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其實很小,常常讓人看過後在思考中會心一笑;漫畫其實又很大,在方寸之間卻要將畫者的思想、學識、畫技、人品、智慧通通浸透在寥寥數筆中。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漫畫已然被廣大讀者所熱愛,讀者群體廣大,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幾歲孩童,上至專家學者、下至學齡前兒童。這當中有許多人翻開報紙,首先尋找自己喜歡的漫畫作品一睹為快,有的還專門以剪輯、收集漫畫為樂趣。
新聞漫畫,顧名思義,是與新聞有關的漫畫,又名「時事漫畫」,新聞性是其立身之本和創作前提。它既能讚美生活中新事物、新道德和新風尚,又能揭露社會上落後醜陋的現象。其幽默詼諧、構思巧妙、造型誇張、寓意深刻、耐人回味等特點,深受人們喜愛。新聞漫畫與社會熱點息息相關,而作為新聞漫畫工作者更是有責任,利用漫畫形式,對於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和鞭撻。本期,談談作為新聞戰線的一支「輕騎兵」——新聞漫畫,如何跟隨時代潮流,發光發熱。
——編者按
國內外有許多報紙把漫畫發在頭版上,有的專門開專欄掛上新聞漫畫的欄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有許多新聞節目中也插播漫畫,受到許多讀者的青睞。可是,一些人雖然喜歡漫畫,卻對新聞漫畫的定義未必十分清楚。
其實理解什麼是新聞漫畫並不難。報紙上常見的漫畫大體分為三種:一種是根據新聞事件進行創作,以漫畫方式表現新聞,這種以簡短文字加上漫畫形式,通常被認為是正宗的新聞漫畫,屬於純粹報導性漫畫;第二種是以漫畫特有的語言對現實提出批評或歌頌的,屬於評論性漫畫;第三種是為消息、通訊等稿件進行配圖,是插圖類新聞漫畫。
莊錫龍 毀! 69.2×69.2cm 2002年
莊錫龍 雨露滋潤 34.5×45cm 1991年
新聞漫畫不僅僅限於某日某處某人某事、其結果如何(新聞五要素構成的圖解漫畫),而是所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漫畫,包括對社會醜惡進行揭露與批評,亦或對美好進行歌頌與讚揚。具體來說,揭露貪汙腐敗、賭博、嫖娼、假報成績,出賣假冒偽劣商品的,或是對廉政建設、社會新風、五好家庭、道德倫理等頌揚的,可以說每幅作品都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寫照與反觀。
談論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對新聞稿件的認識,它在報紙上被稱作報紙的旗幟言論,不像消息通訊那樣告訴讀者一個新聞事件,而是以新聞為由頭或以現實為背景剖析一個事件、講出一個道理。對此,誰也不能說它不是新聞作品。當你通讀一篇言論、時評,從中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新聞事件本身,而是對其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有時比直接告訴讀者新聞事件更能啟發人們的思考。新聞漫畫也是一樣,有些漫畫雖然不像新聞報導那樣直接,但是留給人的思考與興趣遠遠超出了事件本身。看看華君武先生1947年發表在《東北日報》上的《磨好屠刀再殺》這幅漫畫,就能明白新聞漫畫並非一些人理解得那樣狹隘。
姚月法 又一輪考核結束了
(獲第29屆(2018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即中國記協)每年一度的新聞漫畫評比更能說明哪些是新聞漫畫這一點。他們每次評選都推出了聯繫實際構思精巧的新聞漫畫作品。就拿「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漫畫作品」複評評出的10件作品來說,哈笑的《20年後同學聚會》、沈天呈的《渡口》、劉翔的《綠化檢查組要來吃飯,十分鐘內要把樹栽上》……從題目便不難看出,作品畫的不是像新聞報導那樣具體的人和事。2011年杭州日報的柴立青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漫畫作品《無題》,更能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新聞漫畫的範疇。
我們拿華君武的《豬八戒系列》漫畫來講,誰都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豬八戒這個具體人物,而是該作品利用了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反映了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批評了現實社會的醜惡現象。這樣的作品能獲得「中國新聞漫畫一等獎」,足以說明新聞漫畫不限於報導類的漫畫。
再如方成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畫的那幅盡人皆知的《武大郎開店》,漫畫使用歷史人物武大郎來影射、批評某些領導幹部壓制人才的事實。這幅畫也曾被評為「新聞漫畫大獎」,當時引起全國轟動,其影響力至今不衰。它之所以成為一件優秀的新聞作品,正是反映了當時那種普遍存在的不尊重知識、不尊重科學、不尊重人才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廣大讀者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共鳴,作品濃縮了極具新聞價值的事件,所以更具典型意義。如果按一般理解,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作品怎能算新聞漫畫呢?殊不知,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從另一角度調動讀者對事件的深刻理解,這一點遠比一篇寫真人真事的新聞報導所起的社會作用大得多、影響更深遠。
新聞漫畫的作用不僅僅告訴讀者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告訴讀者一個理。其功能在於,可以助人識別良莠,摒棄假惡醜,崇尚真善美;它能夠起到啟人心智,甚至振聾發聵的作用。我們批評用公款吃喝、批評弄虛作假,批評官商勾結,這些事件如果指名道姓或交待時間地點,那是新聞稿件該完成的事,而不該是新聞漫畫去解決的事。之所以有針對性,就是因為它利用並提煉了現實中的新聞事實,並進行詼諧幽默的藝術促使之升華,從而更為深刻地揭示事物中的本質。
於保勳 李蓮英:奴才在宮裡怎麼沒見過?
(獲第七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我本人一幅在「第九屆中國新聞獎漫畫作品」被評為銅獎的漫畫《悔》,和另一幅獲得「第五屆中國新聞漫畫佳作獎」的漫畫《還我長城》,也都屬於評論性新聞漫畫。不管是使用歷史事件重新改編、借用寓言或歷史人物重新演繹,還是用動物等擬人化方法,只要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只要與新聞、與時代同步,對時事進行針砭、褒揚、監督以致真實反映各地各民族風俗民情的作品,都屬於新聞漫畫。
前幾年,《羊城晚報》由方唐先生作畫,幾乎每天都發一幅新聞漫畫,畫上大都是對新近發生的事件的公開報導,而且大部分是當時廣州街頭的見聞,畫旁還配上了文字;現在《中國青年報》第二版的青年話題版每天都有一幅帶文字的新聞漫畫;《今晚報》也曾每天在第一版發表一幅漫畫。刊發的漫畫稿件,沒有一件確指某具體新聞事件,然而每位讀者看了,都會覺得這樣的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不管是哪一類新聞漫畫,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弘揚正氣、針砭時弊,反映讀者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而新聞效果和影響力各有千秋。
我想,當年先輩們畫漫畫時也未必想到有什麼新聞漫畫。華君武、黃苗子、張仃這些人畫抗戰題材的漫畫時,也沒有把它歸到什麼新聞不新聞上。但是,他們的漫畫卻激勵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情緒,起到了文字無法替代的新聞宣傳作用。時代走到了今天,社會分工日趨細化,所以也就有了「新聞」和「不新聞」的區別。
(作者系浙江省漫畫家協會理事)
周蕊 機擊疫情我們一直在路上 海報 22×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