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不僅是藝術或娛樂,它永遠都是觀眾或者說平常老百姓宣洩情緒的有效途徑。最近在網絡上不經意看到一部作品引起網友的熱議,甚至是謾罵。有人說它是給「小三」洗白,也有人說它三觀不正。我很好奇廣電總局的審查制度開放到了什麼地步,遂開始追劇這部《婚姻時差》。
簡單來說,這部劇講述的無非是一個婚內出軌的故事。房地產老總那溫柔嫻淑的妻子和可愛調皮的女兒移居加拿大,留下他一人在國內孤苦寂寞。雖然他擁有一個正直的人生,但這不妨礙他遇到紅顏並且精神出軌。而這個紅顏又恰好是一個善良、倔強、敢於向權威挑戰、正義直言的記者,於是乎這個故事似乎就陷入了一個道德悖論——憑什麼還有這麼 「優秀的小三」?
這個正室捍衛婚姻主權的故事,讓我不禁聯想到一部電影——《太太萬歲》。張愛玲寫的作品,大都有那麼一點偏離主旋律,比如說《色戒》、《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它們不是對於愛情的歌頌,反倒有一種撥開純愛的遮羞布,把現實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們面前的無奈和殘忍。而這部《太太萬歲》之所以給我很深的印象,主要是因為團圓的結局似乎並不那麼讓人快樂。陳思珍在丈夫唐志遠出軌後,盡了各種努力最終讓生活回到原位,她所得到的欣慰,一直置於男權話語的體系中,以丈夫的名譽為己譽,以丈夫的回歸為己樂。這是一種傳統的婚姻觀。張愛玲用「浮世的悲歡」來形容所謂的「哀樂中年」。在這裡,悲也是歡,樂亦是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影視作品,大都和《太太萬歲》的思路一脈相承。插足愛情關係的第三個人,一定是妖嬈嫵媚的小騷貨,好一點的,也不過是外表清純的綠茶婊。前段時間熱播的《虎媽貓爸》,裡面的董潔也瞬間顛覆了既定畫風。當然,我不否認確有這類人存在。用影視作品來批判這種現象,也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我想問,這世上所有的愛情,只有這一種形態?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一心一意,就一定還有「放手錯的,遇見對的」的柳暗花明,當然也有「迷途知返」、「三心二意」等等。可以說每一段感情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往傳統的電視劇對於觀眾來說,就好像應試教育對於學生,對是對的,但卻抹殺了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所有的正室,在看完家庭倫理劇後,都抱著「小三必壞」的心態來捍衛婚姻,那我想說,你的愛情,死定了。
當我看完最近的幾集《婚姻時差》後,不得不說還是有一些佩服的。這裡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著行為推進的邏輯依據,事件的發生不只是單鏈條的相互關聯,甚至還有其他的副線作為支撐,而副線本身又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故事,每個情節都不浪費。再者,角色本身也拒絕了以往電視劇的「臉譜化」塑造方式。本應自帶「主角光環」的李海,他身上也有投資「原罪」,以及作為商人的銅臭氣息;男反一周興,即便是壞到骨子裡,也可以給路邊的乞丐大方施捨,用「善惡分明」來形容並不為過,只不過對於善惡的區分他自有一套評價標準罷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趙曉菲需要被刻畫的這麼立體、這麼豐富。這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許「性」不需要原因,但「愛」絕對需要。我曾看到有人用一句話形容某地產大亨和他妙齡女友的情感關係——「發光的人不一定在一起,但在一起的人一定是發光的。」意思是說,雖然大眾只看到了小姑娘的顏值,認為她不過是憑藉美色上位,但在經過時間的考驗後,我們發現人家小姑娘的確有很多超於常人的優點,這就是她發出的光芒。如果第三者沒有那麼多可信的優點,我們就只能相信是原配弱爆了,要麼就是出軌的那個人眼瞎了,而這樣的角色還有什麼值得他們轟轟烈烈火拼演個二三十集呢?
不僅如此,除了趙曉菲被刻畫的豐富飽滿,江珊飾演的吳婷更是讓人信服,一顰一笑都傳遞出萬千情絲。她的定位是個近乎「聖母」的角色,但劇情不止於此,讓我佩服的是,她在知道真相後,也經歷了複雜的情緒起伏。最開始她可以做到較好的自我把控,保持理性的頭腦去抽絲剝繭分析現狀。當她面對李海的坦白時,了解到愛情的變化,於是開始情緒失守,甚至也暴露出了潑婦的歇斯底裡、滿腹猜忌。經歷了情感漩渦後,她又能找回自己的理智,謹慎應戰。這才是個讓人信服的角色,這才是個真切的女人。
角色的真實刻畫不僅能增強電視劇本身的可看性,對於觀眾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能從中領悟什麼。我想說,《婚姻時差》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電視劇。不同於《太太萬歲》中所建構的男權社會,《婚姻時差》裡的每個女性都是一個獨立的發聲體。雖然表面上看,女人們還是在圍繞著男人打轉,但是無論吳婷還是趙曉菲,她們的目標都是建構更好的自己。在故事的初始階段,她們都在盡職履行著良好的社會職務或家庭身份,並因此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在爭奪李海的過程中,她們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目標明確,方法直接,既不忍氣吞聲,也不絞盡心機,可謂不卑不亢。這部劇不是簡單的關於出軌與被出軌的故事,它是一場愛情的博弈,結果沒有誰輸誰贏,聰明的女人將懂得利益的平衡。
《婚姻時差》用三個人的糾葛來承載愛情豐富的形態,向我們展示了相知、相守、離開、複合……我們可能沒有趙曉菲的經歷,但失戀的情緒誰人不曉?當趙曉菲和李海分開,獨自療傷時,未必不能引發觀眾的同感。特別是馬林對曉菲醍醐灌頂的幾句激勵,把它說成是當代女生的「失戀指南」也不為過。吳婷也是如此,這個女人身上的大氣、包容、智慧,對待婚姻和家庭的態度,同樣是範本般的存在。還是那句話,愛情絕不是那麼簡單,如果只把這部戲當成婚內婚外三角PK戰,那我們錯失的就太多了。
最後要說的是,還是得對網友的大肆討伐抱著欣慰的態度,因為這至少證明大多數人對於純愛還有所期待,對於責任感還有自己的道德底線。然而我們不應該出於對結果的批判,就放棄對過程的思辨。在談論婚姻應該怎樣之前,我想我們應該先知道婚姻是什麼。而這,才是《婚姻時差》帶給我們的最大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