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眼
文 / 李正善
讀高中時,班裡一個來自商洛丹鳳的王姓同學,他姐姐遠嫁到長安這邊,他也來這邊讀書。有一段時間,他還叫我和他一起借住在他姐姐家。
他姐弟倆的眼睛都很好看,後來有人說他們的眼睛是那種典型的丹鳳眼。那時候我不解地想,他們家鄉那麼窮,為啥眼睛卻是那樣好看。不會因為他們都是丹鳳人,才長著一對丹鳳眼吧?
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有些荒唐。
看到一些文藝書籍時,知道了三國時的關羽關雲長竟然也是擁有丹鳳眼的美男子,《紅樓夢》裡的薛寶釵也是漂亮的丹鳳眼。後來知道演員劉曉慶唐國強名模劉玉玲等等都是丹鳳眼,才感覺丹鳳眼與丹鳳縣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
丹鳳眼是那種極富魅力的眼睛,眼型比較細長,眼角微微上翹,給人一種嫵媚的感覺,無論男人女人,都讓人看不夠。特別是擁有丹鳳眼的女人,一顰一笑非常迷人,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叫做「吸睛」。
賈平凹先生在他的散文《在鄉間的十九年》裡,曾經有過一段有趣的文字:「忘不了的,是那年冬天,我突然愛上村裡一個姑娘,她長得極黑,但眉眼裡面楚楚動人。我也說不清為什麼就愛她,但見到她就心情愉快,不見到她就蔫得霜殺一樣……我偷偷地在心裡養育這份情愛,一直到了她出嫁於別人了,我才停止了每晚在她家門前溜達的習慣。但那種鍾情於她的心,一直伴隨著我度過了我在鄉間生活的第十九個年。」
嘻嘻!我不知道,平凹先生在這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被折磨的那對楚楚動人的眉眼,是不是就是丹鳳眼。
雖然說丹鳳眼不都是丹鳳人,那會不會丹鳳人中長丹鳳眼的人會多一些呢?丹鳳又到底是怎樣一個神秘的地方呢?
前幾日,西鹹新區作協組織作家到丹鳳縣採風交流,我終於有機會來到這個三十年前就有疑問、二十年前就想抵達的地方。
丹鳳位於秦嶺東段南麓,號稱秦頭楚尾,自古是秦楚交匯之處、南北通衢之地。丹江航道自春秋戰國始即為貢道,是建都長安之歷代王朝的主要補給線,而丹鳳的龍駒寨又是丹江航道上「北通秦晉,南結吳楚」的交通要衝,是當時水陸換載的著名碼頭。款款而來的丹江水,曾經載著無數商賈的夢想,從遙遠的南方北上,水路抵此休憩中轉之後,再由陸路直奔都城所在的關中。據介紹當時這裡一地之稅收,竟然佔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船幫會館坐北向南,面臨丹江,為青磚六柱五樓牌坊式建築,看上去巍峨壯觀。我用手機為幾位文友照相時,需要距離門口很遠,才能拍得到全景。站在會館門外,透過矗立的彎腰弓身雙手反握拉著縴繩的船工,和那高聳挺立的船帆雕塑,仿佛看到一望無際的丹江上的點點白帆,聽到了那些「嘿呦嘿呦」的千年絕唱。
文字記載,該會館是船老大們從船上每件運貨的運費中抽取三枚銅錢集資,經過日積月累,於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建成,用來當作當時的水手船員們休憩、食宿、聚會、娛樂之處,這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船幫會館之一。站在街上,很容易就能看到船幫會館青磚青瓦的門樓上方鑲嵌的一塊豎立的長方形藍底上篆刻的刀鋒健碩、筆力虯勁的「明王宮」三字。在這三個字下的一塊青石上,刻有同樣風格的「安瀾普慶」,左右兩側是「高山流水」和「清風明月」,既能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感受到昔日的繁華和喜慶,又能體味到走遍萬水千山之後的那種灑脫和高潔。門樓青磚上依稀可辨的斑駁的紋路,是歲月風塵在此留下的刻痕;而那精緻的花飾和齊整的瓦當,又顯示出建築物百年不敗的風華。
丹鳳不僅僅是當時的商貿物流中心,更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地和聚集地。開放的丹江包容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思想。距離縣城不遠處俊秀綺麗的鳳冠山,就隱藏著「儒、道、佛」三教之玄機,歷代諸教名人曾在這裡修行。這神秘的仙地,自然吸引得我們登臨膜拜。
鳳冠山312國道、西南鐵路從山腳穿過,位置優越,交通便捷。今天的丹鳳縣,就因為「襟帶丹江水,枕倚鳳冠山」而得名。
鳳冠山又名雞冠山。海拔861米,山體色赤,狀若雞冠,似雄雞昂首鳴唱,古人以雞冠山稱之。《商志》之「八景十觀」,稱其為「冠山」。
我們到達山下時,一些文友望冠生畏,不敢抬足。丹鳳作協的陪同人員一再邀請和導引,我們四五個人才舉頭攀爬。我之所以跟隨,是受在最前邊蹦蹦跳跳的一個9歲小姑娘的感染。她爬得,我們為啥不敢呢?
說來容易,真正一步步攀援卻實在不易。鳳冠山山勢參差嶙峋、危巖凌空,石階較之其他山路上的臺階高了許多,每抬一次腿還真不容易,所以往往沒走幾步,人就已經氣喘籲籲汗流滿面了。
走在我身邊的嚮導、丹鳳縣文聯文友如數家珍地介紹說,鳳冠山有商州「八景十觀」之一的「雞冠插漢」,有「冠山睡美人、真人會群仙、神龜挺立、嘯天雄獅、豬豹奔趕、人頭怪獸」等自然景觀,更為神妙的是在懸崖絕壁上分布著如鬼斧神工般的大小形狀各異的摩崖石窟洞。
到12個洞中還有關公洞時,一下子來了精神,快走幾步前往洞內。我想知道洞裡石刻或塑像的關羽,是不是就是書上記載的那種濃眉美髯丹鳳眼。
進得洞內,但見關雲長單刀在手,巋然聳立,長髯飄飛,雙目炯炯,那眉那眼,雕刻得栩栩如生,看上去正是標準的丹鳳眼。
因為時間緊張,我們不能參觀每一個山洞,只進去了五個洞,就直奔鳳冠山最高處——望江亭了。
雲朵與晚霞參差之間,紅頂飛簷的望江亭孤獨地矗立在山頂最高處。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到了山頂,俯瞰山下,丹鳳縣城高高低低的建築,正如鑲嵌在綠色絨毯中心的一顆透明的寶石。寶石旁邊形成半包圍的,是白花透亮的丹江水和油亮烏黑的火車鐵軌,它們對縣城自然形成了一軟一硬一黑一白兩道天然的屏障。一列運載物品的火車由西南經西北往東南半環形呼嘯而來,與緩緩流淌的丹江水,組合成這座城市的動脈。
這時候我恍然大悟。鳳冠山山頂,不就是丹鳳的眼睛麼。由此看下去,你可以看到丹鳳的精髓和妙處,那就是既能讓船來車往熙熙攘攘的商賈們賺得缽滿盆滿,又能讓佛道儒各方不同思想異類觀念互不侵犯和睦相處,更能讓企圖拒絕高官厚祿遠離社稷廟堂尋找偏居一隅求得採菊南山的商山四皓生活得舒坦安逸。
走在我們登山隊伍最前邊的那個小姑娘,坐在望江亭外的石階上,忽閃著一對大眼睛,不解地看著隨她而來氣喘籲籲的大人們。而她的眼睛,居然也是一對迷人的丹鳳眼。
這個「丹鳳眼」的想像力絕對不比李太白先生差,同行的杜芳川告訴我,女孩兒在登山的過程中說:「我就想一腳把這個山踢倒。」她的這份豪情,恐怕是鬼才賈平凹也不能比的。
本文選自2020年10月21日《文化藝術報》A06版 詳情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閱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張瑞琪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李正善 | 丹鳳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