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部大家盼了好久,心心念念的電影,終於上線了。
而且,一開分就以恐怖的9.9分高分亮相。
隨著打分人數增加,雖然評分略有回落,但是,仍然保持著9.7分的恐怖高分。
這部電影,就是,Disney+新上映的經典音樂劇《漢密爾頓》的電影版,人稱「原卡」漢密爾頓。
本片原定2021年10月15日北美上映。但因為疫情的原因,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將發行權賣給了迪士尼。因此,讓宅家的各位有幸提前在流媒體上看到此片。
真是7月初最棒的禮物啊!
就連本片編劇兼主演林-馬努艾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也半開玩笑地表示:「就當做是獻給這個飽受創傷的世界的一份禮物吧。儘管這個禮物也難免帶有悲傷的基調……」
要知道,在音樂劇的圈子裡這部《漢密爾頓》在諸多劇迷心中,絕對屬於「神作」。
所以這個電影版本的《漢密爾頓》,無疑是給每個劇迷的超級大餐。
2015年8月初,《漢密爾頓》登上百老匯舞臺,一經推出就場場爆滿,紐約時報劇評人稱為「讓人們變賣房產、抵押孩子買票來看都值得」的神作。
隨後,這部渾厚而狂熱的「革命」音樂劇橫掃普利茲戲劇獎以及11項託尼獎,在百老匯的總收入達6.5億美元。
白宮曾邀請《漢密爾頓》表演過,歐巴馬全家就看過兩次。
甚至,美國財務部之前曾計劃把漢密爾頓的頭像從10美元的紙幣上換掉,也因為這部音樂劇暫緩。 即使是那些在百老匯首演時沒看過這部音樂劇的人,其實很多也都聽到過劇中的音樂。
當時歌曲一問世就大受歡迎,並在排行榜上待了好幾年。同時,它的銷量達到了白金銷量的六倍,並成為了史上最暢銷的專輯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革命、移民美國夢、政治雄心、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故事背景,給了它大紅大紫之路的良好基因。
但卻是結合嘻哈、饒舌和R&B音樂的舞臺,與精心編排顛覆視覺的舞蹈,將這個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傳奇一生的故事,渲染成了一部十八世紀的史詩。
輝煌的戰功、失足的錯誤、不見刀光劍影的政治鬥爭、和難以兩全的家庭與感情生活……讓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音樂劇後覺得人生多了一道「白月光」。
似乎那首《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我絕不會放棄良機)》的歌曲永不會落幕,它一邊詰問「誰死、誰生、誰講述你的故事」,又一邊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歷史上都是短暫的,成名之後你的作為會被歷史所監視;同時每個人都是一體兩面,在歷史上從沒有誰永遠對誰永遠錯,只有在最糟糕的時間做了最糟糕的事情罷了。
如同電影導演託馬斯·凱爾(Thomas Kail)說的那樣,這是一部至今仍能與當下對話的作品。
尤其在時間流逝的歷史,我們失去了過去的喘息裡,它的存在更是熠熠光輝。
「我為能有幸創作這部電影而自豪。」——託馬斯·凱爾(Thomas Kail)
有別於之前戲劇拍電影常做的現實化劇情版,這次的《漢密爾頓》拍攝舞臺表演的「現場捕捉」電影化。凱爾曾經執導過百老匯版本的《老友記》,對於如何把音樂劇搬到大銀幕,已是得心應手。
當初,凱爾接過這個重擔的時候,是希望這部電影能提供給各位觀眾一個跟當時坐在劇院裡同樣的感受。
甚至,會比在劇院裡能看到的視角還要清晰與多樣化。
於是在2016年6月原卡司離開的兩周前,凱爾拉著天才愛爾蘭裔美國電影攝影師德克蘭·奎因一起,在百老匯理察·羅傑斯劇院(Richard Rogers)裡安裝了9臺攝像機,從前排的俯視鏡頭,到舞臺兩側的鏡頭,再到整個舞臺的鏡頭,將從觀眾席最佳位置拍攝的畫面拼接在一起,儘可能地保留下現場表演的震撼感。
只是這樣就完了?
凱爾為了營造心中的「沉浸感」體驗,頻繁使用了特寫、推拉和搖移鏡頭,還掃了一圈整個舞臺的鳥瞰圖,甚至連後臺定格的場景也沒有放過。他還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手持斯坦尼康,跳上舞臺,在演員之間旋轉著拍攝。
在電影版本裡,我們能看到克里斯多福·傑克遜(Christopher Jackson)眼中閃爍的淚光,能卡看到喬納森·格羅夫(Jonathan Groff)的口水從嘴裡飛濺出來,能看到喬治國王在第一次出場時的後臺景象。
所有地這些特別鏡頭,為影片注入了興奮感和即時性,模糊了戲劇表演和搖滾音樂會電影之間的界限。
可以說,電影版本的《漢密爾頓》拉近了舞臺和觀眾的距離,使觀眾的體驗更加平民化,但特寫鏡頭難免會帶到的麥克風,還有演員的汗水等也時刻讓觀眾意識到眼前的一切是一齣戲劇而不是一部電影。
燈光、服裝、髮型和妝容都是為劇院設計的。但凱爾卻試圖在尋找一個從舞臺到銀幕轉換的全新黃金標準,讓打動人心的戲劇技巧能夠在電影屏幕上找到它的落腳之地。
在拍攝這部《漢密爾頓》官方電影的時候,音樂劇的原班人馬還拍攝了一部幕後紀錄片《凱利·卡特的〈漢密爾頓〉深度揭秘》,也會同步上映。
紀錄片以漢密爾頓的背景故事開篇,逐步轉到了這部音樂劇以及電影版本的創作幕後。
其中,還有獲獎記者凱利·卡特與凱爾以及另外九位來自原班人馬的創作者們的一場線上圓桌對話。他們安靜地坐下來,討論研究了這一開創性劇目背後的傳奇歷史。
ESPN總裁兼迪士尼媒體網絡聯席吉米·皮塔羅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無論是從未看過該音樂劇發觀眾,還是已經看過10次的粉絲,這部紀錄片都能幫助他們與《漢密爾頓》的創作過程、人物和意義聯繫在一起。」
紀錄片給我們展示了創作者和故事和人物和音樂的關係與紐帶,詮釋了故事本身的起落沉浮在反對種族主義語境下的含義和影響,卻也更加深刻地描摹了這部音樂劇成為一個流行文化現象的意義。
也正是《漢密爾頓》所承載的文化底蘊,以及其所代表的時代洪流,它的電影版才會像一場「凱旋」,在如今動蕩四起的美國社會裡騰雲歸來。它不僅是對美國革命翻拍版的回歸,也是對早期音樂劇的回歸。
西方的媒體和觀眾有多喜歡這部《漢密爾頓》?
官方電影版本的口碑在幾日前就開放,爛番茄109個媒體評價,新鮮度99%,均分9.2,Metacritic均分高達90分——是今年最高分的電影了!
讓我們一起感受下媒體如潮的好評!
《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寫道:「它是百老匯劇目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的改編」
《IndieWire》的影評人寫道:「凱爾的這部電影比坐在劇院前排要好很多,它的電影化程度足以放大和強調這場演出的情感起伏,同時又不會擾亂精心安排的舞臺指導。」
《好萊塢報導者》的影評人寫道:「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展現舞臺藝術的方式,可能連前排的座位都比不上。」
《衛報》影評人寫道:「因為非凡的導演託馬斯·凱爾,所以鏡頭捕捉到了戲劇舞臺上的場面調度,同時沒有失去任何電影的特寫親密質感。」
《華爾街日報》影評人寫道:「保留了舞臺版上富有激情的臺詞和音樂,也放大了演員情感上演繹的激蕩人心。」
《芝加哥太陽時報》的記者寫道:「電影版本的百老匯讓身臨其境這部令人振奮的宏大電影成為了可能。」
《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影評人寫道:「對於那些已經知道自己喜歡這部劇的人來說,這部電影版本會給你一個全新的見解和展新的刺激。」
《底特律新聞》影評人寫道:「《漢密爾頓》直到現在都是一部爆炸性的戲劇,它對歷史樂觀修正,充滿了創造性的光芒,而正是這些光芒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當前的黑暗。」
幾年前,《漢密爾頓》讓很多人為之著迷,它帶著一個文化時代而來,又帶著一個文化時代離開。
如今《漢密爾頓》電影版的上映,在回報粉絲的初心的同時,或許也在提醒著人們——對於美國來說,美國仍是一首偉大的還尚未完成的交響曲,人們仍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有幸看到這樣一個曾經高樓起宴賓客又樓塌了的時代,有幸隔著屏幕認識一個恢弘霸氣過、談笑鴻儒過、最終也身邊人皆鳥獸散盡的漢密爾頓。
這部電影,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回顧了漢密爾頓一生,兩小時四十分鐘的時間,如同一場風流覺,看飽那大西洋彼岸的數十年興亡。
是啊,就是這樣一部高分音樂劇,如今,將以最完美的形式,在小屏幕與大家見面。
所以,趁著周末,你們不去看看嗎???
————————————————
本文照片來自於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