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已經替代了211、985計劃成為了當前國家主流的高校建設計劃,今年是雙一流建設承前啟後之年,首輪雙一流建設即將收尾,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也將拉開大幕。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重要的人才、生源、科研成果等數據指標進行回顧和展望雙一流建設,能夠有助於社會大眾把握高校雙一流建設進展和成就。
大學雙一流建設的核心要素在於人才隊伍建設,只有秉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才能為高校的新一輪發展尋覓到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國家傑青是中國為促進青年科學和技術人才的成長,鼓勵海外學者回國工作,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科學基金。歷來國家傑青基金入選者都是高校非常重視的科研中堅力量,也是未來潛在的院士人選,國家傑青人才入選數量能夠直接反映高校雙一流建設人才師資水平。
通過雙一流實施前後五年時間段對比,國家傑青人才入選數量在首輪雙一流建設階段前十高校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在人才培養上有顯著進步,第十名的同濟大學雙一流建設五年間國家傑青入選人數較前一五年階段實現了倍增。
北大和清華依舊牢牢佔據全國前二位置,國家傑青入選人數均超過70人,遠遠拉開與其他高校的差距,再次在國家傑青上體現了舉國扶持清華北大的國家意志。這一優勢料想還將隨著國家的扶持態度長久持續,清華北大已經成為中國大陸高校中事實上的超一流大學。
中科大國家傑青依舊位列全國第三,領銜華東五校,在今年的國家傑青入選人數甚至排到了全國第一的位置。結合中科大較小的規模體量,中科大不是靠人海戰術拿到的第三,而是靠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以良好的師資素質奪得的第三位置。
緊隨清北和華東五校的是武漢二校,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雙雙躋身國家傑青入選人數全國前十,分別排名全國第八、第九位,且首輪雙一流建設階段均有20人入選國家傑青。
武漢大學是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大學,學科設置完善,師資規模可觀,在測繪、法學、圖情等專業上具有全國優勢地位。近年來,武漢大學在理科背景出身的校長帶領下,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新近的一批學科帶頭人對補齊短板、內涵建設大有裨益。
華中科技大學雖然以工科為立校之本,但是為了追逐排名已經實際走上綜合性大學建設發展之路。華科短期目標是和武漢大學相互競爭爭奪湖北第一的寶座,長期目標則是與華東五校對標,已達到穩居全國前十,衝擊全國前五的目標。華科在近十年來國家傑青入選上比老對手武漢大學多出2人,小勝一籌,但與華東五校墊底的上海交大都差距較大,想要更進一步可謂相當困難。
目前,清華北大、華東五校和華科、武大、同濟國家傑青入選人數進入了全國前十強,在高端人才積累上有著較大優勢,這樣的人才吸引慣性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仍將延續,排位靠後的學校要強勢插入全國前十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花重金砸錢引才,否則不進則退,難忘項背。
證明丘成桐猜想的中科大少年班校友摘得科學突破獎
何向南:27歲已是中科大正教授,28歲再獲百萬青橙獎
中科大大手筆發展新文科,周忠和院士獲聘人文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