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哥譚》:在黑暗探索光明的人,要麼失敗,要麼成為黑暗

2021-01-08 閒說漫威

有這樣一個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問題的根本在於,蝙蝠俠的出現,是否能夠讓腐朽的哥譚轉變!

持有「蝙蝠俠是哥譚守護騎士」觀點的人認為:蝙蝠俠的出現,不僅成為了哥譚犯罪分子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並且還像一枚掉落草堆的火星,將哥譚城市中的善良點燃;

而持有「蝙蝠俠是哥譚的守墓人」觀點的人認為:哥譚根本的問題在於階級固化,導致的哥譚高層內部的腐朽,虛假繁榮所粉飾的太平盛世,不過是給一具長滿了蛆蟲的屍體蓋上的華袍。蝙蝠俠的出現,不過是給這具長滿蛆蟲的屍體,噴上了一層香水,好掩蓋裡面的腐臭罷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了解哥譚市的起源、以及在蝙蝠俠登場之前的哥譚說起。也就是今天要說到的美劇《哥譚》!

哥譚市與紐約市

作為一個與蝙蝠俠對標的虛構城市,哥譚並不是從蝙蝠俠漫畫一開始就存在的。

一開始蝙蝠俠活動範圍的設定是在紐約市中,但是為了增加來自不同城市漫畫讀者的認同感,創作者比爾芬格,決定創造一個真實而又虛構的城市。

起初,比爾芬格想用「公民市」來代替紐約,這個高度普世的命名,能夠讓所有漫畫讀者都對這個城市有著認同感——只要你是合法公民,就能有這樣的代入感。

但是又結合到蝙蝠俠所在的「紐約市」濱海,並且還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並不能真正起到普世認同,於是又有了「海濱市「和」首都市「的稱號。

但是最後,在電話本上看到「哥譚珠寶商「店鋪的名稱,覺得「意頭」很好,就決定使用這個名字。

並且,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哥譚(Gotham )」還有傻子居住的村落的意思,同時「傻子村」在當時也是紐約的綽號之一。

於是,在1940年12月的DC漫畫《蝙蝠俠》第四期中,以紐約市為原型的「哥譚市」就正式與蝙蝠俠掛鈎。

並且,隨著蝙蝠俠這個IP的名氣在全世界的名氣越來越大,哥譚這個犯罪城市也開始走進人們的眼中。

哥譚市的問題,與紐約市的發展

誕生於1935年5月的蝙蝠俠,代表了當時美國遭遇經濟蕭條,社會階級矛盾惡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美國人民籠罩在戰爭之下的恐懼,最直接的以暴制暴的想法。

而哥譚作為「紐約」的虛擬化,自然也是有著當時紐約所具有的問題。

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輝煌並非一蹴而就,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很多問題。

尤其是在1904——1950年這段期間,國際環境動蕩,國際經濟低迷,社會秩序不穩定,紐約在當時基本上是哥譚的具象化城市。

貧富差距大,階級固化,正是當時紐約所面臨的問題。

漫畫的貓頭鷹法庭,就是誕生於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貓頭鷹法庭是由哥譚市中眾多歷史悠久的名門望族所構成。

這一個觸手涉及到哥譚方方面面的黑暗組織,控制了哥譚的經濟命脈。就和紐約當年,在城市的發展下,越過政府,以金融、大都會等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匯聚成為一隻「有形的手「來取代了」無形的手「。

在這次的經濟轉型中,直接導致了以製造、出版印刷、食品加工等等為主導的失業人員超百萬之多。

要知道,在1910年期間,紐約人口數量也不過才400多萬人。

而在這樣動蕩的社會環境下,紐約迎來了建市以來,社會問題最大並且也是最多的年代。尤其是紐約還是當時非裔美國人最喜歡的移民城市。

於是,種族問題加上社會問題,導致了紐約迎來了建成以來,犯罪率的最強的高峰期!

沒有出路的社會環境,以及根植於體質的罪惡城市,才是蝙蝠俠真正的敵人,同時也是各種犯罪分子的滋生的溫床。

美劇《哥譚》:在黑夜中探索光明的人,要麼成為光明被黑暗籠罩,失去光明,要麼就直接成為黑暗的一份子

同樣是生長在哥譚中,為什麼有的人走投無路,成為了犯罪分子,而有的人選擇成了俠盜,而布魯斯則是選擇成為了蝙蝠俠?

在漫畫和電影中,我們已經見識過蝙蝠俠和哥譚反派的行為和選擇,但是,在這之前,他們究竟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悲慘,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日後的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

蝙蝠俠不是一天練成的,哥譚的罪惡也不是某天就突然出現的。

哥譚的罪惡,最早可以追溯到哥譚建立,在以四大家族為基石建市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劇中的四大家族和漫畫有出入)。

可以說,哥譚自建立起,就自帶罪惡基因。

在哥譚的,就是籠罩在哥譚上空的貓頭鷹法庭,在這之下,就是公認的「哥譚之王」法爾科內,再往下就是臣服再法爾科內的三大黑幫,再往下就是哥譚的市長和警局,最底層的就是一些零散的犯罪分子。

從上至下,哥譚都瀰漫著一股墮落腐朽的氣息,即使是被認為光明的韋恩家族,在託馬斯韋恩的光明之下,也都藏著他看不到的蠅營狗苟,甚至阿卡姆直接成為了他死亡的導火索!

在這樣的大染缸城市之下,又是否存在熱血青年?

有!

在哥譚警局中,曾經有很多個要立志改變哥譚的人,他們選擇成為哥譚的警察,要為哥譚的法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起碼,年輕的哈維也這麼想過。

作為一部經典的美劇,在熱血主角的身邊,總是會安排一個「飲冰十年,熱血已涼」的老大叔。而在《哥譚》中,熱血戈登的身邊,就是酒鬼哈維。

對比年輕剛踏入哥譚警局的戈登,哈維作為一名老同志,上到黑幫大姐大費什,下到街邊流氓,他都有關係。而哈維,看起來一副圓滑世故,對待工作愛答不理的表現,實質上是對哥譚深深的失望。

當周圍的戰友都失去了加入警局,維持法治的初心,也許你能夠忍受堅持的孤獨,成為黑夜的一枚火光,靜候黎明的到來。

但是當他們都齊心合力地將你變成他們一樣的人的時候,當身為警務人員身上背負著「案底」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哥譚的警務人員,這時候,法治這兩個字還純粹嗎?

你要執法?就先把自己拷了吧!

在整部哥譚中,哈維的改編是相當成功的,相比起在前三季中顯得有些臉譜和絕對正義的戈登來說,哈維的塑造,顯然就是千千萬萬個哥譚人所面對的現實,以及無奈。

甚至,哈維的身上,隱隱帶著漫畫中蝙蝠俠的氣息:無法被消滅的罪惡,和堅決與這種罪惡抗爭到底的頑強精神!

而無奈的是,哈維終究不是蝙蝠俠,他沒有支撐他獨善其身的經濟能力,也沒有支撐他內心正義感的信念。

所以他看到撞了幾次南牆,卻依舊堅持自己內心正義的戈登,才回那麼地憤怒咆哮:你怎麼可能戰勝罪惡?要知道,你也是罪惡的一份子啊!

與其說,哈維是在怒罵戈登,倒不如說他在罵自己。

在哥譚中,光與暗的分界線已經十分模糊,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一切都是實力說了算。

也因此有人說,哥譚在,罪惡在!罪惡不止,小丑不死!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看到這裡,你不禁會問,設身處地地想一下,自己是否能夠獨善其身,還是隨波逐流?

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那些走投無路的反派

現實中的「哥譚」紐約市,由於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也因此騰飛,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而隨著經濟的復甦,社會問題等等也是隨之減少。

但是故事中的「紐約」哥譚市,由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獨立,哥譚本身自成體系,問題自然也就是內部發生內部解決了。

在沒有外來經濟和力量的幹涉下,哥譚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上層階級利益共生,牽一髮而動全身,嚴格把控著哥譚,就連作為四大家族韋恩家族的家主,託馬斯韋恩也是只能通過慈善等方式,徐徐來對哥譚的情況進行改良。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除了要化身為罪惡的恐懼,帶上蝙蝠面具,這其中難免沒有對真實身份的保護。

作為哥譚上層的託馬斯和布魯斯尚且如此,而那些生活在哥譚底層的人們又是如何的?

劇中對於超級反派企鵝人的改編,還是蠻讓人吃驚的。

沒有了漫畫中肥胖臃腫的身材,反而變得十分瘦小,就連企鵝人的出身也是進行了改頭換面。從漫畫中出身於四大家族之一的科博波特家族,到《哥譚》中只是一個孤兒寡母的中產階級。

但是在與漫畫中那個穿著燕尾服,手持黑色雨傘,走著企鵝步的暴戾企鵝人對比,《哥譚》中的企鵝人,就算稱得上是「被嫌棄的企鵝一生」了。

由於走路姿勢過於怪異,企鵝人不管在哪裡都飽受歧視。即使在人物設定上有著偉光正屬性的戈登,在劇中對於企鵝人也是有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歧視。

為了得到他人的友誼和正常對待,企鵝人一直很努力地討好他人,但是旁人一直將他當作笑話。

加入黑幫,費什將他當作跑腿;

逃亡路上,「好心」路人戲耍他;

找到了親生父親,也被繼母所討厭,並因此害死了父親;

不管企鵝人選擇哪一方,他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於是,企鵝人選擇了放棄討好他人,只做自己,成為了那個不擇手段的「哥譚之王」。

正是有了這樣的改編,就算是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也對企鵝人有了了解,對於企鵝人後來種種的荒誕行為,也是有了一定的理解。

明明是哥譚的黑幫大佬,卻對謎語人產生異樣的情愫,甚至因為謎語人與女生有了曖昧,就直接對女生狠下殺手。

在這背後,是謎語人第一個將企鵝人放在平等位置上,去幫企鵝人的朋友。但是企鵝人卻將這份友誼「錯位」,成了急性的愛戀。

在這背後,是是企鵝人的錯嗎?我想,錯的可能還是那個背鍋專業戶——世界。

毒藤女在沒成為毒藤女之前,也只是一個悲慘的兒童罷了。

父親是個歹徒,母親天天忍受父親的暴力,但又鼓不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在父母雙亡之後,10多歲的毒藤女也是沒有了依靠,開始孤身在哥譚遊蕩。

一個幼小的女童,在哥譚要怎樣活下去?

為了生存,和貓女聯手行騙盜竊,得到錢財用來換取生活物資,而最後更是由於失誤注射了「毒藥」成為自帶毒素的毒藤女。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如果託馬斯韋恩沒死的話,他推行的慈善制度,是否就可以救濟到失去雙親的毒藤女了呢?

也就不會有了日後的超級反派?或者,能夠救助更多類似毒藤女情況孤兒,那麼哥譚在下一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為了生活,不得不走上歧路的人?而這一部分人,就會成為哥譚的生產力,進而推動哥譚自身的淨化和發展?

從而讓哥譚獲得新生!

但很可惜,所有帶有光芒的想法和行為,僅僅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被哥譚的黑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撲滅了。

所以,即使是身為主角的戈登,以及在日後會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在這裡都失去所有的光環。

戈登在失去警局職業的時候,為了重回警局,重新當上警察,去維護哥譚秩序,但警局本身又排斥他。

他不得不去求助於企鵝人,而企鵝人又要求他去殺人,而戈登別無選擇。

當你看到漫畫中的「光明騎士」戈登,殺人的時候,你就會陷入思考,對於崇尚正義的人來說,到底是程序正義重要,還是結果正義重要?

如果正義的結果,是罪惡的程序帶來的,這個正義的結果又是否算是正義?甚至,秉持著「絕對不殺人」原則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也是在劇中,親手殺人。

在漫畫《致命玩笑》中,小丑綁架了戈登局長,證明了任何一個人度過了糟糕的一天,都會認識到這個世界瘋狂邪惡的本質,然後自己也成為邪惡的一份子。

而《哥譚》無疑是向我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回到最初的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這裡,我想已經很清楚了。不管蝙蝠俠這個角色,這個人物,是神性大於人性,還是人性大於神性,他始終無法拯救哥譚,只能是守護!

作為哥譚守墓人的蝙蝠俠,《哥譚》也向我們證明了,蝙蝠俠是一個註定會失敗的人。

相關焦點

  • 擁抱黑暗,追求光明——《哥譚第5季》
    天介紹美劇《哥譚第5季》。片名Gotham Season5(2019),別名哥譚市 / 高譚市 / 暗都歌譚 / 歌譚鎮。 DC的美劇,講述發生在民風淳樸哥譚市的一系列故事。本劇在2019年五季完結,想看的人可以放心觀看,免去追劇煩惱。
  • 擁抱黑暗,追求光明——《哥譚第5季》
    要說DC旗下的漫畫角色,最為集中的地區就是民風淳樸的哥譚市。這裡有沒有超能力的蝙蝠俠,以及圍繞蝙蝠俠展開的一系列反派。和正義聯盟其他擁有毀天滅地超能力的超級英雄相比,蝙蝠俠除了依靠聰明大腦、敏捷身手和無敵財富,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他依舊負重前行,倔強地擔負起哥譚市的一切,讓生活在這篇暗無天日城市的人看到,光明依舊存在。
  • 哥譚的黑暗騎士和光明騎士
    在哥譚,夜晚走在路上就有生命危險——貧窮讓太多人鋌而走險,小兇小惡遍地都是。而諷刺的是,託馬斯-韋恩是一位為哥譚窮苦人民提供了大量援助的慈善家,殺死他的,就是他希望援助的那些人。如果一切如願,蝙蝠俠和哈維一起構建一個,可以用真面目示人的「光明騎士」形象,那麼哥譚的體制看起來就會走向正軌。蝙蝠俠最後也做到了,在哈維黑化之後,蝙蝠俠頂了所有的罪名,放棄了「黑暗騎士」的正義性,但保全了「光明騎士」的形象,人們開始相信體制,這個謊言為哥譚帶來了未來8年的安寧。
  • 哥譚的黑暗騎士和光明騎士
    而諷刺的是,託馬斯-韋恩是一位為哥譚窮苦人民提供了大量援助的慈善家,殺死他的,就是他希望援助的那些人。頂層與底層之間要靠體制連接,頂層的理想,底層的述求,最終去落實的,是體制中的那些人。這些人的不作為導致了哥譚的惡性循環,託馬斯-韋恩跳不出這個循環,也就無法拯救哥譚。
  • 《蝙蝠俠:黑暗騎士》光明騎士與黑暗騎士
    ,是因為哥譚的所有人對犯罪的行為都過於容忍,蝙蝠俠也不願意幹一輩子的蝙蝠俠,他肯定也要有自己的生活,要選擇自己的接班人,如果自己可以的話,願意當這個接班人。 當戈登突襲黑幫銀行失敗的時候,哈維第二次表示戈登的手下一定有著黑幫的眼線。戈登也再次表示這件事情無所謂,而蝙蝠俠幫助了哈維,為哈維帶來了黑幫的會計,哈維用自己的知識,憑藉著黑幫的會計,一口氣起訴了五百多名罪犯,創下了哥譚的記錄。
  • 這部到處瀰漫著黑暗與絕望的動畫,卻讓人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而整個《黑暗騎士歸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家都老了。故事發生在蝙蝠俠消失十年後的哥譚市,由於英雄的震懾消失,罪犯橫行,燒殺搶掠,哥譚市仿佛變成了真正的罪惡之城。可與興盛的犯罪對比,蝙蝠俠卻已經到了風燭殘年。
  • 十部黑暗到極致的勵志片!要麼成功,要麼走向毀滅 勵志電影TOP10
    很抱歉,這次不給大家灌雞湯了,十部黑暗到極致的勵志片,要麼成功,要麼走向毀滅。TOP10 百萬美元寶貝拳擊臺,是一個黑暗叢林,行走其間,猶如穿越於刀山劍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TOP7 美麗人生這是一部令人無數人瘋狂落淚的電影。最高級的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殘忍摧毀,隨後又給人希望,給悲劇以樂觀。
  • 《蝙蝠俠:黑暗騎士》不管夜晚多黑暗,黎明總是會到來!
    影片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前作為2005年上映的《蝙蝠俠:開戰時刻》影片最讓我佩服的是,在保證動作場面宏大和情節快速推進的同時,卻又能真正深入進去探討人性,而不會像通常的美國大片那樣要麼完全商業化,要麼流於膚淺。這部戲,可以說是一部基本上沒有間奏的全高潮樂章,仔細想來,那個背景音樂幾乎都沒有變過,因為節奏一直都非常快。
  • 《哥譚》100集大結局!黑暗騎士終於登場!
    經過五年的時間,美劇《哥譚》終於迎來了第100集大結局,我們期待已久的小少爺也披上了鬥篷成為了黑暗騎士——蝙蝠俠。
  • 《哥譚鎮》|DC的又一精彩作品,告訴你「黑暗騎士」崛起前的哥譚故事
    「黑幫利益時期」:哥譚最早期的權利鬥爭,以法爾科和馬洛尼為首的兩大犯罪團夥之間互鬥,超級罪犯勢力還未興起,但諸如「企鵝」,「穆尼·費許」、「謎語人」等人已經潛伏,準備在黑幫時代結束後統治哥譚
  • 《CRISIS 公安機動搜查隊特搜組》要麼掀翻黑暗,要麼變得更黑暗
    這部劇將國家機器黑暗的部分暴露得很徹底,腐爛的高層,貪腐、權錢權色交易,官二代猥褻幼女。可憐的普通人被當作替罪羊,妻離子散。刑警劇酷炫的外表下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狀況,不僅適合日本,也適合天朝吧。小組一開始視平成維新軍如紅衛兵般的愚蠢年輕人,當組長蹦出「造反有理革命無罪」這八個字(還都是音讀,應該從文革那裡學到的),我驚呆了。幾位看得很清楚,年輕人是很容易被極左派思想煽動起來的。
  • 《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
    諾蘭的這3部曲看了後兩部,小丑反覆觀看過幾遍,愛得不行,今得空看了即第二部黑暗騎士後的黑暗騎士崛起,便決定把擱置很久的公眾號拾起來
  • 《無間道》:人性下正邪間博弈的結果,是黑暗與光明的雙生
    《無間道》:人性下正邪間博弈的結果,是黑暗與光明的雙生說到國產電影警匪片最有質感的幾部,必定繞不過2002年上映,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梁朝偉(飾演陳永仁,又叫阿仁)和劉德華(飾演劉健明,常叫劉警官)的《無間道》,哪怕是過去了18年後的今天回味,依然有意猶未盡之感。某瓣上顯示有150.2萬人看過,經893607人評分後得到9.2的高分,排名第20。
  • 「美劇哥譚」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時刻,我向你們承諾,黎明即將到來
    一、劇情方面美劇哥譚是獨立電影《蝙蝠俠》的衍生劇集,共五部,主要講述了蝙蝠俠布魯斯在覺醒之前哥譚一眾黑幫勢力與以戈登為首的警方之間的愛恨情仇。企鵝:哥譚之王:一個想獲得尊重的男人。哥譚之王:企鵝謎語人:極度自負造就獨特魅力的自戀狂。
  • 黑暗騎士:遇到小丑前,我曾所向無敵
    有了這個背景,我們更能明白何為「黑暗騎士」,第一部裡影武者聯盟有提及十字軍東徵為自身行為辯護, 而蝙蝠俠正是影武者聯盟訓練出來的,「黑暗騎士」是他的不二法名。看上去,《黑暗騎士》又是一出情節扣人心弦、波瀾起伏,也不缺漏洞的蝙蝠俠犧牲小我拯救哥譚的拉風秀,如若民眾缺失僅存的人性良知,超級英雄也無能為力。
  • 如何看待《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哈維·丹特」的角色?
    本期為大家來分析下「雙面人」哈維·丹特的角色。哈維·丹特三個主角中戲份相對較輕的,但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卻是另兩個圍繞的對象。單獨的深耕和蝙蝠俠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哥譚市的希望。小丑知道,擊潰哈維就能摧毀哥譚市。布魯斯也知道,他內心很清楚,如果哈維成功了。那就可以不再當蝙蝠俠了。這三個角色都代表了身份的一個側面。所以他們互相交織,從宏觀到微觀。就像身份的流動本性。
  • 人活著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還是在光明中尋找黑暗……
    總有一些話,還來不及和你喜歡的人說,你就被別人拒絕。總有一些事你還沒有來的急做,這個事就在你的生命中過去了,且永遠不會在重複著這個事。有時候總在想這個生活要怎麼樣去活,怎麼去尋找我的光明,而我的光明中是否,有許多的黑暗。我不敢去尋找自己的光明。總活在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中,不敢去尋找光明,害怕我再光明中找到黑暗的一面,我的幻想著的光明將永遠的不復存在了。
  • 最成功的反派 ——《黑暗騎士》小丑
    本片是所有蝙蝠俠電影中第一次沒有在片名使用「蝙蝠俠」的,是比前作更為黑暗與成熟的作品,以現實主義警匪片的手法包裝了一個極度寫實的超級英雄故事,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層性格和故事蘊含的人性哲理,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成為了影史上第一部跨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超級英雄電影。 為什麼說小丑是最成功的反派?他在《黑暗騎士》裡的特別之處是什麼?
  • 光明與黑暗
    ——荷馬「光明與黑暗就像硬幣的兩個面,所有的物質、能量和精神意識就是那個硬幣。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他們是同時存在的,他們是混亂和秩序,新生和死亡的另外一個維度,從時間上看他們是永恆的。    和混亂與秩序不同,混亂和秩序是此消彼長的,很多時候是平衡的,但是光明與黑暗,必然是一種非此即彼的存在。光明和黑暗具有純粹性和單一性。如果光明和黑暗中摻雜互相摻雜了對方一點,那麼就會打破平衡,形成新的發展趨勢。光明和黑暗不是結果,而是一種趨勢。
  • 18183手遊網-《黑暗與光明手遊》製作人專訪
    》也引起了諸多媒體的關注,成為了各大媒體報導的熱門話題。很多像小編這樣的玩家都會感到疑惑,魔幻+沙盒,是覺得搭不上的,沙盒應該是一個充滿未來性質或者未知探索的世界。孫總說:很多人都認為《黑暗與光明手遊》適合MMO。但實際情況是,《黑暗與光明》這個IP在初期公司定位上已經是很偏向沙盒開放世界了。中間也進行了很多次的MMO嘗試,但都覺得味道不對,不是開發者希望創造的一個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