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論語》,墨香四溢,細細品味,方覺回味悠長!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讓天厭棄我吧!讓天厭棄我吧!」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人長得非常漂亮,可是作風卻不好,衛靈公卻很寵她,孔子去見過衛靈公後,南子想和孔子聊天,可是弟子們都不想讓孔子去,孔子卻覺得人家都邀請了,就去吧!回來後,子路非常生氣,認為和這種名聲不好的女人來往對自己不好,孔子被逼得急了,於是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就讓我遭天譴!」這說明孔子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那樣滿腹經綸的一個人,肯定是找不出一個合適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當時急切的心情,所以只能選擇發誓啦!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孔子提倡學習詩、禮、樂。放在第一位的是詩。孔子在教育自己兒子時,也是先問讀詩了沒有?隨後說,不學《詩經》,就不懂得怎樣說話。《論語》中第二次出現孔子與孔鯉的對話也是問學詩的篇目,如果不學詩,就像是面對著牆壁站著呀!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感情,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各國的盛衰得失,可以使你等得合群,可以使你懂得如何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奉事父母,遠可以用來奉事君主。還可以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
詩中包羅萬象,它可以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愛上讀詩吧,和孩子一起在詩中感受四季變化,人情冷暖,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從小讓孩子感受詩中的畫面和美好,還擔心將來的小朋友審美水平不夠高嗎?
孔夫子下一個強調的就是禮。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一個很注重禮節的人。孔子在小時候玩遊戲的時候都是擺弄一些盤盤碗碗,模仿祭祀行李。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上車時,一定要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裡不回頭看,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在今天我們乘車時,這種禮節一定不能丟到一邊,特別是在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席不正,不坐。
蓆子放得不合禮制,不坐。
具體到今天,我們可以注意落座時,一定要看看位置,正中間的位置一般都是留給長者和身份尊貴的客人,吃飯時,年輕的人要儘量坐在容易進出的位置,以方便取東西。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行鄉飲酒禮之後,等老年人都出去以後,自己這才出去。鄉裡人迎神驅鬼,就穿上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雖然這些都是生活當中的細節,我們卻要格外注意,這些細節的背後是一人關乎對禮的重視程度。
《論語》像一道豐盛的大餐,慢慢品味,方覺唇齒留香,願我們一起享受這歷史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