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巴瑞·萊文森(Barry Levinson,美國導演):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
曾擔任電視節目編劇,獲得過三次艾美獎。後參與《無聲電影》及《緊張大師》的幕後工作。編寫《真相》、《小迷糊回娘家》等影片劇本,其中《伸張正義》獲1979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提名。1982年開始涉足導演界,自編自導了青春喜劇片《小餐館》,再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提名。1988年由他執導的《雨人》勇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以及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也是迄今影壇唯一一部兼獲奧斯卡與金熊的作品。1991年的《豪情四海》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導演獎提名。1997年導演兼製片的《搖尾狗》榮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委員:
克里斯多福·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英國編劇、導演
曾獲得過奧斯卡獎、兩項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美國編劇工會獎、義大利大獎、坎城電影節的評委會特別獎、好萊塢最佳編劇以及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改編劇本獎等。他的舞臺劇和音樂劇作品也頗為出色,曾獲四項託尼獎、三項奧利佛獎、四項倫敦晚間標準獎和一項紐約劇評人獎。
電影《危險方法》、《謝利》、《沉靜的美國人》、《致命化身》、《全蝕狂愛》、《危險關係》、《好父親》、《乾柴烈火》、《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玩偶房子》的劇本都出自漢普頓之手。他也曾執導過電影《卡林頓》、《夢想阿根廷》和《密使》。
崔洋一(Yoichi Sai),日本導演
著名韓國籍日本電影導演、劇作家、演員,身兼日本電影監督協會理事長及寶冢造形藝術大學的教授。先後師從大島渚、若松孝二、後藤幸一等著名導演,曾擔當過大島渚影片《感官世界》的副導演。1983年推出處女作影片《十樓的蚊子》,並藉此獲得了「每日競賽」的新人獎和橫濱電影節新人獎。2005年憑藉電影《血與骨》(2004)獲得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優秀導演獎及最優秀劇本獎。1998年的《犬奔》、2002年的《刑務所之中》都是當時電影旬報年度十佳榜中佔據了一席之地的作品。2003年,崔洋一推出了一部不同於以往另類風格的溫情感人生活劇《導盲犬小Q》,該片在日本掀起了一股熱潮。崔洋一作品的獨特角度常常給人以不同尋常的體驗。
陳英雄(Tran Anh Hung),法籍越南導演
1992年的導演處女作《青木瓜之味》獲得了第46屆法國坎城電影節的金攝影機獎和第19屆愷撒電影節的最佳處女作獎,並同時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該片的成功也使他享譽全球。他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三輪車夫》(1995年)獲得了第52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獅獎。他的另一些電影作品包括《夏天的滋味》(2000年)和《伴雨行》(2009年),《挪威的森林》是他的最新影片。
帕茲·維嘉(Paz Vega),西班牙女演員
是一位在美國好萊塢發展的炙手可熱的西班牙影星,2001年她主演的《露西婭的情人》上映,整個西班牙為之動容,本片讓茲捧回了西班牙電影大獎中的「最佳新人女演員」獎。隨後,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又挑選她擔任影片《對她說》的女主角,由此奠定了帕茲在西班牙女星中一線花旦的地位。
2004年,帕茲的身影又出現在了由亞當·桑德勒主演的好萊塢影片《西班牙女傭》中,正式開啟通往好萊塢的大門。2006年,帕茲與好萊塢老戲骨摩根·弗裡曼合作了頗受好評的《10件或更少》,次年在《大德蘭修女》中獨挑大梁,2008年帕茲與斯嘉麗·詹森等好萊塢一線女星合作了漫畫名家弗蘭克·米勒導演的作品《鬼魂》。帕茲·維嘉作為一名炙手可熱的新星,她的銀幕魅力正在持續釋放中。
王全安(Wang Quan』an),中國導演
是為數不多的獲得過重要國際電影節獎項的中國新銳導演。1999年,他拍攝完成自己編劇的第一部電影《月蝕》,這部電影迥異於中國電影以往的敘事風格,其獨特的電影語言帶給中國電影界極大的震撼,受多個國際影展邀請參展,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國際評委大獎,是中國新電影運動的標誌性影片。他2004年完成的《驚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為他贏得了更大的讚譽。2006年,王全安拍攝第三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圖雅的婚禮》,獲第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2010年,王全安執導、表現內地與臺灣兩個家庭自離散後重聚的影片《團圓》獲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
張靜初(Zhang Jingchu),中國演員
中國優秀女演員,曾獲開羅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華表獎、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並數次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金馬獎最佳女演員提名。
2005年出演《孔雀》,該片獲第55屆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之後憑藉《花腰新娘》榮獲第1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06年憑藉《芳香之旅》獲得第30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張靜初曾與國際導演合作,出演中芬合拍片《玉戰士》(2006)、美國影片《尖峰時刻3》(2007)和中德合拍片《拉貝日記》(2009)。
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2005 「亞洲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