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很多人非常關心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明年的運程。於是乎,各種「網絡算命」服務嗅著銅錢味紛紛上線,美其名曰幫大家測測來年「運勢」。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改頭換面的「算命」,收費環環相扣
為了找到答案,央視記者登錄某短視頻平臺,以「佔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顯示,綜合排名第一的是一條用塔羅牌預測未來情感走勢的短視頻,一共收穫了31.5萬個點讚。此外,預測何時能升職加薪、來年運勢的視頻,也都有很高的關注度。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佔卜,先掏錢。比如預測來年運勢,需要支付348元;想發財,需要購買368元的「招財黃水晶」,視頻發布者直接發給了記者收款二維碼。
記者還隨機點開了一個名為「AI手相面相分析」的微信公眾號,按照提示,提交了一份面部完整無遮擋、五官清晰無眼鏡的照片,開始體驗所謂的人工智慧「相面」。僅用了不到30秒鐘,頁面就顯示「報告已生成」,但想要獲取,需要支付9.9元。
而這只是付款的第一步,因為在這份報告中,還包含著很多單項報告。比如,想要獲取「鼻相解析」報告,需要支付2.9元;獲取「事業運程報告」,需要支付19.8元;同樣,想要獲取「情感運程報告」,也要支付19.8元。
算命,作為存在已久的迷信活動,在進入當下這個網絡時代後,也改頭換面,開始蹭起了科技發展的熱度。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張兆翔表示:在人臉識別技術當中,人工智慧算法做了很多的事兒,比如說去測人臉當中的關鍵點,比如鼻子的位置,眼睛的位置,甚至是去測出鼻子的寬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網絡算命)用了一點點的人工智慧技術,又嫁接了很多的這種宿命論的觀點,把它打包在一起,從而輸出一個結果,我們是沒有辦法去驗證的。這就很有欺騙性和迷惑性。
對一般網絡用戶而言,面對不斷刷新的各類噱頭,確實要擦亮眼睛,切勿隨便就被AI等概念給忽悠了。
心理測試和算命背後的共同效應
除了算命,經常在網上「衝浪」的你一定沒少見過各種各樣的心理測試。
比如說,前段時間很火的那個名為「你先處理哪件事」的心理測試。題目說:如果你現在在家,家裡同時發生了五件事:小寶寶哭了、你想上廁所了、電話鈴響了、有人按門鈴了、浴缸的水馬上要溢出來了,這五件事都特別著急,那麼,你會先顧哪一件事呢?而這道心理測試的答案是:可以通過你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來反映出你潛意識裡對各種事物的重視程度。在這個測試裡面,嬰兒代表的是愛情,上廁所代表的是自己,電話代表的是工作,門鈴代表的是朋友,浴缸水龍頭代表的是金錢。你越先處理的事情,代表的就是你越重視的方面。比如你選擇先去哄小寶寶,就代表在你的心裡,愛情是第一位的……
類似的心理測試還有太多太多,有關乎情感的、運勢的、工作的,甚至還有關於下一代的。有些人對測試結果深信不疑,因為他們覺得非常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或者說總能打中自己的「靶心」。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以下這樣一段話——你渴望獲得別人喜歡和尊重;你有很多優秀的能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你有很多缺點,不過一般來說你可以克服它們;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是否覺得這段話說的就是你自己?其實,這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因為它全是籠統的、一般性的說法,總能有一兩點打中你的「靶心」,這便是「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還解釋了為什麼有很多人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其實算命先生對每個人說的內容都差不多,全是一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趣味心理測試和心理測量是兩回事
說完了網絡上一些心理測試暗藏的「小九九」,我們再來看看真正有意義的、專業的心理測試,即「心理測量」。
所謂「心理測量」,是指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過科學、客觀、標準的測量手段,對人的特定素質進行測量、分析、評價。心理測量的主要工具是心理學量表,而一個科學的心理學量表從理論依據到測量目的設置,再到測量方法、實施步驟、指導語設計、分數解釋等,需要非常嚴謹的考慮和分析。在這個標準的流程裡,每一個步驟都包含著巨大的工作量。所以,當一個科學的心理學量表被開發出來後,它的價格是很高的,通常需要購買才能獲取使用,在網絡中並不常見。
你可不要小看了這些專業的心理測量,它們不僅可以對一個人的心理特徵進行全面的描述,而且能夠確定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以此來推測不同個體在各類活動中的差別。比如發展類的測量可以評估兒童目前所達到的發展階段;人格類的測量可以刻畫個體的人格特點、性格優劣勢;能力類的測量可以評價個體在學習、技能上的差異。心理測量還可以幫助大家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了解自己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參加心理諮詢、輔導,及時進行調整。
而上述提到的網絡上那些千奇百怪的「心理學測試」,大多缺乏科學根據。所以大家將其當作生活中的消遣可以,絕對不能當真,更不應該以此作為根據去改變甚至調整你的生活計劃和軌跡。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