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金武
本期文章導讀:
七十年代,北山知青最初下鄉的那幾年多災多難,爆竹車間大爆炸自不必說,食堂的一起火災使知青們陷入了絕境。火燒當日窮,知青們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吃飯的地方。 黃金武是當年的食堂管理員,這把火燒的,使他既無奈又心痛。他的無奈在哪裡?他的心痛又在何方?那是怎樣的一場大火?北山二連食堂是一幢7間草房,始建於1969年。面積約150平方米。建設當初為戰備點俱樂部,後臨時改為機關食堂。1972年3月20日,大批知青到達北山後,指揮部把機關食堂騰給了二連。
1972年7一8月的一天上午,指揮部在四連(五七幹校)組織籃球比賽。所有的機關幹部,二連大部分留守知青,都去四連看籃球比賽。整個指揮部機關和二連,顯得空空蕩蕩。因為籃球比賽的原因,中午機關食堂吃飯的人比較多。食堂負責做飯的知青王國林來找我,借用二連食堂大鍋蒸饅頭。(二連食堂和指揮部食堂前後毗鄰)
上午10時許,我和知青韓立華、董鳳厚、張寧、趙志華、趙志鳳等人在食堂內摘菜,準備連隊中午飯。趙志華突然一聲驚叫:「快看那咋著了」!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灶坑門上方二層棚上的麥秸,一眨一眨閃著團團火花,正在一點點地燃燒蔓延。我當即意識到要著火了,提醒大家沉著冷靜不要慌,快點往棚上澆水。有拿飯盆的,拿水瓢的,大家開始譁譁地往棚上揚水。
滿滿兩大缸水全用沒了,火勢並沒有控制住。揚上去的水,又返落下來,把我們個個澆的像「落湯雞」。食堂二層棚是一排排小碗口粗的雜木桿。雜木桿上鋪了一層厚厚的麥秸。經過我們一番折騰,可能是產生了空氣對流。二層棚上的小杆、麥秸,開始大面積的燃燒蔓延,並產生了明火。
室內撲救無望,我急忙奔到室外。廚房頂上已多處冒出縷縷青煙,火已經上房了。「大家快出來上房澆水」。二連食堂前有一口水井,我們幾個人輪番打水,紛紛往房上傳遞。王國林和趙志華站在房頂上,譁譁地往煙火處澆水。10幾桶水澆上去了未見效果,濃煙在房頂上開始大面積蔓延。王國林將房頂苫房草扒開一處,裡邊噴出一股股濃煙。火勢己經無法控制,他站在房頂上無奈地擺擺手,意思是沒有救了。
著火的廚房東屋是女寢室,室內已經躥進了濃煙,我組織大家開始往外搶東西。趙志華、張寧等人從前窗戶跳進了女寢室,將室內所有的行李,牆上掛的衣物,桌椅板凳搶出來了。女寢室靠南窗戶有個大面案子,面案子上下存放有20多袋白面、苞米麵、豆油等物品、連同笨重的大面案子,全被我們搶出來了。
廚房裡濃煙滾滾,火勢不斷地燃燒蔓延。正在蒸饅頭的四層大籠屜瞬間被火烤著了。前幾天趙志華、程新亞剛剛製做的木製大廚櫃,在呼啦呼啦地起火燃燒。裡邊成摞子的盤子、飯碗等餐具,被大火燒的噼噼啪啪炸響。門窗上的玻璃,被大火燒的一塊塊爆裂。驚慌失措中,我突然想起倉庫裡還存放有好幾千斤糧食,「大家趕快往出搶糧食呀」!
二連食堂飯廳很大,當時連隊留守知青僅有20一30人,飯廳大部分空間閒置。我帶領食堂人員在飯廳西側,臨時用木板間壁了一個筒易倉庫。用來儲存糧食等生活物資。當時倉庫裡儲存有3000多斤黃豆、3000多斤苞米楂子、玉米面、小米等雜糧。這麼多糧食,可怎麼往出搶啊?董鳳厚非常機靈。水井旁掛有半截小鐵道,是平時食堂開飯敲鐘用的。董鳳厚、韓立華、趙志鳳3人輪番敲鐘,噹噹噹…噹噹噹,這奇怪刺耳的鐘聲,在森林中迴蕩,在山谷中迴響,顯得極其悲壯。
火是從東邊廚房間開始燃燒的,一點點地往西部蔓延,為我們搶救糧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現場僅有我們7一8個男女知青,大家個個心急如焚,焦急萬分。我和王國林、張寧、趙志華幾名男知青冒著生命危險,鑽進倉庫開始往出搶糧食。160斤重的大麻袋,平時搬運都費勁,緊急時刻不知道咋背上肩的?100多斤的黃豆袋子,扛在肩上,急匆匆一路小跑。有的肩上扛著麻袋,腋下還挾著白面袋。有的肩上扛著麻袋,手裡還挾著一桿大稱。還有的拖拽著沉重的大麻袋,一步步艱難前行。大家都在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與烈火拼搏,與死神較量。幾名女知青在窗外緊急接應,她們迅速將糧食轉移到附近樹林裡。
火勢蔓延的速度迅猛疾快,大飯廳裡瞬間躥進了煙火。刺眼的濃煙,燻熗的眼淚譁譁趟。二層棚上燃燒的雜木桿,拖曳著團團的火焰,劈哩叭啦地往地上墜落,濺起一道道火花。燃燒的麥秸摻雜著恢燼,雨點般地往頭上飛落。大家頭頂著滾滾的烈焰濃煙,在火場裡一趟趟地往復穿梭,一趟趟地往復奔跑。要不惜一切代價,把糧食全部搶出來。
無情的火舌很快封鎖了食堂所有的門窗。大飯廳裡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飯廳和倉庫裡再也進不去人了,大部分糧食還未搶出來。關鍵時刻,發電廠的湯寶才師傅、知青顧振忠、曲陸林、程新亞、徐殿臣趕來了。在家沒去看籃球賽的部份知青趕來了。他們是聞聽了噹…噹…噹的鐘聲,從四面八方陸續趕到了火災現場。
我氣喘籲籲向湯師傅報告,倉庫裡還有好不少糧食沒搶出來,趕快想辦法呀!湯師傅堅定地命令我們:「趕快在西大山牆打砸洞口搶糧食」。程新亞飛快地取來了斧頭鋸等工具。湯師傅、顧振忠、曲陸林、程新亞等人輪番作業,大家只用了幾分鐘時間,迅速在食堂西大山牆,扒開一個約有半人高的洞口。我和張寧、趙志華幾名知青迅速鑽進倉庫,把一袋袋糧食拖拽到洞口處。湯師傅指揮眾人在外邊緊急接應,好比接力賽一樣,一袋袋糧食被迅速搶出,迅速被轉移到安全地帶。
濃煙慘雜著火焰,瞬間躥進了倉庫裡。倉庫和大飯廳間的木製隔段,正在起火燃燒。剛剛砸開的洞口開始住外返濃煙。湯師傅在洞口處一遍遍地大聲疾呼,裡邊什麼東西都不要了,你們趕快出來!我用手絹捂著嘴吧,強忍著濃煙的燻熗。確認倉庫裡再沒有什麼貴重物品了,擺手示意所有的人立即出去,我最後一個鑽出了洞口。
熊熊的大火發瘋似的躥上房頂。無情的火舌貪夢般地舔著房簷門窗;吞舔著二層棚上的雜木桿和麥秸;吞舔著柁、檁、椽子和苫房草;吞舔著整個二連食堂。瘋狂的火焰一浪高過一浪。長長的火龍躥有十幾米高。天空中爆閃著團團的火花。烈焰濃煙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一切。房頂被大火燒的噼噼啪啪炸響,發出噝噝的怪叫。食堂瞬間變成了一片火海。現場周圍的樹木被大火烤焦了。大家眼睜睜地目睹這場大火,肆虐的燃燒蔓延。大約2個多小時,房頂燃燼塌落。火勢慢慢地減弱了,明火終於熄滅。
周殿林、杜雨才等領導,把李德芳和我召到指揮部,詳細詢問了火災發生的原因及損失情況,我如實地做了匯報。他們又把王國林和二連食堂幾名知青找來核實,火災發生的原因基本清楚了。周殿林當著大家的面,向縣裡有關部門做了匯報。
這場火災給二連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後經我們統計核實。一口80印大鐵鍋燒漏了。4層嶄新的大籠屜被燒毀。新製做的木製大廚櫃為烣燼。食堂所有的罈罈罐罐,鍋碗瓢盆,廚具餐具,大部分燒毀報廢。食堂女寢室吊棚上,放置幾個大紙盒箱子,裡面裝有她們個人的生活日用品、現金、糧票、手錶等。慌亂中未發現,全部被燒毀。還損失了幾百斤蔬菜,幾十條新麻袋。其它損失已無法統計。非常令人惋惜的是,150平方米的食堂被全部燒毀。
按著指揮部領導的要求,李德芳組織二連所有人員清理火場。呈現眼前的是一處處殘垣斷壁,青煙縷縷。早晨還有20一30人在食堂吃飯,瞬間夷為一片廢墟。給人一種悽涼、孤寂,心酸、無奈的感覺。時值中午應該吃飯了,大家又飢又累又渴。突然有人驚喊:『』大家快來看,這裡有大饅頭」,記得好像是程新亞和趙志華在清理殘火時,發現了大鍋裡有饅頭。所有人立刻都圍攏過來,輕輕撥去籠屜上的烣燼殘土,一鍋白花花的大饅頭展現在大家面前。我們光顧救火了,機關食堂蒸的一大鍋饅頭都忘了。大家欣喜若狂,一頓饅頭加涼水,中午飯臨時解決了。
火燒當日窮,寧願竊賊偷不失一把火。一場大火把二連食堂燒的片瓦不留,食堂需要重新選址,大部分廚具餐具需要重新購置配備。短時間內,無法解決20一30人的吃飯問題,經請示指揮部領導批准,二連留守人員全部放假。僅留下我們4一5個人處理善後。
二連食堂發生這場大火,起火原因非常清楚。食堂二層棚上,鋪了一排排小碗口粗的雜木桿。雜木桿上又鋪了一層厚厚的麥秸,(主要是用於冬季防寒)。這些材料都是可易燃物。食堂長年燒火做飯,灶坑口上方煙燻火燎極為乾躁。為日後火災埋下了隱患。
二連食堂燒火做飯,還有一個很不好的陋習……火上澆油。因樺木柈子潮溼,影響食堂正常開飯。食堂工作人員常上發電廠索要廢機油。一大桶廢機油長時間擺放在灶坑門口,一旦做飯菜火上不來時,隨意就往灶坑裡澆上一勺。火上澆油,灶坑打熗噴火,大家習以為常,從未引起重視。那天二連食堂為指揮部烝饅頭,究竟是誰往灶坑裡澆了油?灶坑是什麼時候打熗噴火,引燃了二層棚上的麥秸,至今都是一個迷團。
所幸的是火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是山區領導和縣裡領導,暨廣大知青家屬最為關注的。令人欣慰的是,火災發生時,大家冒著生命危險,將倉庫裡所有的糧食全部搶出。事後經我們檢斤統計,糧食和帳面基本相符。這場火災教訓深刻,尚要發生在春秋兩季防火期間,造成的後果和損失,將是災難性的。
45年逝去了。每當回憶起那場驚心動魄的火災現場。至今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年為搶救國家財產,奮戰在濃煙滾滾,烈焰沖天的火災現場上。捨生忘死,臨危不懼的知青戰友們。他(她)們是:王國林、趙志華、張寧、韓立華、董鳳厚、趙志鳳、顧振忠、曲陸林、程新亞、徐殿臣、劉軍、徐魯敏、韓曉東等。謹向他(她)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特別感謝山區發電廠的湯寶才師傅。特別感謝當年所有參加撲救火災的知青戰友們,特別感謝北山各個基層單位的同志們。真誠地道說一聲:……謝謝!
編輯:李鐵慶
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 相關閱讀請點擊下邊文字劉福順:北山綜合廠爆炸親歷記(上)
劉福順:北山綜合廠爆炸親歷記(下)
李鐵慶:幕後的兇手
李奉啞:慶安公安~監獄軼事
劉世智:玩遊戲引發的那些故事
王 飛:小時候學琴的日子
劉世智:我的「地道戰」
李奉啞:慶安「地道戰」拾遺
宋淑芹:學生時代的記憶
常洪芹:鐵道線上的娘子軍
大山之子:在縣"五七"幹校的日子
黃金武:北山知青經歷一直感動激勵著我……
賈立軍:慶安西城壕的故事
劉福順:故鄉的小河 少年的快樂
郭洪明:北山經歷鑄人生
劉福寅: 六、七十年代校園往事
宋淑芹:童年趣事
作者簡介
黃金武,男,漢族,1954年1月出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71年12月慶安一中畢業,同年12月參加工作。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委黨校法律專業畢業。1971年12月上山下鄉,歷任慶安縣北山二連、三連食堂管理員,出納員、會計。1973年12月參軍入伍,1978年4月復員退伍。1978年8月,歷任鐵力縣水產公司團支部書記,總務組長,水產商店主任。1981年6月,考入鐵力縣公安局,歷任派出所民警,派出所副所長,治安科副科長,法制科副科長,鐵力市公安局科級偵察員,戶政科科長,(科級)一級警督,主任科員。2001年被評為黑龍江省戶政工作先進個人。2014年退休。
講慶安老「話兒」,聊慶安「老事兒」,慶安「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號誠邀五、六、七零後閒聊慶安,一道回憶、撰寫伴我們一起勞動、生活的家鄉的「老人兒」、「老事兒」。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您的勞作有大家的分享,才是其樂無窮!
「陳年往事的記憶」公眾平臺,由慶安廣播電視臺媒體人李鐵慶義務主辦編輯,發布家鄉的文學寫實回憶作品,同時發布老照片、視頻、微電影,以及奇聞軼事等等健康向上作品,力求在網上為慶安人義務奉上豐盛的精神文化食糧!
結交新老文友,共享快樂時光!
歡迎新老朋友捧場、投稿、瀏覽、相互轉告!
關注「陳年往事的記憶」微信公眾號,慶安的陳年往事都能瀏覽到!
投稿電子郵箱:
466687597@qq.com
投稿微信號:
qar46668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