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Blue Note Shanghai|
▲在Blue Note Shanghai演出過的爵士大師
▲李宗盛在Blue Note演出現場
▲李泉在Blue Note演出現場
▲崔健在Blue Note演出現場
在國際唱片業協會剛於9月24日發布的《2019年音樂聆聽報告》中,中國人平均每周聽音樂17.7小時。在中國樂迷最受歡迎的音樂類型中,古典樂/歌劇排名第六,搖滾樂排名第七,中國傳統戲曲排名第十。作為流行音樂基礎並擁有百年歷史的爵士樂,在中國甚至排不進前十。
Blue Note Shanghai的開業,是今年中國爵士圈毋庸置疑的大事件。因為上海,也因為這是Blue Note大中華區的第二步。如果十年後回看今天,也許會對現下蓬勃發展的中國爵士生態有更趨向裡程碑式的認知。
毫無疑問,上海已然是中國的爵士中心。你看到從上海走出的爵士樂手或前來取過經的有志之士,前往中國的其他省市,立起一座座新的爵士演出場館或教育機構。你看到上海和長三角兄弟省市,有能力提供今天中國最一流的爵士專業教育。你看到我們擁有最好的場館,最一流的演出,最正規的運作,更不用提一百年前的搖擺樂在我們血脈裡留下的律動。如今,Blue Note Shanghai的到來,更使「中國爵士之城」這一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鞏固。在這個名號的背後,想像中是賺得金缽滿盆,現實卻是放手一搏孤注一擲。終究是歷史選擇了上海,讓三大演出品牌來共同打造這座城市的現當代爵士氛圍。是機遇,是殊榮,是莫大的挑戰。一線資源的密集,令人措手不及。今天,我們是唯一同時擁有三個日常性高質量爵士演出品牌的城市。當其他省市的樂迷還在糾結要不要打飛的看演出,上海人卻在經歷選擇困難。可南可北也可東。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充沛的交通資源,更讓我們「說走就走看演出」的成本幾乎全國最低。2010年世博會的那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上海人的心裡到今天都還是真理。
▲Harvey Mason在Blue Note Shanghai的演出身為上海人,自知最難直面的是我們的排外。今天的「排外」,不再是過去表面上的排斥外地人,而已延伸成為更深層次的「排他」:一種對特定事物的依賴和順從,並由此引發的對其他觀念的迴避甚至牴觸。另一方面,因為追求精細,所以習慣比較;過分挑剔,於是目光狹隘;固守己見,就會視野不廣、洞察不深、包容不足。這一點,新老上海人狹路相逢。人家都是多多益善、喜不自勝,我們倒是恰恰相反。面對爵士樂這一本來最該體現包容的音樂類型,有些上海樂迷在爵士金秋裡使盡了渾身解數:不同程度的排他。對爵士的關注重燃,各種聲音此起彼伏。「Blue Note、JZ、林肯哪家強?」這是在Blue Note場內場外,我被問及最高頻率的問題。「Blue Note開了,在上海更老牌的JZ和林肯要混不下去了吧!」質疑別人,總能得到莫名的優越。「林肯的票價比Blue Note便宜。一樣看爵士,為什麼不去林肯?」上音的畢業生頭頭是道地分析起來。「聽不懂Blue Note、JZ、林肯的爵士樂,Heyday的復古歌手才是印象中的上海爵士。」小克勒的點評也不應忽視。「我從來不去現場,因為新的爵士都不是真的爵士,我只認John Coltrane以前的爵士。」黑膠愛好者不忘曬一波庫存。面對這些聲音,我們不必遮遮掩掩。各大主辦方早有耳聞。關於上海這座城市,表面上所謂「最好的爵士氛圍」,恐怕更多實質性的貢獻是由長期耕耘的主辦方強行撐起的。Blue Note的到來確實普天同慶。但在它進入上海以前,是歷時十五年的JZ Club/爵士上海和始終執著於大眾科普的林肯中心,長期澆灌這片土壤,培育上海的爵士現場。你們在Blue Note看到的喜歡爵士、懂觀演禮儀的高質量觀眾,有許多是被JZ和林肯帶動培養出來的。你們加入的Blue Note Shanghai微信粉絲群,有很多群友同時潛水JZ群多年。而JZ、林肯等演出方的音樂會推薦、海報設計等管理運作,也明顯受到Blue Note專業宣傳模式的影響。在三大演出品牌共同打造的爵士生態中,我們之間的聯繫和共性,遠遠大於隔閡與差異。
令上海人真正感到驕傲的,是同時擁有JZ、林肯和Blue Note,而不是單一的其中任何一家。這三個品牌,每一個都有其餘兩個無法取代的特色和獨特的優點,也難免會有顧此失彼的地方。Blue Note有和世界最與時俱進的、前瞻性、最多元包容的演出,林肯難能可貴地保留了原味美國爵士的儀容和精神,JZ有今天中國尤其南方最優秀的本土音樂家和未來新星,最隨性寬鬆草根自在的觀演氣氛。三者恰好形成完美互補。一個健康良好的爵士演出市場,一定能同時容下這三種風格。▲在Blue Note Beijing演出過的爵士大師第一吸睛是陣容。讓樂迷們歡呼雀躍的,不僅僅是Blue Note Jazz Club近40年的品牌價值,更有從北京模式中推出來的穩定的大師陣容。開業以來,就甩出Kamasi Washington、Pee Wee Ellis、渡邊香津美、Huntertones、Sinne Eeg、Omar Sosa & Yilian Cañizares等多組重磅音樂家,這是開幕月(周年月)才有的陣容嗎?非也。根據經過三年運作、模式成熟的Blue Note Beijing來看,這只是Blue Note China日常在線的水平。各用兩個字來形容三大主辦方,JZ是從零到有的「草根」,林肯是忠於原味的「標準」,Blue Note則是無門戶之見的「包容」。Blue Note的演出陣容涵蓋之廣,堪稱中國之最。短短三年間,你能在Blue Note的舞臺上看到Lee Konitz、Dr. Lonnie Smith、Larry Willis、Chick Corea、Harold Mabern、Billy Hart、Roy Ayers、Louis Hayes、Ron Carter
這些老一輩爵士泰鬥,Dianne Reeves、Kurt Elling、Freddy Cole、Jane Monheit、Stacey Kent這些
人聲天王和天后,Ravi Coltrane、Kamasi Washington、Mark Turner、Joshua Redman、Ethan Iverson、Robert Glasper這些
美國爵士今天的中流砥柱,Jacob Collier、Aaron Parks、Jazzmeia Horn、Vijay Iyer、Mark Guiliana、Christian Scott、Marquis Hill、Jamison Ross這些
新生代弄潮兒,陳若玗、阿布、肖駿這些
華人爵士音樂家,就連Harriet Turbman、Oliver Lake、Reggie Workman、Andrew Cyrille等
先鋒自由爵士音樂家也不放過,菊地成孔、小田朋美、大西順子、山中千尋等
日本音樂家……乍看上去像是一堆名字的堆砌,但不同年齡、不同爵士風格、不同樂隊編制、懷著不同的音樂理念來到Blue Note的舞臺,只為提供最高規格和質量的音樂現場。包容,不僅在現場。爵士樂不僅在國內,在國外都是小眾的音樂類型。為了讓大家有更多機會了解這門音樂,Blue Note做了大量的積極推廣。說Blue Note是介紹演出最認真的爵士場館,應該不會招來非議。作為Blue Note的長期撰稿人,我們在過去三年中嘗試了許多不同的寫作角度,以期做好演出推薦,給音樂家提供基本、正當且合適的演出推廣。Blue Note真誠地對待每一種觀點,尊重音樂家本身的特質,開明客觀地正視音樂本身,關注音樂家和樂評人的需求。把純粹的講好音樂,置於商業之上。所有人都在學習,一門心思只想「做」好音樂。這樣的胸襟,就連今天的許多主流媒體報刊恐都望塵莫及。包容的極致,是對其他音樂類型敞開胸懷。作為一家爵士俱樂部,怎麼能做流行、民謠演出呢?這樣的批判曾不絕於耳。除了忠於「標準」的林肯中心,Blue Note和JZ都陷入過類似的境地。在以爵士為主的基礎上,同時接納其他音樂類型,不見得是出於妥協,而是開明和包容。縱觀世界各地的爵士俱樂部和爵士音樂節,民謠、爵士、靈魂、放克、流行甚至搖滾的登臺,總體還是常見的現象。就在前不久,頗受爵士忠粉追捧的義大利Umbria爵士音樂節,請到了搖滾樂隊Radiohead的靈魂人物Thom Yorke作為頭牌。Thom Yorke的音樂追求縱然包容萬象,在隱晦的元素糅合下,他從來不是爵士的絕緣體。但如今現身世界級爵士音樂節,是否意味著Thom Yorke是一位潛在的爵士音樂家呢?「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我們忘了這些(老生常談)吧!」剛在10月的Blue Note Shanghai連演四場的當代爵士鋼琴明星Aaron Parks一語道破21世紀的音樂趨勢。如今,Blue Note將它帶到了中國。過時的類型劃分正在打破,更微妙的元素融合正在進行。其實早在70年代的美國,爵士俱樂部辦民謠演出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類型間的跨界融合,更是值得鼓勵的創新。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Joni Mitchell、David Bowie、Leonard Cohen、Radiohead等這些對爵士懷有好奇與開放心態的「非爵士音樂人」,他們的許多作品在經大浪淘沙後仍然經典。誰在演很重要,演什麼更關鍵。於是,你在這個包容的舞臺上看到了爵士班底的崔健、李劍青、常靜、陳粒,因為來到Blue Note,他們放下在另一個圈的知名度和標籤,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願意重新開始,進行全新的碰撞。他們帶來了自己的樂迷,帶走的是融合了爵士元素的新演出體驗。每一場音樂會都有自己的主題,Blue Note開放的舞臺就像一個化學實驗室。有時候,跨類型的音樂融合併不比噪音即興少一分實驗的勁。進入十一月,前菜剛去,主餐正好。一座沒有Blue Note的爵士之城不完整,因為包容和多元是百年爵士的根本。關於爵士,越開放,越了解。耳畔動聽,齒頰留香。事實上,Blue Note Shanghai和北京是一樣的,在現場提供美食與音樂結合的用餐體驗。堅守美食無國界的理念,主打歐陸菜系,與上海的海派風情交相輝映。每一道菜品的味道做到錯落有致,料理出熱情奔放的美味。四季輪轉,時令之鮮美將躍然桌上。在一年當中,餐廳的菜單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以當季獨特食材定製新的菜單。讓人彈眼落睛的萬聖節限定套餐剛剛過去,讓人更為期待的是他們的冬季聖誕新品。「冷爵士」「開始潤嗓吧」「山丘」……雞尾酒的取名也和音樂相關,讓人遐想。點一杯店內招牌「Blue Note」,幽藍雞尾酒,杯口一圈如鑽石閃亮的砂糖,邊喝邊聽著藍色舞臺的現場,這該是多美的夜。
⬇️Blue Note Shanghai 十一月演出全新上線,點擊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