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是中國電影界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創辦於1982年,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在中國香港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臺灣電影金馬獎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每屆頒發21個獎項,由十三個香港專業電影協會組成的「金像獎選民」,和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媒體工作者組成的專業評審團,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在經過兩輪投票選出最終得獎者。
香港電影金像獎獎盃獎座
Hong Kong Film Awards Trophy
早期的金像獎並沒有固定的獎座設計。
· 第一屆頒獎禮的獎座是一個簡單的金屬人型;
· 第二屆頒獎禮的獎座是一個高舉星球的男性;
· 第三屆頒獎禮的獎座則是一個藍色水晶方塊;
· 從第四屆開始,獎座改為一個揮著手向前飛奔的肌肉男性,因此被港人戲稱為「雙頭怪」。
· 1990年,金像獎籌委會邀請香港藝術家聯盟參與設計,最後決定採用梁銓大師設計的手持星球,身圍膠片,姿態積極充滿嚮往感的女神造型。這個新獎座的造型並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臨摹自香港小姐鄭文雅,並為獎座命名為《星光榮耀》。
1991年,新獎座於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正式啟用。
香港電影金像獎發展歷程
Hong Kong Film Awards development path
香港電影金像獎每年舉辦一屆,一般於每年3月至4月在中國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頒獎典禮。
· 1982年3月,《電影雙周刊》的編輯們在香港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了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1983年,頒獎典禮開始在電視臺轉播,影響力不斷擴大。
· 1989年,出現了電影人協會、導演協會、編劇協會等香港電影人自己的組織,開始和政府有了合作,規模越來越大。
· 1990年,設立「終身成就獎」,為了擴大金像獎的影響和規模,評審團還設立了「十大華語片獎」和「十大外語片獎」。
· 1993年12月,正式註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
· 1996年,金像獎制定了新的評獎規則:提名獎(第一輪投票)中的最佳影片獎由所有電影從業人員投票選出,其他專業獎項由各電影專業團體分別選出,身兼數職的電影製作人員可利用多重身份投票,但最佳影片獎只能投一次票;第二輪投票確定最終獲獎的名單。
· 2002年,設立「最佳亞洲電影獎」,將電影的視角擴大到了整個亞洲。
· 2012年,取消「最佳亞洲電影獎「,增設「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百花齊放
Hong Kong Film Awards Blooming flowers
金像獎的起源並非來自政府,而是一本本土電影雜誌《電影雙周刊》。
《電影雙周刊》於2007年宣布停刊,它曾經是香港電影輝煌年代的承載者。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就是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也是該雜誌對香港電影做出的最大貢獻。
主編陳柏生曾回憶起1981 年的那個冬天,覺得金像獎的創立有點偶然:「記得是1981 年11 月, 在一次編務會議上, 我們談到每年搞的十大華語、外語電影評選時, 我說:『我們能不能搞大一點?』」於是,在第二年, 他們決定搞大一點。
1982年3月9日, 這群編輯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舉行了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當時找來了香港電臺贊助, 第一屆總共設立了5個獎項。
此後,香港電影金像獎逐漸成為華語電影最為重要的電影獎項之一,對於香港電影尤為重要。
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意義上,金像獎之於香港電影都等同於奧斯卡之於美國電影。
《電影雙周刊》主導香港電影批評的基本方向,也促成了「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正式上路和這批電影人在金像獎地位的確立,這從以上10屆的片單就能看出。
金像獎推崇的是新浪潮的「新」,這意味著創新與突破,也代表著與傳統粵語片的決裂。
這些電影真實、大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第一屆最佳電影《父子情》是新浪潮中突出的青春類型片,之後的《半邊人》也一樣講述的是導演對香港社會現象的感慨。
1983年,第二屆金像獎最佳電影《投奔怒海》中,已經可以看到許鞍華強烈的社會觀察、政治意識和人文關懷 ,此後的她,一直也是金像獎大贏家,13次提名6次獲得最佳導演獎項,作品分別是《明月幾時有》、《黃金時代》、《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女人四十》以及第二屆的《投奔怒海》。
《警察故事》與《英雄本色》獲得最佳電影,不得不感嘆,前面10年的香港電影太多元化了。每一個主題的方向都非常精細,而且劇情實在、不空洞,提供的思考也很有深度,這份片單再對比近年的電影,感慨嘆息已不用多說。
前面十屆的金像獎,可謂反應了當時電影行業的風起雲湧。
80 年代初經濟蓬勃發展,大批歸國電影人才流入,無線藝員訓練班及多家電影公司演藝工作者不斷為影視行業輸送人才,在本土化的元素中電影實現了融合與創新發展。
在眾多導演的創作下,「香港製造」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可以說,前面十屆頒獎經歷的也是香港電影最好的十年。
90年代到2000年前後,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吳宇森在美國大紅大紫,徐克等導演也開始前往好萊塢淘金時,慢慢地,輝煌了沒多久的香港電影開始陷入了困境。
日漸凋零、不再輝煌的香港電影和金像獎,在未來他還會再慢慢地努力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