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太平洋戰爭,明知只能撐半年,日本為何還搭上老本打中途島?

2020-12-23 田瑞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短短幾個月時間,日軍四處出擊,接連攻佔美屬菲律賓、英屬馬來亞、新加坡及荷屬東印度。此外,中太平洋上的關島、威克島等島嶼也落入日軍之手,緬甸基本被日本人控制。

歐美列強被日本人逐出東南亞的同時,「大日本帝國」的旗幟從北半球飄到南半球,從太平洋飄到印度洋。至此,日本人打出的「絕對防禦圈」甚至超出了之前設想的「大東亞共榮圈」。顯然,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完勝對手。

1941年4月,日美展開長達半年的談判。期間,美國人態度強硬,對日本相繼使出經濟制裁、石油武器禁運等狠招。如果說當時日本的確是被美英逼到了絕路,發動太平洋戰爭屬於萬不得已的先發制人,那麼,在半年後的1942年6月,日本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冒險發動中途島戰役就有點令人費解了。

日軍偷襲珍珠港時,雖然美軍的幾艘航母都「僥倖」逃過一劫,但美國太平洋艦隊還是深受重創,短期內難以恢復元氣。隨後,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日軍摧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與此同時,英國皇家海軍和荷蘭組成的遠東艦隊也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

深知難辭其咎,時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差點自殺殉國。也就是說,日本在戰爭初期牢牢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清除掉了美國這個太平洋上的最大絆腳石,而這一戰果與山本五十六戰前預定的戰略目標完全一致。

其實,在決定對美英開戰的最後時刻,山本仍寄希望通過日美談判解決問題。這位海軍大將早年在哈佛學習又曾任駐美武官,對美國恐怖的製造能力和軍工潛力,他再清楚不過了。因此,當裕仁天皇詢問他對美英開戰能撐多久時,山本如實回答:「半年沒有問題,時間再長就沒把握了。」

到底是知己知彼的日本「戰神」,山本預測戰局的能力果然高人一等。到日軍發動中途島戰役的1942年6月初,日本人在太平洋上剛好膨脹了半年。

其實,在1942年初的幾個月裡,與當初「南進」還是「北進」之爭一樣,日軍大本營對於後續戰略也是爭執不下。

海軍部先後提出兩個方案:一是向印度洋方向進攻,佔領錫蘭,再打著「去殖民化」旗號鼓動印度人反抗英國,最後在波斯灣一帶與德意盟友會合;二是向西南太平洋方向進攻,取道紐幾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切斷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聯繫,阻止同盟國以西南太平洋為基地進行反攻。而陸軍部則一如既往與海軍部唱反調,堅決反對海軍盲目擴大戰線的「冒險行為」,執意要求將兵力回調中國戰場,支援在緬甸逐漸出現補給困難的日本軍隊。

對陸軍部和海軍部因戰略制訂爭論不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不置可否。在山本看來,美國那幾艘航空母艦才是亟待解決的心頭大患。早在襲擊珍珠港後,山本就開始策劃在中太平洋一帶展開攻勢,試圖進攻夏威夷引誘並殲滅美軍航母艦隊。

善於搶佔先機的山本認為,必須趕在美國埃塞克斯級和獨立級航母服役前與美軍一決高下,如此一來,日本的「絕對防禦圈」才能免遭威脅,而深受打擊的美國人也只能選擇回到談判桌前。

然而,對進攻夏威夷,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和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都認為太過冒險,既要承受嚴重傷亡又無力長期守備。據此,陸軍部和海軍部在大本營會議上聯合否決了山本進攻夏威夷的方案,決定投入相對較少的兵力進攻斐濟和薩摩亞,這樣不僅能孤立澳大利亞,還能逼迫美國海軍遠離基地作戰,顯然對日軍更有利。

山本為此做了妥協,放棄了進攻夏威夷方案,但繼續策劃在中太平洋的進攻計劃,這一次,山本把目光轉向了中途島。這個面積只有4.7平方公裡的小島距離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都是2800海裡,不僅是美國在中太平洋的一處重要軍事基地,還是夏威夷的門戶屏障。

2月19日,日軍空襲了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3月,聯合艦隊司令部邀請大本營代表研究進攻錫蘭。當月,從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兩艘航母起飛的美機空襲拉包爾,並突襲登陸萊城及薩拉毛亞的日軍。

日軍雖損傷輕微,陸軍卻擔心類似事態重演,負責該戰區的第4艦隊司令長官井上成美立即提請聯合艦隊增援西南太平洋,儘早開展佔領摩斯比港的「MO作戰」計劃。

4月初,山本向大本營提交進攻中途島的方案,隨即引發連串爭論。作戰會議上,海軍部指責山本「高估」了中途島的戰略價值,並指出方案的多個漏洞:諸如島面積太小而無法建造大型機場、難以維持補給,對瓦胡島構不成威脅等等。

海軍部重申:海軍應以切斷美澳間的聯繫為首要目標。這一次,山本不準備再讓步了,他明確表示:我意已決,不惜請辭。然而,與半年前山本以辭職相威脅爭取到偷襲珍珠港計劃不同,大本營這次也不準備向「戰神」屈服了。

雙方爭執不下之際,美國人的一場行動無意中為山本擺平反對勢力提供了幫助。4月18日,美軍航母大黃蜂號突然出現在日本東部海域,日軍之前對美國航母襲擊本土有所準備,在外海600至700英裡範圍部署了漁船預警網,對當時續航距離約200英裡的艦載機而言,這樣的預警範圍綽綽有餘。

令日本人大跌眼鏡的是,從美國航母上起飛的竟是陸基轟炸機。「杜立特空襲東京」造成的損失極為輕微,卻在日本軍政界引起強烈震動。日軍大本營和聯合艦隊對本土遭受美國人空襲引以為恥,從印度洋匆匆趕回的山本也為讓天皇「受驚」而深深自責。

獲悉空襲東京的是陸基轟炸機而非艦載機後,山本更加堅定了擴大「絕對防禦圈」的決心。因為從夏威夷到日本本土之間確實分布著一些島嶼,山本認為,為防止美機將其用作進攻日本的基地,必須攻佔這些島嶼將美國人「拒之門外」。

這次輪到日本人復仇了,山本加緊籌備中途島戰役。4月20日,大本營參謀本部正式批准山本的作戰計劃,同時指示陸軍竭力配合攻佔中途島。

6月4日,改變太平洋戰爭戰局的中途島戰役如期進行,山本一語成讖,半年來驕橫無比的日軍遭遇開戰以來的首次大敗,從此走上毀滅之路。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太平洋戰爭:日軍偷襲珍珠港,為何成為了自掘墳墓的行動?
    日軍偷襲珍珠港,從戰略意義上講並不算是走了一步臭棋,從當時的戰爭和日本國際環境來講,只能冒險偷襲珍珠港,讓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徹底癱瘓,使其無暇顧及東南亞的戰事,日本還能有一線生機,不然日軍的處境將面臨著溫水煮青蛙的悲劇,為何會這樣呢?
  • 規模並不大的中途島海戰,為何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按照規模和激烈程度來說,中途島海戰不但比不上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甚至還不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馬裡亞納海戰。那麼,中途島海戰為什麼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呢?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12月7日,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為標誌。
  • 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中途島海戰,即便是日本贏了也會戰敗
    不必提兩國在工業能力上的差距,僅僅以日本培養飛行員需要2年,而美軍僅需要4-5周速成的效率而言,日本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美國中級飛行員的壓力,而隨著戰前培養的2700人左右的精英機組在持續的戰鬥中被消耗,日本海軍的飛行員只能越來越菜,反而過來給美軍刷經驗,這種問題對於日本而言就直接無解。對於大範圍的海空戰而言,飛行員的差距比飛機產量的差距更難彌補,也更為致命。
  • 日本為何發動太平洋戰爭?因為他們看地球儀時,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在二戰史上日本曾經做了一件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兒,令現在的人十分的好奇。當時日軍的幾十萬部隊都陷在中國戰場上,和中國軍民打起了消耗戰,越打到戰爭後期他們的武器裝備還有物資就打得越匱乏。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悍然發動了第二場戰爭,太平洋戰爭,而這次他們找的對手可就比當時的中國要厲害得多的美國。
  •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最終走向太平洋戰爭?|文化客廳
    近代日本與軍事主義的曖昧關係從來都是學界研究探討的核心議題。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仿佛走上了一條「民族切腹之路」,而這條路的終點導向了太平洋戰爭。回顧太平洋戰爭前的這十年,我們不禁疑問叢生——近代日本的軍政結構與對外戰爭的決策邏輯是什麼?作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者,近代日本又會有哪些迷思?
  • 太平洋戰爭如果是蘇軍對戰日本,蘇軍會打的日本「滿地找牙」嗎?
    太平洋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軸心國陣營的日本和以英美為首的盟軍發生的一系列精彩海戰,範圍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等地區,參戰國家達到37個,交戰雙方動員的兵力超過6千萬。
  • 今天看,二戰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註定了的戰爭
    太平洋戰爭是二戰時期在太平洋上打的,戰場上敵對雙方主要是日本和美國。對亞洲來說,太平洋戰場是二戰最重要的戰場,現在說二戰,都在談諾曼第登陸,好像多了不得似的,其實這時真正的大戰已打得差不多了,盟軍徹底取得勝利之勢已經確定。真正殘酷的太平洋戰爭反而少有人言。
  • 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對此,美國在經濟上制裁日本,限制對日出口,且開始大量增加海軍撥款,擴充海軍力量。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就有意參戰,只是當時美國推行的是以援助英國為重點的歐洲優先方針,不願意也沒有足夠兵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與德日作戰。換言之,如果美國搞定了歐洲的德國,遲早也會返回太平洋收拾日本的。
  • 太平洋戰爭—日本的夢靨
    日本鑑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調整侵華戰略,對國民黨採取誘降政策,汪精衛成立偽國民政府;對八路軍、新四軍進行掃蕩。由於日本的戰線拉長,戰爭所需要的橡膠等都來自於東南亞國家,當時東南亞是歐美等過的殖民地,日本預見到和歐美必然會開戰,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歐洲戰場,英國陷入德國法西斯戰爭汪洋中,無法東顧。
  • 日本歷任首相明知輿論滔天,為何拜鬼不停?
    靖國神社前世今生(以下簡稱,靖國神廁)靖國神廁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的神社,供奉著自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大多數是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及太平洋戰爭(1941-1945)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三萬名臺灣高砂義勇軍等日本兵。
  • 日軍零式戰機,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王牌戰機」,為何跌下神壇?
    二戰後期,戰爭資源面臨枯竭的日本急於開闢新戰場,經過多方考慮後,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發起了偷襲,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由三菱重工研製的零式戰機,一出場就給了美國等國家軍隊沉重打擊
  •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享有多大優勢?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聯合部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所在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那麼在發動這場戰爭前,日本到底享有多大優勢?值得注意的點是,雙方大致上雖然接近平衡,但日本在航空母艦上卻佔有巨大優勢,而航空母艦也正是最為重要的兵種。此外,在數字上並不能表現雙方的差異。日本的兵力組織嚴密和有著良好的訓練,尤其是夜間戰鬥。且日本不像同盟國,沒有任何語言和指揮的困難。在當時的太平洋中,同盟國兩大海軍基地——珍珠港和新加坡相距著6000英裡遠的海洋。從物資來看,日本海軍也較優。
  • 蕭功秦:太平洋戰爭是如何爆發的——從近代幾次戰爭看人類決策理性...
    太平洋戰爭前兩年,美日決策層都沒有想到要打仗太平洋戰爭發生於1941年12月,在此一年以前,日本與美國信任雖然已經下降,但日美雙方都沒有想到會發生戰爭。日本根本不想進攻美國,日本是個貧油國家,只能生產本國需要的全部石油的15%。
  • 二戰中最慘烈的太平洋戰爭,日本精銳之師為何打得美軍懷疑人生?
    偷襲珍珠港後引發連鎖反應,美國海軍戰鬥力一時難以形成,日本稱霸太平洋由於前期毫無準備,太平洋艦隊又被重創,美國的水面艦艇特別是在戰列艦這樣的大殺器方面,美國處於劣勢,同時美國在大西洋還與德國打海戰,大西洋艦隊也沒有能力支援太平洋。此時的太平洋艦隊主力除了3艘沒有保護的航母外,只有潛艇部隊了,就連尼米茲上將交接時都選擇在潛艇甲板上。
  • 《太平洋戰爭》兄弟連VS太平洋戰爭,阿米對馬潤
    怎麼說呢,好多人拿這部和兄弟連對比,的確兄弟連無法超越的經典,但太平洋其實也不差,準確的說整個二戰中美軍很多閃光點其實是發生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兄弟連的背景是歐戰1944才開始就打了一年二戰就結束了,而太平洋戰爭1941年就開始打直到二戰日軍投降才結束,整整三年。
  • 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兩位名將,太平洋戰爭中誰表現更好?看戰略眼光
    從表面上看,老麥和老尼並沒有什麼可比性,畢竟一個是陸軍將領一個是海軍將領,軍事思想和作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就兩個人在太平洋戰場所任職務和戰略思想上分析,這兩位後來的美軍五星上將還真得比一比,尤其是關於如何打到日本本土去的問題!至於孰高孰低,大家可以根據戰爭進程評判。
  • 硝煙瀰漫的太平洋戰爭系列經典電影(在線觀看)
    歷史回顧: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夕。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新一輪大戰一觸即發。各國勢力匯集太平洋海域,暗流湧動,危機四伏。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
  • 《太平洋戰爭》隨想
    《太平洋戰爭》隨筆看了史匹柏導演的連續劇《太平洋戰爭》真心的祈禱和平。劇本講述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二戰時期從太平洋島嶼浴血登陸,攻佔了一個島,再攻一個島,打下衝繩島。要進日本本土時,原子彈響了,日本投降。主角是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最大的官是營長。日軍沒有投降者,面對成片的日本人屍首,美國大兵感嘆道「他們是勇敢,還是愚蠢?
  • 日本歷史學家加藤陽子訪談:從太平洋戰爭到TPP諸問題之解讀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 安倍晉三14日在訪問澳大利亞時表示,日本和澳大利亞同意加強軍事聯繫,繼續推進TPP(即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保障開放的貿易環境,還企圖說服川普保持在亞太地區的介入。 1943年在東京召開的「大東亞會議」曾試圖將日本發動的戰爭合理化,但至今該會議在日本仍被紀念(詳見文中訪談) 太平洋戰爭1941年拉開大幕,至今已過了75年,距離《日本國憲法
  • 一觸即發丨硝煙瀰漫的太平洋戰爭系列電影(在線觀看)
    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半年之後在南太平洋爆發,美國海軍在中途島環礁成功擊退日本帝國海軍艦隊的攻擊,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這場戰役被歷史學家視為戰爭的轉折點。當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報紙頭條的時候,當時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還不及知道自己成為英雄而英勇犧牲了。倖存下來的其餘三人戰後卻對那場戰爭隻字不提,仿佛他們未曾參與那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