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這樣一部劇,讓我覺得我的能力不足以描述出它千分之一的美好,所以我的這篇劇評對它來說必定是有所虧欠的。但是我實在忍不住要推薦它,希望它能遇到真正懂它的人,哪怕有那麼一個。我不得不說這部劇絕對是國產言情劇的清流,雖然我平時看劇的取向都是那種霸道總裁和無腦小白的,但是這部劇絕對跟那些妖豔賤貨不一樣,如果你能看懂它,一定會被直擊內心,因為它確實在平淡之中有一種震撼的力量。
雖然可能會得罪人,但是坦白一點講,同樣是言情小說翻拍《微微一笑很傾城》不及它十分之一,同樣有關於蘇黎世的橋段《親愛的翻譯官》也不足以與它媲美,《最好的我們》《十五年等待候鳥》這些小言雖然也很純很美拍得也不錯,但是在我心裡都是不如它的。現在大熱的這些言情劇跟遇見王瀝川相比都顯得淺薄了一些,雖然我看這些劇的時候也覺得很好看,但是遇見王瀝川在好看的同時更是一種深刻,一種看完之後甚至能引發你對愛情觀的一種思考,而絕不只是以往那樣對男女主的美顏盛世舔屏,這才是為什麼我說它遠遠超越其他劇的原因。
其實,當我最開始看到這個劇名的時候也是覺得太鄉村本土了,肯定沒什麼好看的,所以它剛播的時候我連點都沒有點開。但是前幾天大概是緣分讓它出現在我的視野裡,也是緣分讓我點開了它,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沒錯,遇到一部好劇也是要講緣分的。我太慶幸自己沒有錯過它,太慶幸。所以,我也覺得自己應該要把這樣一部好劇推薦給更多的人,多一個人看到它它便多一分價值。
鋪墊了這麼多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如果有一個人能演王瀝川那一定是高以翔,如果有一個人能演謝小秋那一定是焦俊豔。這兩名主演把人物詮釋的太好,太生動,他們就是從書裡走出來的。高以翔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看完這部劇我覺得他之前接的那些劇本都是對他的浪費,什麼華麗一族、單數絕配簡直讓人尷尬,勝女的代價稍好一些但也絕不及王瀝川。高以翔不是王瀝川,但王瀝川一定要是高以翔。王瀝川的人物設定是一名瑞士籍華裔,搞建築設計的,但是不同於那些腦殘言情的是他不是無腦的霸道總裁而是溫文爾雅的紳士,而且最為這個角色加分的一點是他一條腿有殘疾,大部分走路時候是需要拐杖的。可能你想問,腿有殘疾怎麼能是加分呢,但是你看過之後就會明白一個穿著西裝拄著拐杖的男人可以帥成那樣。他的眉毛、他的眼神、他的鬍子、他的聲音、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王瀝川,一切都剛剛好。每個女人心目中都住著一個王瀝川,但不是每個女人都能遇到他。謝小秋遇到了。
焦俊豔,這個名字大概很多人都沒有聽過,可能也沒有人看過她的劇,我也只不過看過她的青春集結號而已,她在裡面飾演葉多多。焦俊豔絕對是一個很有靈氣的演員,演技也絕對秒殺現在那些紅得發紫的小花旦,就像網易採訪兩位主演的時候高以翔說的那樣,焦俊豔就是謝小秋,並且在拍戲過程中也是焦俊豔帶著高以翔進入情境,她完全是人物的再現。謝小秋的人物設定是出生在一個雲南小縣城在上海讀書的學生妹,焦俊豔在劇中也是全程學生妹的妝,幾乎是素顏,沒有眼影、沒有眼線、沒有睫毛膏甚至沒有口紅,但是這反而讓一切變得更加真實,讓我們感覺這部劇就是在訴說一個現實的故事。吸引王瀝川的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毫不矯揉造作、活潑的、固執的謝小秋。雖然出場的方式略有些狗血,英文也有點蹩腳但焦俊豔的每一句臺詞都不像是表演出來的,呈現的太自然、太真實。如果熬過前兩集,後面你絕對能感受到謝小秋的魅力,雖然她只是個小縣城來的平凡學生妹但卻不會讓人覺得王瀝川為什麼會喜歡這麼個土鱉,因為在精神上他們是對等的。
說完了主演來說劇情。這部劇之所以深刻,就是因為它的劇情太有高度,讓人感覺真實卻不落俗。不告而別失去聯絡,四年之後又回來,比起王瀝川的隱忍,我覺得更加可貴的是小秋執著的等待,我想大部分女人是做不到這樣的。如果沒有小秋的固執,這必定就會成為一段令人遺憾的無疾而終的感情,她太熱烈、太有勇氣、太義無反顧也太信任瀝川對自己的愛,所以即使四年後回來的瀝川身邊已經有了珍妮特,即使瀝川對她說讓她要move on,她也沒有放棄,或者說在這四年內她也沒曾想過要放棄。而事實證明王瀝川也終究是放不下他的,他曾說:「小秋,我只想要你幸福,即使我的生命只剩下死亡和腐朽」,但他終究還是放不下。所以這部劇到後面的時候虐到幾乎每一集都在戳我的淚點,一直哭一直哭,不是因為王瀝川的痛苦,而是因為心疼謝小秋。可以說在這部劇中,我對女主的喜愛絲毫不亞於男主。
王瀝川的墓志銘是這樣寫的:「這裡睡著王瀝川,生在瑞士,長在美國,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所以死在中國。」最後瀝川說:「當你獨到一本很好的書,見到一個很英俊的男人,或者是走進一座很美麗的城市,你會對自己說,你看到了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將會讓這些東西陪伴你度過餘生。但過不了多久,新的事情就會發生,你會讀到一本更好的書,遇到一位更英俊的男人,到達一個更美麗的城市,開始一段更浪漫的戀情,你會有另外一種生活,你不要害怕這個結局,這個結局只是一道幻影,每個結局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小秋說:「愛你,是這個故事的開始,也是這個故事的結局。」
紀念高以翔,再見了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