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年輕人惡搞聖誕老人的作品也不少,但像中國這般直接將其本土化的玩法,在全世界範圍可謂是鳳毛麟角
當然,徐錦江版的「聖誕老人」也並非人人都喜愛。從其誕生之日開始,便不可避免的招來了一些批評的聲音。雖然罪名各有不同,但核心觀點卻無外乎以下兩種:一種說法是,聖誕節是洋節,即便國人賦予了其「吃蘋果」「吃餃子」等新民俗、甚至連聖誕老人都已換人。但仍有人就是看它不順眼。▲每年到了聖誕節前夕,都會上演一幕抵制的鬧劇,但背後大多是反向營銷而已
另外,還有一幫所謂「高華」(自視位高等華人),或是有過留學海外的歷史、或是自詡信仰純真,或者乾脆是美劇英劇看多了。一見到徐錦江膽敢篡改「聖誕老人」的形象,立刻像是被挖了祖墳一樣、坐不住了。於是乎,徐錦江又被挖出了很多黑歷史(見下圖)。▲按照今天宅男們的三觀,徐錦江也可以被尊稱為老師,地位不低哦
在香港電影歷史上,徐錦江老師曾經有過那麼一些不是很成熟、內容不是很高級的影視作品,但這是當時香港影視圈整體風氣所導致的。▲其實,徐錦江也演過魯智深、謝遜、沙和尚,演雷神也不怯場哦
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徐錦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位三觀很正、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從這個角度來看,徐錦江形象的改變,可謂是「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典範。▲徐錦江老師除了專注於影視和綜藝之外,其繪畫和雕塑上的才藝也逐漸為大眾認可
既然徐錦江老師並非那麼面目可憎,那麼有些人心目中的「聖誕節」又是否真的那麼神聖呢?小冰翻了翻歷史,發現未必如此哦!眾所周知,「聖誕節」指的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生日。但《聖經》中其實根本就沒有明確記載耶穌確切的出生日期,在最初的2個多世紀裡,基督徒們的概念中,並沒有聖誕節這樣一個節日。當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治下仍是非法的,信徒們能苟全性命就不錯了。▲聖誕樹其實是後來的產物
直到公元3世紀,逐漸在羅馬帝國境內站穩了腳跟的基督徒們,才開始對耶穌的生日產生了興趣。但由於時代久遠,已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日期了,於是3月28日、4月24日、5月20日都曾經被選中過。但是,上述這些時間雖然比較好記,並沒有得到推廣和認可。直到一位叫儒略一世的教皇上位,耶穌的生日才被最終確定在了12月25日。儒略一世這麼做,當然有他的道理。根據教會歷史學家塞克圖斯·阿菲利加努斯的考證:耶穌死於3月25日,向前推33年,所以聖母瑪利亞受孕的日子也是3月25日,而瑪利亞懷孕到耶穌出生,需要9個月的時間,所以耶穌就是12月25日出生的。不要奇怪,就是這麼推算出來的。▲阿菲利加努斯這套邏輯,實在是無FUCK說
最初,基督教內部並不是完全同意阿菲利加努斯的這套算法。但考慮到12月25日是羅馬的冬至,本身又是太陽神「密特拉」的誕辰。於是基督教會就把耶穌的生日也定在了這一天。久而久之,太陽神密特拉的光榮逐漸被人遺忘,12月25日只剩下「聖誕節」了。▲冬至對於農耕文明有著周而復始的意義,太陽神密特拉因此被選定在這一天出生
與12月25日鄰近的17日至23日,羅馬本來有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薩圖恩節。薩圖恩是羅馬的農業之神,這個節日是勞作了一年的民眾慶祝豐收的節日。在節日期間,羅馬人往往會安排盛大的狂歡活動。在宴會上,奴隸們被允許抽籤選出一位來扮演主人,而原本的主人變成奴隸,為大家服務(公司年會的既視感有木有?)。▲古羅馬的薩圖恩節是啥?其實就是一場大規模的公司年會
在薩圖恩節期間,羅馬帝國規定不能執行死刑,也不能宣戰。皇帝和貴族們要給公民舉行大型的公共宴會,各個家庭和朋友之間互相交換禮物,大吃大喝,甚至在街上放聲歌唱。從這個角度看,今天的聖誕節對於世界各國普通民眾來說,主要是羅馬薩圖恩節的延續。畢竟,真正在教堂裡望彌撒、領聖餐來渡過聖誕節的,即便在歐美也仍是少數。▲1931年前的綠衣服聖誕老人形象,綠色象徵著植物,代表在冬天裡有魔法抵禦嚴寒
▲串場的尼古拉斯趙四
至於聖誕老人的來歷則更為複雜,據說他的形象最早來自於北歐神話中的主神奧丁。其後又加入了聖徒「尼古拉斯」(不是趙四啊),又經過荷蘭、德國、美國的一番商業雕琢,才有了今天這般模樣。▲今天的紅衣服白鬍子聖誕老人,其實是1931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商業促銷設計
所以說,聖誕節、聖誕老人本來就是改造出來的,中國人再改造一下,平安夜送個蘋果、用「鰲拜」取代原有「聖誕老人」,有腎麼大不了?2020年,新冠肆虐的西方社會,恐怕都沒心思過聖誕節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也不忍心看到這個節日就此消亡——你們過不了的節,我們幫你們過!▲聖誕老人入境被隔離了,忠義無雙的關二爺換身紅袍,也可以頂上嘛
▲古有關二爺千裡走單騎,今有關二爺扛刀送溫暖
不就是白鬍子老爺爺麼?中國不僅有徐錦江,還有扛著40米大刀送禮物的關二爺呢(赤兔馬表示不爽),實在不行,還有財神爺趙公明呢。腫麼樣,網友的腦洞,是不是讓您紅紅紅火火恍恍惚惚?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管你什麼節日,到我中國來,成為一個樂呵樂呵的由頭,中國不僅能夠消化它,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它。各路網民先前創造的「聖誕餃子不蘸醋,聖誕老人打馴鹿」「聖誕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聖誕節吃餃子,來年生個胖小子」等接地氣的金句,也是群眾對聖誕的中國化改造。擁抱多元文化,解構、消泯所謂「洋節」的外國色彩,重新填充本民族文化的新內涵,這才叫文化自信啊!▲鰲拜這波電商節奏,連元旦都帶上了
更何況,在強大電商的助推下,「鰲拜」這個「滿洲第一巴圖魯」,已經硬生生被不相干的諧音梗解釋成了「ALL BUY」(全買)。套用從不遲到的魯迅體就是:「翻開日曆一查,這日曆沒有節日,每頁歪歪斜斜的日期上都寫著『聖誕快樂』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四個字是『拉動內需『!」▲看看鰲拜這小臉蛋,多喜慶,不亞於西方的白鬍子老爺爺哦
如果說,不過洋節是針對文化入侵,解構洋節是化解文化入侵,那麼,今天借用年輕人熟悉的鰲拜形象輸出中國特色,就是反制文化入侵。這一手接、化、發,玩得好玩得妙。最後,小冰給大家科普一個西方正在形成的「聖誕習俗」。在美國紐約,很多家庭在聖誕有吃中餐的習慣,而且據說由來已久,很多西方學者都不明所以。後來他們才知道,辣是因為(看下圖,答案在最後):想文化入侵中國?小樣!誰改造誰,還不一定呢!!!(傲嬌臉)聖誕節有什麼了不起?中國人只是消費一下這個文化品牌而已。西方人再不努把力,過幾十年,興許這個牌子就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