵夢、林文月、林海音、李行、蔣勳、林清玄等等全都為《荷珠新配》奔走相告。

楊牧看完演出驚嘆:「這蘭陵劇坊的一夜,是我十年來在藝術的追尋中,最感動的一夜。」

7.

吳靜吉的課程訓練,從一開始就為蘭陵劇坊注入了即興創作和身體表達的基因,這成了蘭陵自己的風格。

通過卓明的肢體劇《貓的天堂》,金士傑發覺自己擁有肢體語言表達的特質。於是去學默劇。

「其實(默劇)適合所有的演員.比如給你一個關鍵詞,叫『嫉妒』,你的眼睛怎麼表達,你的腿怎麼表達,你的全身怎麼表達?」

當你整個身體都可以為你所用,都可以「說話」,你才能更好的享受舞臺,享受表演。

隨後,金士傑推出《社會版》《懸絲人》等多出默劇。


可以說,蘭陵劇坊很多戲的靈感都來自吳靜吉的訓練。吳靜吉經常讓團員變成一棵樹、一個動物、一種狀態。而1983年演出的《演員實驗教室》,無疑是蘭陵劇坊對吳靜吉訓練方式呈現的集大成之作。

1983年,金士傑結合演員訓練與個人的生命故事,以一個技巧帶出一段故事,集體創作出《演員實驗教室》。這個劇要求大家在舞臺上剖析自己,從自己真實的經驗中尋找自我,以呈現作為演員的深刻思考與表達。

每個人都需要完全撕開自己最脆弱和最不堪的那一面,這對演員來說,無疑是非常艱難的,因此,排練過程中,常常會有崩潰的狀況。作為心理學教授的吳靜吉,利用自己的專業背景和訓練方法,幫他們安撫和疏解,帶領演員們走出自身的困境。

楊麗音在劇中回憶的是她小時候遭遇的家暴,和家裡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暴力狀態。

李國修的故事,則是父親骨癌去世的前兩個月,他逃避回家的事件。他坦誠自己的愧疚、不孝和懊悔。戲首演結束時,他衝到後臺崩潰大哭。即便多年後,在接受採訪談到這個話劇時,楊麗音和李國修都會語帶哽咽。

如果說多年前金士傑和卓明通過《包袱》幫助劉靜敏走出困境,那《演員實驗教室》,要做的,就是利用演員們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幫自己、也幫臺下的觀眾,一起面對那一代人相同的困境與痛苦,不解和無奈。

李國修曾說:「如果要找第二部能夠代表蘭陵劇坊的戲的話(第一部是《荷珠新配》),那就是《演員實驗教室》。因為它是典型的『戲中戲』。它是談一群人對表演的恐懼,對表演的迷戀,以及對表演的愛好和被表演的傷害。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作品。」

當年演員除了前面提到的金士傑、李國修、楊麗音、卓明、杜可風、黃承晃、金士會、馬汀尼,還有尤慶琦、王仁裡、張世強、夏靖庭、耿如燕和鄧安寧。

8.

風氣逐漸開放,文化圈也開始了對抗。

「他們已經黔驢技窮了。他們希望人們改寫歌詞。『嗨,你們需要把歌詞改成這個樣子……』而那些音樂人則會說『去你媽的』,甚至掀翻桌子。他們也束手無策,我們也就越發自信,認為他們拿不出手段來壓制我們了。」楊德昌回憶道。

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一直在和體制周旋抗爭的這一代人,終於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1990年蘭陵劇坊停止演出活動,但她訓練出許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衍生出眾多專業劇團,成為小劇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

2009年,蘭陵劇坊三十年,蘭陵團長金士傑召集當年的團員,將《貓的天堂》《荷珠新配》再度搬上舞臺。

今年,是蘭陵劇坊四十年,這些傳奇演員們又重新聚首,排演《演員實驗教室》,並且,將來大陸演出。

導演金士傑說:「我不只參與導演和演員的工作,這一次更是編劇統籌,因為這次每個演員都是編劇,讓他們比較為難的是,劇本不是瞎掰的,而是他們真實生命的故事。」

這些五六十歲的老蘭陵人重新站到舞臺上,其實有太多可以宣洩的情緒,太多可以表達的人生哲理。但金士傑並沒有特別想要傳達什麼高深的體悟,他想用最簡單的形式,用最真誠的方式與觀眾對話。「我們就如同劇場的老大哥一樣,老大哥不一定要高或強,老有老的退功,老有老的得與失,他只是站在他的位置,釋放他的溫暖,並沒有想要開創什麼,或是暗示蘭陵的徒子徒孫們什麼,反而是一種熱身與熱心,不問收穫,做好自己身為戲劇人的樣子。」

9.

當年蘭陵劇坊的老大哥老大姐們,如今發蒼齒搖。他們從同一個源頭出發,以各種支流的方式,延伸到藝文界的各個領域,然後,又再次匯聚到一起,以講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演員實驗教室》,回到了源頭,回到了他們曾經最青春、最叛逆的1980年代。 

在這40年裡,金士傑從未停止他最愛的舞臺演出,但由「金寶」成了「金老師」,在幾十部電影電視劇裡呈現他精湛的演技。

卓明成為一個「藝術流浪漢」,耕耘劇場,從事演員訓練,成為劇場界的啟蒙者。

李國修,和賴聲川、李立群創辦「表演工作坊」。因理念不合離開表坊後,創立「屏風表演班」,成為集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的劇場大家,被譽為「臺灣卓別林」。2013年去世。

劉靜敏,後更名劉若瑀,創辦現代戲劇表演團體「優人神鼓」,享譽國際。

李天柱離開蘭陵後,專職做影視劇演員。2010年以《後宮甄嬛傳》裡飾演的「蘇培盛」被大陸稱「演技炸裂」。

趙自強,創立「如果兒童劇團「,擔任團長至今,堪稱當代兒童表演藝術最佳代言人。

李永豐,成立「紙風車劇團」,製作原創精緻的兒童舞臺劇。

杜可風,投入電影拍攝工作,七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楊麗音,電影、電視與舞臺劇演員,第41屆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

黃承晃,創辦「筆記劇場」「人子劇團」。吳靜吉對他影響至今,他常說:「認識自己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卻也沒有其他更值得重視及追求的事了」。

.

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解散27年,蘭陵劇坊仍刷屏了朋友圈
    1980年耕莘劇團正式改名為蘭陵劇坊,以求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如同蘭陵王的故事一樣,對當時臺灣劇場現狀的一種反抗,以變革精神挑戰傳統制式的東西。同年的7月15日,對於臺灣現代戲劇的發展來說,是個極為關鍵的日子,當時擔任「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委的姚一葦,在那一天推行了第一屆的「實驗劇展」。
  • 活久見:金士傑終於帶著40歲的蘭陵劇坊來大陸了
    戲庫回來了自今日復更最新一期《我就是演員》,有很多驚喜。對臺灣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社會情緒沸騰,赴臺協商雙方關係的美國副國務卿克裡斯多福代表團遭到堵截示威。3萬多大專學生和市民湧至臺北松山機場,以番茄、雞蛋、油漆等物砸向代表團的座車。國民黨長達30年政治謊言破滅,當年遠渡重洋來臺灣、篤定一定能回到大陸的150萬人,終於放棄了最後一絲希望。1979年8年,由《美麗島》雜誌發起大規模的人權示威,開啟了反叛1980年代。
  • 春光藝活第93場 | 第七屆開班活動,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
    金士傑老師和臺下的話劇愛好者朋友們回憶了四十年前的蘭陵劇坊,自述了他是如何走上戲劇、電影之路的。春光寶寶開心等待進場蘭陵四十周年,傳奇演員們再度聚首,以集體創作的方式,爬梳他們如何走進劇場,如何成蘭陵人的故事。
  • 金士傑、劉若瑀、杜可風……蘭陵40周年「封箱之作」致敬臺灣文藝老炮兒
    七年後蘭陵劇坊找到賴聲川,想要合作一部即興創作的劇時,金士傑首先就想到了《歌舞線上》,在家悶了幾天設計了「演員故事 + 課堂訓練」這樣的結構。▣ 蘭陵劇坊老照片次年,初版《演員的實驗教室》在臺北市辛亥路上的蘭陵劇坊第一次登臺,贏得滿堂彩。那時候在舞臺上講故事做訓練的都是二十幾歲的小年輕。
  • 臺灣當代戲劇領軍人齊聚!【搶票!】《演員實驗教室》:這是今年戲劇界的壓軸大戲,蘭陵40周年「封箱之作」,史上首部10分劇作!
    沒人不知道《演員實驗教室》和蘭陵劇坊。只不過那時太早,影像資料也少,對這部當年引爆臺灣戲劇市場的神話,我們只聽過,沒機會看。這次,機會終於來了!七年後蘭陵劇坊找到賴聲川,想要合作一部即興創作的劇時,金士傑首先就想到了《歌舞線上》,在家悶了幾天設計了「演員故事 + 課堂訓練」這樣的結構。
  • 大麥網 | 臺灣蘭陵劇坊40周年紀念演出:金士傑作品《演員實驗教室》
    還有一事要提,老友李國修曾叮囑「此戲為蘭陵最該重演之戲碼,它敘述著演員的人生,誠誠實實,一層一層往心裡尋覓。」說話時語氣真摯迫切,鏗鏗鏘鏘,言猶在耳。上回他演的是壓軸,說他與父親的故事,每場演完必是哭著下場。我沒得說,「欠你的」,鞠躬,銘感於心。
  • 蘭陵40丨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01 蘭陵40說起蘭陵劇坊,就不得不提金士傑。他在熒幕上塑造過很多經典角色,他演活了《繡春刀》裡心狠毒辣的魏忠賢,卻又將電影《剩者為王》中父親的角色扮演的溫暖動人,一番真摯的「父親感言」更多次登上微博熱搜。
  • 親愛的蘭陵,最好的《演員實驗教室》
    我們覺得被人家肯定了,然後就很積極地開始摩拳擦掌往下搞,這是那個年代的一種氛圍,蘭陵劇坊就在那個時候定了名字。賴聲川:那時候還是叫耕莘實驗劇團吧。金士傑:對。演完之後我們想離開那個地方(耕莘),因為我們要做的事情可能更赤裸裸、更違背習俗或者是一些制度上的框框架架。我們別糟蹋人家,得罪人家,牽連人家,好漢做事好漢當,我們出去自己有名有姓,如果有當局要找,找我,別找他。
  • 豆瓣評分9.7分的口碑之作|蘭陵40周年「封箱之作」在國內的最後一次巡演,這個戲你非看不可!!
    七年後蘭陵劇坊找到賴聲川,想要合作一部即興創作的劇時,金士傑首先就想到了《歌舞線上》,在家悶了幾天設計了「演員故事 + 課堂訓練」這樣的結構。▣ 蘭陵劇坊老照片     次年,初版《演員的實驗教室》在臺北市辛亥路上的蘭陵劇坊第一次登臺,贏得滿堂彩。
  • 開票丨《演員實驗教室》,金士傑與蘭陵劇坊的40周年
    2018烏鎮戲劇節三場演出開票10分鐘即告全面售罄臺灣蘭陵劇坊40周年紀念
  • 金士傑:他是酷似王志文的臺灣老戲骨,卻活出了年輕人的樣子
    八點左右,大屏幕上播放完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臺灣最有開創性戲劇團體「蘭陵劇坊」的一些介紹,主持人上來串詞,舞臺側門打開,金士傑登場。淺藍色牛仔長袖,黑色褲子,運動鞋,身材修長,大踏步走進來,金士傑看起來一點也不像68歲的老人,他露出標誌性的微笑向臺下招招手,坐下,用慎重又好奇的目光面對著觀眾。近距離觀察金士傑,發現他跟王志文實在太像了。
  • 【大師見面】他是臺灣最好的演員,聚集臺灣當代戲劇所有領軍人物,奉獻蘭陵40周年「神仙封箱之作」!與【金士傑】暢聊戲劇人生
    1980年左右,臺灣的戲劇界還被稱為「文化沙漠」,金士傑懷著揭竿而起的心情,創辦了臺灣第一個實驗劇團——蘭陵劇坊。蘭陵劇坊是臺灣現代戲劇史上最重要的劇團,不僅開啟了臺灣小劇場運動,也為如今臺灣的主流劇場埋下了種子,及至也影響了臺灣的文化圈、電影圈。
  • 【大師見面】他是臺灣最好的演員,聚集臺灣當代戲劇所有領軍人物,奉獻蘭陵40周年「神仙封箱之作」!與【金士傑】暢聊戲劇人生
    1980年左右,臺灣的戲劇界還被稱為「文化沙漠」,金士傑懷著揭竿而起的心情,創辦了臺灣第一個實驗劇團——蘭陵劇坊。蘭陵劇坊是臺灣現代戲劇史上最重要的劇團,不僅開啟了臺灣小劇場運動,也為如今臺灣的主流劇場埋下了種子,及至也影響了臺灣的文化圈、電影圈。
  • 有位演過好多眼熟配角的臺灣戲劇泰鬥
    雖然在各種劇裡悠哉悠哉地做著配角,人稱「寶哥」的顧寶明可是臺灣戲劇表演界實打實的泰鬥級人物。 顧寶明、金士傑、李立群被稱為臺灣戲劇表演界三寶三人從30多年前的蘭陵劇坊(臺灣小劇場搖籃)開始合作,從痴迷戲劇的窮小子
  • 臺灣永遠的「蠟筆小新」,49歲女配音員蔣篤慧病逝
    49歲的臺灣知名配音員蔣篤慧今(16)早傳出病逝消息,她曾配音過《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中的花輪,就連《火影忍者》漩渦鳴人都是她所配音。據《臺灣配音維基》簡介寫出,蔣篤慧從小愛好表演,高中選擇就讀華岡藝校舞蹈科,當時加入學長也是資深藝人遊安順成立的戲劇社,期間更在學長鼓勵下報考蘭陵劇坊,一頭栽進劇場世界。隨後她加入華視配音訓練班,就這樣展開了配音生涯。
  • 據說,他們是臺灣演技最好的三個男人
    左起為顧寶明、李立群、金士傑蘭陵,表坊,果陀一路走來,他們從未離開舞臺。他創辦了「蘭陵劇坊」,取「蘭陵王入陣曲」為其戲劇傳統之源頭的意思。和一群熱愛戲劇的青年一起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舞臺實驗。「我們那時可都抱著革命情懷。」1980年蘭陵劇坊第一次正式演出,《荷珠新配》在臺灣實驗劇展上一鳴驚人。「現在臺灣的綠光、屏風、包括優劇團,都是我們蘭陵劇團的小朋友辦的。甚至表演工作坊最開始的幾部重要作品,都是我們去幫他撐腰。
  • 做劇場就像開早餐店臺灣兒童劇送戲下鄉
    臺灣「紙風車」兒童劇團要做的一件事:全靠民間募款,在臺灣319個偏僻鄉鎮上演經典戲碼,不要政府一分錢,也不用看戲的孩子掏一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