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他,豐子愷直言,可以匹敵他音樂天才的恐怕沒有了。愛因斯坦則說死亡,就是再也聽不到他的音樂了。傅雷稱,沒有一個作曲家的音樂比他的更近於「天籟」了。
他,就是古典樂史上的傳奇——莫扎特,一位只活了35年的作曲家。12月5日,恰逢其逝世紀念日,今晚,這裡有訴諸於心的旋律,更有扣動心弦的故事。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他的音樂不是訴於頭腦的
全訴諸於心
《G大調弦樂小夜曲》紅遍世界的靈感之作
在莫扎特所有小夜曲中,這首知名度最高,其中主要段落甚至成為了莫扎特「名片式」旋律,第一樂章主旋律在手機鈴聲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莫扎特的人生絕對算得上傳奇,4歲起作曲獲得「音樂神童」的榮譽,6歲就開始和姐姐安娜在父親的帶領下巡遊演出於歐洲各地,12歲創作了第一部歌劇,25歲時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
貝多芬一生寫了一部歌劇,莫扎特寫了20部;貝多芬寫了5首鋼琴協奏曲,莫扎特寫了23首還有4個手抄本練習;貝多芬寫了九部交響樂,莫扎特為41部。莫扎特留下來的手稿就有23000頁,如果一個人按每天抄錄2頁計算,將整整耗費近30年。
△小莫扎特與父親、姐姐
要知道,這些作品只是莫扎特短暫35年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貝多芬活到了57歲。如此生硬地把兩位大師拉到一起比較,不科學,甚至冒昧不敬,但莫扎特的獨一無二和無法複製也許能從這些繞口的數字裡得到某種程度的體現。
莫扎特的音樂不是訴於頭腦的,全是訴於心的。豐子愷舉出明證:貝多芬作曲時汗流滿面,華格納到三十歲始作出像樣子的作品,莫扎特則音樂全不費力地從頭腦中溢出,作曲如同寫信一樣。沒工夫譜寫小提琴曲的伴奏,就常在心中作成,當場憑記憶彈出,其天分可嘆!
△莫扎特創作《安魂曲》
1791年12月5日,維也納大雪,莫扎特死了。據說在某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個黑衣人敲響了莫扎特的門,向莫扎特預定了一部為死去的人而創作的音樂——《安魂曲》。創作這部作品本身似乎就是不祥之兆,在還沒有完成時,多年來生活在貧困之中的莫扎特終於在病床合上雙眼,而這時他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正在維也納上演。
他的妻子因過度悲傷沒能為他送行,於是一代天才被粗心送葬人草草埋於城外聖馬克斯教堂墓地。莫扎特肯定不會想到,200多年後,尋找他的墓和遺骨竟成了科學界一件大事。更不會知道,自己的故鄉德奧邊境小城薩爾茨堡,已成為全球愛樂者的朝聖之地。
△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
△薩爾茨堡咖啡館
愛因斯坦曾說「死亡,就是我再也聽不到莫扎特的音樂了」。這話,也許就是對莫扎特的最高評價。
整編自《我們為什麼需要莫扎特?》作者/秦悅
《音樂的神童莫扎特(奧地利)》作者/豐子愷
他自己得不到撫慰
卻永遠在撫慰別人
《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交響樂的絕響
其感傷情緒最明顯的作品之一,有人評價此為「激情、狂熱和悲痛之作」,創作於1788年莫扎特生活最困頓時。
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時期飽受寵愛,剩下的只有厄運。《費加羅的婚禮》與《唐璜》在布拉格所博得的榮名,並沒給他任何物質的保障。受僱於薩爾茨堡的兩任大主教,結果被人連推帶踢地逐出宮廷。
二十五到三十一歲,六年沒有固定收入。他熱愛維也納,維也納只報以冷淡、輕視、嫉妒。一七八七年,奧皇約瑟夫終於任命他為宮廷作曲家,年俸還不夠他付房租和僕役的工資。
△莫扎特與父親、姐姐
為了婚姻,他和父親幾乎決裂,至死沒有完全恢復感情。而婚後生活又是無窮無盡的煩惱: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個孩子,夭殤了四個。妻子產前產後老是鬧病,需要名貴藥品,需要到溫泉療養。分娩以前要準備迎接嬰兒,接著又往往要準備埋葬。當鋪是莫扎特常去的地方,放高利貸的債主成為他唯一的救星。
貧窮、疾病、妒忌、傾軋,日常生活中一切瑣瑣碎碎的困擾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的作品從來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沒有憤怒與反抗的呼號,連掙扎的氣息都找不到。後世的人單聽他的音樂,萬萬想像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認識他的心靈——多麼明智、多麼高貴、多麼純潔!
音樂史家都說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靈魂。是的,他從來不把藝術作為反抗的工具,作為受難的證人,而只借來表現他的忍耐與天使般的溫柔。他自己得不到撫慰,卻永遠在撫慰別人。
以不斷的創造徵服不斷的苦難,以永遠樂觀的心情應付殘酷的現實,不就是以光明消滅黑暗的具體實踐嗎?
△位於維也納的莫扎特雕像
有了視患難如無物,超臨於一切考驗之上的積極的人生觀,就有希望把藝術中美好的天地變為美好的現實。假如貝多芬給我們的是戰鬥的勇氣,那麼莫扎特給我們的是無限的信心。
節選自《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扎特》作者/傅雷
我彈莫扎特時常感到
像與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對話
《土耳其進行曲》最著名的奏鳴曲
《A大調鋼琴奏鳴曲》明淨、天真,帶著淡淡哀愁,《土耳其進行曲》即出自其中第三樂章。流行的東方風味,促成這一樂曲風靡大眾。
難以掌握的是那既含蓄、典雅,又玲瓏剔透的風格——主旋律都是最簡單的,隨口可以哼得出來,和聲是最古典規範的,似乎沒有什麼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難度的技巧要求,但是每一個音符都水清見底,容不得半點含混。
我彈莫扎特時常感到像與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對話,他對你無限信賴,把心事向你娓娓道來,期待你的全部理解和同情,因此彈錯一個音符就有欺騙了孩子,辜負了他的信任之感。
樂句中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強弱對比,卻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漸強漸弱的曲線,而且連音、跳音、符點、休止……要求極為細膩、考究,不能矇混過關。
很少有可以炫耀技巧,博得喝彩聲的華彩樂章,卻要求整個演奏如行雲如流水,無絲毫滯礙。
作曲家給人的感覺不是在「作」曲,而是心聲的自然流淌,那麼演奏者也應該不是有意識地在彈奏,而是擺脫了任何技巧負擔和技術性的考慮,憑感覺讓音樂自然流出來。
但是這又是建築在嚴格的規範和分寸感之上的,緩、急、輕、重,抑、揚、頓、挫,處處要求適度,略一誇張就嫌媚俗,稍有不及則又平淡無味,簡直是添一分嫌肥,減一分嫌瘦。
節選自《留得天籟在人間--彈不好莫扎特有感》作者/資中筠
我直感到對不住莫扎特
直感到對不住母親
我沒有理解莫扎特
也沒有理解母親
《安魂曲》天才未完的絕唱
創作於1791年,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據說他最後一次翻閱樂譜時,眼中含淚對身邊人說:「我有沒有告訴你,這是為我自己寫的?」作品序奏在靜默的弦樂中開啟,管樂器吹出深沉,引你我陷入無盡追思。
這似乎是一個不倫不類的題目。母親目不識丁,根本沒有想過這個世界上曾有過一位莫扎特。
是冥冥中的命運,把母親和莫扎特連在一起。
八月一天的黃昏,我又來到燈市口,偶然間看到一盤莫扎特的《安魂曲》。我拿起來,猶豫了一下,買還是不買?這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未完成曲,擁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實在是不大喜歡莫扎特。在音樂面前喜歡與不喜歡,來不得半點虛假。
我空手而歸,母親還好好的,正坐在廚房裡幫我擇新買的小白菜和嫩蔥。我問她:「今晚您想吃點兒什麼?」她像以往一樣說:「你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吧!」幾十年,她都是這樣辛勤操勞,卻從不為自己提一點點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樣站在我旁邊幫我打下手。
晚飯後我聽音樂,她像以往一樣坐在床頭默默陪我一起聽,一直聽到很晚、很晚……誰會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會溘然長逝呢?母親依然如平日一樣默默坐在床頭,突然頭一歪倒在床上,無疾而終,突然得讓我的心一時無法承受。
喪事過後,我想起那盤《安魂曲》。莫非莫扎特在啟迪我母親即將告別這個世界,靈魂需要安慰?而我卻疏忽了,只咀嚼個人的滋味!我很後悔沒有買。如果買下讓母親臨別最後一夜聽聽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買下也許能保佑母親不會那樣突然而去呢!
我直感到對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對不住母親。
不要執意追求什麼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種深刻嗎?母親太過平凡,但給予孩子最後一刻的愛,難道不也是一種深刻嗎?
我看到過一段話,說莫扎特的音樂「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外面優美寧靜,裡面卻是火熱的」!我沒有理解莫扎特,也沒有理解母親。
節選自《母親與莫扎特》 作者/肖復興
圖/皆出自視覺中國
你的心裡是不是也有一個莫扎特
點擊「寫留言」分享感悟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偉 編輯/王若璐