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巴金《家》中女性形象的對比

2021-02-19 孫玉紅自能語文工作室

    巴金的《家》中,以封建禮教為背景,描繪了多個不同形象的女性。這裡以鳴鳳、琴、瑞珏賴做對比。

   首先,鳴鳳與其他兩個女子的身份都截然不同——她只是高家的一個奴婢。在覺慧和鳴鳳的談話中,她也多次強調「你是少爺,我是丫頭」;在第四章中作者就用大量筆墨描寫鳴鳳在深夜的心理活動,她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歸宿,覺得自己「沒那個命」。可見當時的社會環境給一個花季少女帶來了怎樣的無奈與痛苦。「奴婢」這個身份標籤就好像把她囚禁在一個鐵籠裡,導致她面對自己對覺慧的情感畏首畏尾,不敢多邁出一步。她內心唯一強撐的力量就是覺慧對自己的一點保護欲和關心,所以哪怕她獨自無奈,她還是盡力生活,並不很消極。而當她知道自己要被送去馮家時,她奮力反抗,向覺慧求助,向夫人求情,她對於自己痛恨的事情不會妥協。在用盡全力反抗仍無望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絕不妥協。鳴鳳此人在我的腦海中,應當是極其嬌小柔美的女孩,但她的所作所為卻與她的外形反差極大。誰也未曾想到這一平日裡乖巧的丫頭,有這種勇氣。

    再者就是書中的新青——琴。在最初的章節裡,作者便描述了琴聽聞外專開放女禁時的欣喜,費盡心思只為說服母親同意自己去外專。可見琴是一個好學,為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與封建思想抗爭的女性。在我國的封建社會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校少之又少,男女同校更是遭到大眾的譴責。生在這個時代的琴,想追求和男子一樣讀書上學的權利,是很困難又不幸的。加上她在這樣一個封建家族裡,「剪髮」事件就很明顯地展示出琴內心的矛盾與不易。她活潑開朗,但也為自己沒有勇氣向家挺抗爭而落淚。她反思自己其實並不勇敢,但我並沒有覺得。因為她是替母親所承受的風言風語和壓力著想,可她的內心還是充滿了追求女性平等自由權利的強烈思想,並無數次想過為之獻身。她比鳴鳳地位高,是個小姐,但也同時被自己的身份深深困擾,覺得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她比瑞珏更勇敢,敢於向母親說出自己的心願,哪怕她知道結果,也要孤注一擲——嘗試。

    最後,是書中我很喜歡的角色——瑞珏。她通情達理,溫柔大方,善解人意,成熟穩重。對覺新、海臣的關心無微不至,理解丈夫的難處,甚至更令人驚訝的是,她能對待梅如姐妹,絲毫不顧及什麼。她是很真實的,沒有心眼的,看見梅哭泣自己也會禁不住傷心難過;會在覺慧心煩時特意喊他下棋來放鬆心情;對於丈夫更是柔情似水的愛。剛開始讀到瑞珏和覺新是如何荒唐地被安排在一起,稀裡糊塗成了夫妻,還覺得這樣的婚姻絕對不能夠圓滿。可瑞珏一心一意對待覺新。到最後要在即將生產時搬出家前往一個很偏僻的地方,她不情願但還是去了,也是怕丈夫為難,但最終卻造成不好的結局。

   三個女性形象都很有特點且大不相同,巴金塑造人物形象的功底很強。

相關焦點

  • 歷史 巴金的《家》與家
    雖然早年的他經常買來《新青年》和《每周評論》閱讀並帶領弟弟們熱烈討論,從而在無形中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但父親遽然去世後,二十出頭的李堯林就開始艱難承擔這一大族的生活。巴金髮現大哥在那時的環境下變成了兩重人格的人:一會兒是舊家庭暮氣十足的少爺,跟弟弟談話時又是一個新青年了。「當時他們還把我看作一個小孩,卻料不到我比他們更進一步。」
  • 回溯|巴金的作品《家》創作歷程
    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裡。」《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堯枚的鼓勵下寫的,1929年7月,李堯枚自川來滬看望巴金,談了家庭裡的種種事情,氣憤而又苦惱。巴金告訴他,要寫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說。大哥即表支持,後又寫信來大加鼓勵:「你要寫我很贊成,我簡直喜歡得了不得,我現在向你鞠躬致敬。」
  • 巴金老人築起的「家」與「魂」同在
    幸好尚存一絲安慰,是心中的「家」不倒,似「魂」還在!初讀《家》時,青春年少,本以為老人既為名家,其著作自然難讀難懂,卻因為對老人的仰慕,堅持選讀。然而,隨著手指的滑動,我居然「一路順暢」——原來,《家》竟然離我們這麼近,巴金用的是平淡的語言將一個舊的家庭的崩潰,與青年一代追求革命事業的旅程娓娓道來,仿佛是用平凡的雙手在一個廢墟上一磚一瓦壘起一個美麗而雄偉的「家」,書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雖年代已不屬於我們這一代,但就因這神奇之筆,所有的人物便似仍在我的眼前,每一件事,似乎才剛剛過去。
  • 閱讀系列之一:關於巴金的《家》、《春》、《秋》—一代青年的反封建讀物
    上個月訪滬,有機會參觀了巴金故居。想起當年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巨大影響,是方今任何「暢銷書」難以企及的。《家》有過多種版本的電影,幾年前電臺還播放過電視劇。引起我寫了一篇少年時讀這本書情景,文章首發於《北京青年報》,收入《閒情記美》。重發於此,略有刪節。 現在北京四臺正在播放新版《家》的電視劇,引起我一些雜感。
  • 尋找巴金的黛莉
    當年,巴金先生致信黛莉一人,而今看來,則是寫給我們大家,寫給他全部讀者的。趙黛莉這個名字,很可能不是原名,應是一位讀書女生,崇尚新生活、新風氣,自己起了好聽的名字來用。我們可以推想,在閻錫山治下的太原府,渴求新思潮的知識女性趙小姐,讀過巴金作品之後,產生強烈共鳴,心潮難平。
  • 《家》:延宕+原著文本
    正是在這種情節延宕中,各種人物的深層心理在並置對比中得到充分挖掘,特別是對於愛情這一事件上覺新由痛苦到接受再到痛苦,覺民由反抗、選婚到得到幸福,覺慧由追求自由愛情到放棄鳴鳳的痛苦,都是以心理揭示出來的,而人物心理轉化的過程也就構成並推動了情節的展開。
  • 尋找巴金的黛莉(續)
    (十五 )梅生出走巴金先生留下七封信,不期然帶給我們種種非虛構故事,竟如此曲折混雜是非莫辨。好一座歷史富礦。然而我心激蕩,這才初步探到「礦脈」,我們即將靠攏黛莉之家。這回真是她家吧?我買了些糕點菸酒,各自分開提了,一行人鑽入寧武老街巷,亦步亦趨而進。趙瑾老人系趙家第九代人,生於1927年,眼下在當年九進院的凋零殘部中,苟延殘喘。
  • 安家對比 賣房子的女人和安家對比
    安家對比《安家》是根據日劇《賣房子的女人》改編而成,由孫儷,羅晉,張萌等人一起主演的一部都市劇。在《安家》這部劇電視中,已經出現了兩位渣女,一個是張乘乘,一個知否小姐,這兩個女角色都是讓觀眾討厭的角色,而且都是典型的渣女,張乘乘頭腦簡單,知否小姐心機滿滿。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小婚家 01 「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 巴金的這句名言,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子女後代一直都踐行的座右銘和家訓。
  • 2021中考課外現代文閱讀練習:永遠的巴金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課外現代文閱讀練習:永遠的巴金,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永遠的巴金   在這個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設想一下近百年來最受歡迎和影響最大的一部長篇小說,我想應該是巴金的《家》。
  • 巴金: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人 | 家風
    ——小婚家01「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裡做一個普通的人。」巴金的這句名言,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他的子女後代一直都踐行的座右銘和家訓。
  • 巴金在山東|十天四次,巴金品茶趵突泉
    筆者關注巴金與山東的關係多年,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等,近期終於勾勒出一個輪廓。本文談談巴金與趵突泉的這段淵源。巴金因擔任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副團長,在1951年初秋來到濟南。在夕陽的映照下,讓巴金更體會到酈道元《水經注》中說的「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突出雪濤數尺,聲如隱雷」的景象。天徹底黑下去,燈光漸次亮起來,趵突泉又顯出另一種容姿。他們興奮地指點著,議論著,直到9點半才回住處。
  • 巴金和蕭山的愛情故事不僅僅是浪漫,更是一段傳奇!
    中國的文壇有這麼幾位大家,其中有一位巴金先生,他的《家》《春秋》,那是咱們文壇上名噪一時的著名作品,這大概是我看的第一部小說,啟蒙讀物。內容也比較複雜,比較早開始看成人世界的情感糾葛。巴金的夫人,都知道,叫蕭山。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呢是非常的動人,咱們就從故事的開始講起吧!在認識巴金的時候,蕭珊只有十幾歲,還是個中學生 ,那時還不叫蕭山叫陳蘊珍。
  • 大作家巴金十句經典格言,句句充滿大智慧,流露出崇高品格和人格
    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知道巴金是通過他的代表作《家》,這部佳作奠定了巴金在文壇上不可磨滅的地位。今天,是巴金先生誕辰116周年誕辰,我們就來欣賞他筆下十句名言,來紀念他吧!論影響力,巴金不輸同時代任何作家,他是世界級的文化名人。在這裡可以舉個小例子可以說明巴金在世界的影響力。
  • 小議電視連續劇《家春秋》對原著的拙劣修改
    在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家》無疑是最為出色的一部。而在《家》中,無疑以鳴鳳投湖、瑞珏之死等幾段情節最為動人。 寫瑞珏之死那段文字悽切婉轉,字字見血,令人迴腸盪氣,一直是評論家、文學家們津津樂道、屢圈屢點之處。 最近看了根據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家春秋》,見編劇導演對這幾處做了較大的改動。竊以為,這些修改嚴重損害了原作的旨意,有畫蛇添足、畫虎成狗之嫌。這裡不妨將原著和根據原著改編的電視劇的有關情節作一簡單的比較。
  • 巴金與蕭珊: 最後的深情,是守著你的骨灰過餘生
    1936年,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成了長篇小說《家》。《家》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惡,謳歌了年輕一代的覺醒和反抗,為新時代的青年點亮了前行的明燈,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當時的巴金每天都會收到許多讀者來信。
  • 巴金《家》(22)
    幾家公館的大門只是幾個黑洞。有兩三家牆內大槐樹的影子映在銀白的石板上,一枝一葉顯得分明,不曾被人踏亂,又不曾被風吹動,好像是一幅出自名家手筆的圖畫。「這個城市怎麼會這樣清靜?」覺慧疑惑地想道。他不想說話,卻抬起頭默默地望著在藍空航行的一輪還不太圓的明月。「好月光!真是月明如水!後天就是中秋了,」張惠如讚嘆地說。他接著又問覺慧道:「覺慧,你離開這兒就沒有一點留戀嗎?」
  • 堯棠公館:帶你住進巴金小說裡,感受老成都的韻味
    酒店地處天府一街及劍南大道之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卓越;雖地處高新區繁華地段,卻隱於錦城湖公園一側,延景入室,靜享繁華都市中的一方綠意安寧。民國時期,政局穩定的成都吸引了眾多社會名流匯聚於此,興建了許多風格各異、功能完善的中西合璧的近代獨特宅邸「公館」,並於1930年代達到鼎盛。
  • 巴金 | 最美的愛情,是你離開後我仍念念不忘
    不僅是六年,從我開始寫這篇短文到現在又過去了半年,半年中我經常在火葬場的大廳裡默哀,行禮,想到一些朋友不能把個人的智慧和才華獻給社會主義祖國,我萬分惋惜。每次戴上黑紗插上紙花的同時,我也想起我自己最親愛的朋友,一個普通的文藝愛好者,一個成績不大的翻譯工作者,一個心地善良的人。
  • 王志飛、張定涵伉儷情深,精彩演繹「巴金」愛情故事
    音樂劇背景絢爛多彩,主要以梁祝的唯美愛情故事貫穿全劇,通過家國情感和角色之間的情感映襯出了梁祝愛情以外的情感抉擇,是《梁祝》對本次音樂劇做出了最好的詮釋。一念一生,唯愛永恆,沒錯,歷朝歷代對於愛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早在1959年,18歲的俞麗拿就通過小提琴獨奏譜寫了一曲中西結合的《梁祝》,這一奏便成永恆,便成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