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融媒體記者呼延世聰 通訊員付寶國
凌晨的山坳,早已散盡了白天的燥熱。
循著偶爾響起的、壓低嗓門的「嘀、嘀」兩聲汽笛,一群黃馬甲、一組軌道車正在忙碌著進行回收鋼軌作業。
都是上門兒的買賣,用不著吆喝
兩臺重型軌道車一前一後,形成牽引動力;兩臺平板車相連,臨時搭建起一個鋼軌「倉儲庫」;一臺軌道吊不斷將鋼軌吊上車廂碼放整齊;車下十幾名身著黃馬甲的鐵路工人正在忙碌著。
「今天的主要任務是回收京通線南大廟站的鋼軌。」承德工務段動力設備車間主任趙廣林半開玩笑地說,「用不著大喇叭吆喝著,『破爛的賣、破爛換錢』,都是上門兒的買賣,還有三千多根鋼軌在等著我們回收呢。」
京通鐵路,原名沙通鐵路,1973年1月開工,1980年5月1日配套建成交付營運,由昌平站出岔,經懷柔北站、灤平、隆化、四合永、赤峰、奈曼至通遼,全長804公裡。京通鐵路貫通北京、河北、內蒙古三省、市、自治區,是溝通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又一條重要鐵路幹線。
「我們段管內起點與北京工務段分界(k61.5),終點與瀋陽鐵路局分界(k244.565),營業長度183.1km。」承德工務段材料科科長王志偉說。從三月份開始,他們逐線、逐站、逐區間地進行了徒步檢查,統計出需要回收的廢舊鋼軌、廢舊軌枕約9000多根。「從建線開始到現在,歷經了四十年,鋼軌換了一茬又一茬,全部存放在京通線各車站的站內線路兩側,這個工作量太大了,估摸著得有上萬噸吧。」
小妙招解決吊軌大難題
「你看那個雙排重連的吊鉤,就是我們後期改造的。」順著趙廣林手指的方向,只見兩名職工一左一右將兩個由1釐米厚的鋼板連接在一起的吊鉤卡在鋼軌中間位置,隨著鋼絲繩的收縮,一根12.5米的鋼軌被服服帖帖吊上平板車。
吊軌看著簡單,實則是個技術活兒。
「先確定鋼軌的中心點,這樣吊鉤就不會傾斜,遇到電氣化改造的杆子用枕木墩防護一下,別砸彎了立柱螺栓,轍叉重,起吊前儘量撥近平板車邊……」已經從事了三年多鋼軌回收工作的灤平線路車間副主任霍東偉教給職工一個一個「小妙招」,「每根鋼軌的長度都不一樣,不確定中心點,吊的時候就跟秤桿一樣,不僅左右晃動,收繩索時還會前後搖擺,容易給輔助作業人員造成傷害。」
「吊車原來用的都是單鉤,很難保持平衡,過去就發生過一起因為鋼軌晃動造成的人身傷害事件。」趙廣林說,「十幾米長的鋼軌,粗細只有十幾釐米,懸在半空顫顫巍巍的。」
為此,他們也是頗傷腦筋,想了很多招兒,但都是治標不治本。一次,趙廣林去村裡吃農家飯,看見一個老農肩上一根扁擔,前後挑了兩個荊條筐,筐裡滿滿登登的全是土豆,不用手扶著,一樣健步如飛,筐也不偏、不掉,還晃晃悠悠的,很是愜意。這一下子讓他茅塞頓開。
一回到車間,趙廣林就喊上了兩名職工,找來臺鉗、厚鐵板。三天時間,經過不斷劃線、改造、打磨……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和「扁擔」原理,終於製作成功了這個「雙胞胎」吊鉤。「好用多了,現在起吊的時候,鋼軌邊不用站人扶著,配合我們收軌的職工就安全了。」指揮吊軌工作的動力三工區班長趙飛對趙廣林的發明發出了由衷的讚嘆。
喊著號子 將鋼軌撬進「定製小屋」
「我們已經在山裡駐紮三個月了,每個天窗點兩個小時,能收三四十根鋼軌。」動力設備車間軌道車三工區工長白健伯說,「鋼軌有『五難收』,路基坡腳下的難收、線杆外的難收、轍叉難收、15米左右的難收、撥距遠的難收。」
「我們的工作就這樣,舊的收、新的送,每天跟鋼軌、軌枕打交道,一根長25米的鋼軌一噸半,一根三型混凝土枕一千多斤,在別人眼裡都是大傢伙,對我們來說那是『小菜一碟兒』。」吊車司機欒學超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豪,他手裡的操控杆就是他眼裡的「大力士」。
「距離天窗點結束還有十五分鐘。」凌晨五時四十五分,對講機裡傳出駐站防護員天窗結束的提示。聽到提示,軌道車和作業人員收起工具,檢查好碼放的鋼軌,登上軌道車,運行到四道邊的存放點進行卸軌作業。
「這是一年中進行的『最舒服』的一次收軌作業。」趙飛說,今天的作業從京方到通方,從一道到四道,原站裝、原站卸、原站住。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一個車站裝車,另一個車站卸車,還要運行到另外一個車站駐紮,為了一個兩小時「天窗點」的收軌作業,在路上的工夫往往需要八九個小時,一天休息的時間加在一起也就是五六個小時。
卸軌,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並不是從車上往下一「扔」就完事。隨著列車停穩,六個人登上平板車,三個人一組,隨著「一二……嗨,一二……嗨」的號子,陸續卸下幾根短軌、四根長軌。
接下來便是給待卸鋼軌「修路」。只見平板車上的三人來到車下,與其他兩個人組成一個五人組合。他們把撬棍插到長軌一端的下面,另一端原地不動,一根長軌便在不斷翹起放下的過程中原地「拐磨」,逐漸與平板車呈90度垂直方向,「我們在鋪設滑道,這樣就不用一根一根堆碼了。」二十分鐘後,平板車與地面的「架梁」修好了,四根與料場接通的「匝道」也修好了。於是,鋼軌一根根在工人的撬動下找到「家門口」,老老實實住進了定製的「小屋」。
高溫悶熱天氣下的 生活點滴
「經過清點,今天我們收了38根鋼軌、5個轍叉。」上午九時,卸軌任務全面完成,趙廣林清點著。此時,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又是一個滾燙的天兒。
「這大伏天兒,住在鐵皮車裡就跟『蒸包子』似的。草叢裡都是蚊子,到晚上,一個車廂裡要點兩個滅蚊燈。」軌道車司機關博日話鋒一轉,「不過在軌道車上,我們的業餘生活也很豐富,有我們的小合唱團,趙飛的指揮很像那麼回事;有我們的小廚師徐天禹,同樣炒一個土豆絲野外吃著就是香……還有很多業餘創作者,也算苦中作樂吧。」
在軌道車的一角,「雲要五彩花想容,列車都想正點行;施工不及雷陣雨,停了施工去防洪」,一首「打油詩」格外引人關注。而在旁邊,「讀書角」「沿線風光隨手拍」「曬曬朋友圈」記錄著軌道車司機的點滴生活。
「行走在鄉間的鐵路上,滾燙的鋼軌、升騰的熱浪,深山密林,伴著馬甲黃,無憂的知了在歌唱。扛把撬棍在肩上,止不住的汗水在流淌,他們喊著號子,震天響,『一二、一二』,長長的鋼軌裝車上……」閒暇時,軌道車上的「歌手」趙飛開始了最新作品《行走在鄉間的鐵路上》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