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動作銀幕之上,硬橋硬馬、行雲流水的打鬥,總是備受觀眾的喜愛。而那些表演出色的打星們,也總能成為影迷們關注的焦點。在這些打星中,有自幼習武、腰馬紮實的動作實力派,也有半路習武,但演技出眾的演技派。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位,就是一個半路習武、但憑藉出眾演技,成功走紅動作影壇的典型案例。他就是在邵氏功夫片銀幕上活躍一時的「功夫小子」——傅聲。
在80年代的邵氏電影銀幕之上,《射鵰英雄傳》三部曲、《方世玉與洪熙官》、《洪拳小子》等作品,讓傅聲獲得了不少鮮花與掌聲。然而,相比於電影銀幕上的精彩表現,傅聲的家庭背景顯然更吸引影迷們的話題。
傅聲原名張景賢,他的父親張人龍是香港富商,張氏集團名下的產業設計證券、地產、珠寶等多個領域。1964年,張人龍被港督授予「太平紳士」的稱號。80年代張人龍還順利進軍政界,成為了當時香港的「立法會議員」。
如此強大的家庭背景,即便是如今的向佐、何酋君,恐怕也難以與之比肩,更何況七、八十年代那個草根林立的電影時代。
青少年時期的傅聲,完全是紈絝子弟的標配人設。因為貪玩不愛學習,在中學時傅聲就迎來了輟學的命運。為了讓兒子體驗底層勞動人們的辛苦,張人龍安排傅聲去老朋友張徹的劇組做雜工。然而在劇組的生活,卻讓傅聲產生了做演員的想法。
1971年,17歲的傅聲參加了第一期邵氏演員訓練班,畢業後開始跟隨張徹拍戲。在陳觀泰的《馬永貞》,狄龍、姜大衛的《四騎士》裡,傅聲都有角色出演。
1974年,張徹策劃、拍攝了電影《朋友》。在這部《朋友》裡,張徹為傅聲安排了一個富家公子「杜家驥」的角色。豐富的生活經驗,讓傅聲對「杜家驥」的角色,拿捏的十分到位。憑藉對「富二代」形象的本色演繹,傅聲在第20屆亞太影展上獲得了「最有希望男演員獎」,也就是如今的「最佳新人獎」。
《朋友》中的「杜家驥」,讓傅聲在影壇受到了不少關注。然而真正讓傅聲在大銀幕中揚名立萬的,還是1974年的《方世玉與洪熙官》。
1974年,張徹自組「長弓電影公司」,而這部《方世玉與洪熙官》正是「長弓電影」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在該片中,張徹採用了「雙雄並立」的故事結構,並安排了傅聲出演「方世玉」,陳觀泰出演「洪熙官」。
陳觀泰的「洪熙官」
傅聲的「方世玉」
硬橋硬馬的「東南亞拳王」陳觀泰,無疑是《方世玉與洪熙官》中的打戲擔當。而傅聲所刻畫的「方世玉」,則憑藉頑皮乖張、古靈精怪的性格,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點與趣味。
《方世玉與洪熙官》上映之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傅聲的「方世玉」、陳觀泰的「洪熙官」,都成為了華語銀幕上的角色經典。而這種雙主角並立,一個耍寶、一個能打的電影風格,也被其後的許多導演模仿、借鑑。
《方世玉與洪熙官》之後,傅聲又在《方世玉與胡惠乾》、《少林子弟》、《少林寺》等多部作品中出演「方世玉」的角色。而由傅聲開創的,頑皮乖張、古靈精怪的「方世玉」形象,也成為了觀眾們對於「方世玉」這個角色的主流認識。
1993年,元奎為李連杰拍攝了《方世玉》兩部曲。在這兩部作品中,李連杰活潑、頑皮的「方世玉」形象,就有幾分傅聲的影子。
雖然早年並沒有什麼習武經歷,身手也不及陳觀泰、狄龍、郭追等人凌厲,但憑藉《洪拳小子》、《蔡李佛小子》、《唐人街功夫小子》等「功夫小子」類型電影中的出色演繹,傅聲在邵氏功夫片的銀幕上也紅極一時。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郭富城、杜琪峯合作的《赤腳小子》,一直被影迷們看作是香港武俠片過盛時期,一部被時代埋沒的經典。而這部關於「赤腳與鞋」的作品,也正是翻拍自傅聲早年的經典電影《洪拳小子》。
傅聲版《洪拳小子》
郭富城版《赤腳小子》
80年代初的港片大銀幕上,傅聲在功夫片中的人氣一度不輸狄龍、姜大衛。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卻讓這一切美好煙消雲散。1983年7月的一場車禍,讓傅聲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當時的他,僅有29歲。而由王晶執導的《南鬥官三鬥北少爺》、劉家良執導的《五郎八卦棍》,也成為了傅聲電影時代的最後兩部作品。
最新最快最全港劇港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