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創享未來
有關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小時候我就聽大人們講過不少,長大以後,記載他倆傳奇故事的書藉我也看過很多,其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項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收看了電視劇《楚漢傳奇》,重溫楚漢歷史,細觀劇中百態,尤其劇中英雄人物項羽最終遭遇「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歷史悲劇,看後不能不讓人為之嘆息啊!
先論一代梟雄劉邦,他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在於用人,他能集中能人的聰明和才智,為自已所用。劉邦的用人策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順應歷史潮流,平衡人們心理。劉邦深刻了解幾百年的諸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他便毅然加入「誅暴秦,伐無道」的農民起義行列,大膽放走了刑徒。進駐安陽後,並不貪圖享受,而是立規矩,重能人,一下子就調動了秦人官與民的積極性,增強了自已的力量,也提高了自身的威望。
第二,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只要有才能的人,不論出身,地位如何,一律因才錄用,且不求全責備。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是沛主吏橡,謀士張良是失魂落魄的遊泳者,大將軍韓信是個討飯的叫花子,樊噲是個剝狗的屠夫,灌嬰是個小商販,但他們各有所長,才為劉邦大膽任用,都成為他的謀臣戰將,為其統一天下起了決定性作用。
第三,以國家為重,納諫如流。大將軍韓信戰功赫赫,破齊後,擁兵自重,向劉邦提出要封「假齊王」的政治要求。劉邦一聽十分生氣,知其想藉機獨立,欲發誓攻打。張良,陳平勸其不可輕舉,劉邦即解其意,對來使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何必做個假齊王呢?」並將大印送給韓信,立刻穩住了韓信,也破壞了項羽想要拉攏韓信的陰謀。
第四,大膽使用,用而不疑。陳平棄楚投漢,劉邦觀其才,便大膽使用,封為都尉,兼掌參乘。出入和自已同坐一輛車子,於是引起手下諸將的不滿。劉邦親自做了一番調查後,更加信任和重用陳平,把他又升為護軍中時監督全軍將領,別人再不敢說三道四了。劉邦的信任讓陳平十分感動,全力匡扶漢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計,為漢朝的初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反觀悲劇人物項羽,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1.項羽雖對外稱有「四十萬精兵」,但真正屬於自已的親兵卻只佔有不到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對於一個領導者無疑是最大的威脅。
2、項羽是個習武之人,缺乏謀略和政治遠見。項羽是個所向披靡的大英雄,但他只會武功,其它方面卻都處於弱勢。試問一個只知道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如何去爭天下,爭皇位呢?論打仗,項羽的確是個高手,但這天下,還非得一個文武雙全,用得謀略之人才能久坐。
3.民心。從項羽火燒阿房宮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項羽想要的東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殘忍的方式得來,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麼區別呢?
4.不聽諫言。項羽在屠殺鹹陽城的時候,不僅殺死了秦二世,還做了許多喪盡天良的壞事,讓百姓對他很失望。韓生就來勸告項羽,可他固執己見,不肯聽從。韓生感嘆說道:「都說這楚人就像戴帽的猴子一樣,原來真是如此啊!」項羽一聽不高興馬上讓人殺了韓生。對於不聽諫言的領導者,人們往往是不信任的。如果身邊沒人敢於說真話,那麼這個組織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從劉邦和項羽的身上,同樣可以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既要學會好好把握各種成功的機遇,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和身邊的人搞好團結。「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這樣身體力行的去做,我們才能在這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註:本作品經作者授權華文系列號獨家代理髮布,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報刊選稿刊用及其它用處,請直接聯繫作者或通過平臺聯繫。轉載請註明作者署名及(來源:華文原創文學)。封面插圖圖片由五哥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配圖與文中內容無關。
投稿郵箱 :3397926661@qq.com
編輯運營 :《華文原創文學》編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