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暑假來了!
對於許多網友來說,有暑假可過的日子,已經過去挺長時間了。想當年,有些人的暑假屬於《還珠格格》《小魚兒和花無缺》《家有兒女》,有些人的暑假屬於《柯南》《變形金剛》《聖鬥士》,有些人的暑假屬於《舒克和貝塔》《小龍人》《黑貓警長》……
還有這樣一些觀眾,他們兒時的暑假,是在一隻藍色湯姆貓和黃色傑瑞鼠的追跑打鬧中度過的。
提到《貓和老鼠》(Tom and Jerry),這恐怕是中國觀眾最了解與喜愛的動畫片之一。
《貓和老鼠》是由威廉·漢納和約瑟夫·巴伯拉,於1939年5月8日創建的美國動畫系列短片。自然界中的貓和老鼠有一種恃強凌弱的殘酷,但在我們熟悉的動畫片中,這種殘酷完全消弭於無形,湯姆和傑瑞,更像是一對矛盾多多的同居房客,稍有不合就互相紛爭,以各種惡作劇來發洩自己對對方的不滿。湯姆仗著體型往往是追逐的主動方,而傑瑞則人小鬼大,對於惡作劇的運用更有天才想像力。
雖然這種你來我往的爭鬥經常搞到慘不忍睹的地步,但我們都能發自心底的相信雙方絕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在前一個鏡頭中被壓扁,打碎,燒焦,甚至死後升上天國,後一個鏡頭中又會活靈活現的一躍而起,繼續更瘋狂的追逐。
正是這種無敵式的處理,才讓我們一方面滿足了在熒幕上看到瘋狂破壞的欲望,另一方面又不會有任何暴力的感覺,只覺得輕鬆好玩。這兩個傢伙雖然個頭都不大,但是論起在毀壞東西的數量,小哥倆想必在所有動畫片中都是名列前茅。
《貓和老鼠》在1970年首次引進時中國臺灣地區時,臺視曾將其暫時譯為「妙妙妙」(喵喵喵?),後來華納家庭娛樂在臺灣地區發行的DVD翻譯作「湯姆貓與傑米鼠」。中國大陸各電視臺於1980年代播出時,曾經將其譯作「託姆與小傑瑞」,南方電視臺曾經將其粵語版譯作「著魔的貓」。
乍一聽,你也許以為《貓和老鼠》是在電視上播出的超級長壽(就像《家有兒女》那樣一拍300多集)的動畫片,從80多年前一直演到現在,小時候怎麼看也看不完。實際上,很多人小時候在央視上所看到的,一共大概不到200集。
可能很多小觀眾當年會有疑惑,為什麼「總是播不完」的《貓和老鼠》動畫片裡,兩位主角的樣子還變來變去?
因為這個IP經歷了不同時期,不僅角色畫風不同,性格不同,創作團隊不同,還經歷了一些由於歷史原因所進行的修改。最重要的是,理論上來說,《貓和老鼠》並不是電視劇——而是在院線中放映的短片電影。
漢納-巴伯拉時期(1940年-1958年)
1940年到1958年,兩位
《貓和老鼠》的創始人
威廉·漢納和
約瑟夫·巴伯拉,為米高梅製作了114集《貓和老鼠》短片電影——不是電視劇,他們為此獲得了七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獎項。
1940年代初期時,湯姆看上去更像一個真實的、四腳著地的貓,多年以來,它的身體形態發生了顯著變化。湯姆開始變得越來越貼近直立行走,更「擬人化」,相比之下,傑瑞的設計僅在面部、身形有微小的變化。
說到《貓和老鼠》,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配角,就是永遠只聞其人、不見其廬山真面目的「兩隻鞋太太」,她是一位肥胖的中年黑人婦女,大多數情況下,她也是湯姆的主人。她經常會使用暴力來解決由湯姆與傑瑞產生的混亂。
有趣的是,湯姆和傑瑞在短片裡很少說話——就算偶爾有聲音,也(為了省錢)是由漢納和巴伯拉兩個人配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