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具體的人、細微的事還是陳列的物,給彼此一個舒適的空間、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距離,才是真正的敬重相愛。
「董卿跪了。」最近,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董卿為了便於和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交談,在三分鐘內跪蹲3次。這種採訪的姿態,被網友們深贊,不少人說「這一跪,跪出了素養」。素養何在?正在「尊重」。
談及尊重,這一應成為常識和習慣的文明素質,很值得再次重申。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很多人都會遇到各種困擾,如半夜時分被電話打擾、未經打招呼就被找上門,甚至在公共場合被人「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緊急任務,有些可能是朋友間的「情不自禁」,但都會給人一種「不可描述」的難以適應感。讓人產生這種感受的,可能正是少了點尊重意識。
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這是人之常情。不過何為尊重,如何尊重,卻還需細細思量。此前看一部紀錄片,家長和孩子的爭執,讓人反思尊重的問題。爸爸輔導兒子作業,算錯了或算幾遍還沒明白,爸爸就會大聲吼,孩子被嚇得錯誤不斷,反而連基本的思考能力都沒有了。很多人會認為,「子敬父」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唯一的尊重方向,其實父子交流,同樣也是兩個主體間的對話。對待晚輩如能平視、對等,遇到問題才能有效溝通,不至於讓事情變得更糟。不只是家長,很多人或許都需要補上「尊重的教育」這一課,以獨立人格平等互動,豈不是更可貴?
的確,尊重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未必見於行動。而在公共領域,有些言行已經不僅不是尊重,更可說是輕慢了。前不久有段視頻,很多人排隊去摸「霍去病」石碑,據說每天都有上千人,因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顯然不難判斷,暫且放下基本認知能力不說,不管出於什麼心理,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間,對歷史、對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盡了。
呼喚類似的尊重,或許還需要長久的拉鋸。以文物為例,「請勿觸摸」「請勿拍照」早成規矩,可是一旦興致來了,手就不聽使喚。而實際上,尊重文物不妨讓它「靜靜的美」。如果還有更深層的尊重的話,就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是給文物以「尊嚴」。這不僅是最大可能地修復文物、展示文物,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一樣,而且是在創意與服務中讓觀眾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體的人、細微的事還是陳列的物,給彼此一個舒適的空間、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距離,才是真正的敬重相愛。很多時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輕佻多了,或許並非不懂尊重的道理,而是失去了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勞,才會打「連環奪命call」;不顧及朋友的感受,才會太把自己當回事,始終認為「你的就是我的」;而視代代傳承的文脈為玩物,才只會把書畫當紙張、把碑刻當石頭。無論是「敬」還是「重」,都是訴諸人類情感並培養情操的過程,敬人者會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設」才能立得住。
單個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有文化,把不同的個體粘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間的尊重,正是「人類粘合劑」中最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會交往的基礎。一位教育哲學家曾說過,人和人之間應該是「我與你」而不是「我與他」的關係。這就是說,對他人不要抱著一種「第三人稱」的冷漠,而應該有「第二人稱」一樣面對面的溫度。尤需記住,彼此彎腰致敬時頭不會相撞,才是合適的距離,也才有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